说历史│一场本可避免的大理石画灾难
2015年07月20日 17:27
(共计1页)
知道大家最喜欢听故事了。今天就说个故事,就让我们从最感兴趣的“皇帝”话题说起罢。
中国自秦王嬴政称“皇帝”以后,出过九大王朝、五十余个小王朝,可是,你知道,有多少个皇帝吗?(这极有可能是百万富翁最后一道问题)
你知道,在中国历代有多少个皇帝?
答案呼之欲出了!
是D 494人!(赶快记下来,一百万就属于你!)
当然能喊得出名字的,十个指头估计就数得完。
其中既不乏建军功、立大业者,譬如汉武帝,唐太宗,宋高祖。
亦不乏籍籍无名、昏庸无能者,好吧,这个实在记不起来。
而谈到艺术天分、文化成就之最,当数文艺青年宋徽宗。此时,只听见南唐后主李煜哭倒在地,好吧,你第二!
李煜先生先擦干眼泪,你是前朝皇帝,不知后来事,先听听后辈赵佶的文艺从业经历。
徽宗擅诗词、工书画、精赏鉴,人物、花鸟、山水皆精,甚至可以媲美中世纪的欧洲写实派的水平;他自创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其顿挫有致,瘦劲锋利,挺秀清雅、飘逸犀利,至今也无人能超越。
难怪大老粗元代人撰写《宋史·徽宗纪》,叹曰:“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但是我们却仍无法忽视在他诗意浪漫的艺术气质背后,却有这样一个让人唏嘘的背景——妄耗百出,不可胜数,民不聊生,民变四起,终而酿成“花石纲之祸”。
好,是时候科普一下:当时,成批运送的货物称为“纲”。《水浒传》开头,劫的就是生辰纲。
宋徽宗他酷爱奇花异石、追求奢侈生活,自然有人为其采办“花石纲”,搜集奇花异石不惜财富民力运到汴京开封府,修建园林宫殿。随之而来的,“饱食官吏不深思,务求新巧日孳孳”,而原石的开采和运送对于百姓来说,都无疑是深重的灾难,各种苛捐杂税、强征徭役,一时间民不堪其负,怨声鼎沸。“花石纲之祸”加速北宋内乱,是为“宋亡之始”,已是史家共识。
到了明代,大理石的开采规摸日益扩大,明王朝和地方官吏便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向大理征集大理石上贡进京。明嘉靖年间进贡的大理石,“只限高大,花草犹不拘”《滇史》),朝廷后迫于采石导致“官优民慌”、“军民啼泣”的局面,官员们又偏重于花纹图案,着重指派进贡“彩花大理石”,世人多称大理石画。
大理石画有多漂亮,听听古人的怎么说:
点苍山石歌
点苍山头日吐云,紫光白气常氤氲。
却产奇石作屏障,终朝开采徒纷纷。
频年贡人长安道,浓淡之间山色好。
君王便作图画看,岂识闾阎涂肝脑。
这些天然而美丽的“大理石画”,当初不远千里进京,少不了在搬运途中和后来的历代天灾人祸,战争动乱中遗失、损毁,不仅是“强捐重税征窑役,十纤磨折八九绳”,不仅是“运进汴京博一笑,黎民百万费劳工”,更是“守令讲求争效忠,誓将花石扫地空”的历史悲哀。
大理石画本是大地自然的馈赠,却经历了被“扫地空”的命运,现今我们有幸看到的,不过是其鬼斧神工的一小部分而已。
我们不妨把笔触一转,又穿越到宋代,那时候传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陶瓷工艺”更是达到了我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陶瓷原本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而瓷土也遍布世界各地,却独独只有中国先民使它诞生并且焕发多彩的艺术魅力,这里不得不佩服先祖们的超凡智慧。在过去的千年里,陶瓷令人类趋之若鹜,最终在地球上搭建起贯穿东西方的陶瓷之路。
然而当我们端详宋朝所搭建的瓷器天堂,却因为运输,战乱等原因没有“大理石画”的一席之地,忍不住心生创想,好可惜啊!
假如,只是假如。
在千年以前,如果先民们能运用瓷土还原那些奇绝绮丽的大理石画,以逼真的色彩,高超的工艺勾勒大理石的纹理,而不是以简单粗暴地方式去“蔽江载石巧玲珑”、“坐移蓬岛到深宫”,是不是就不会有“黎民百万费劳工”的水深火热?是不是宋徽宗与宋朝的命运就可以改变?是不是今天的我们,就可以在江湖之远而不是在庙堂之高去欣赏那一幅幅破损的、毁坏的大理石画残迹?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这种情况,直到公元2009年才得到解决。
位于南国陶都的简一大理石瓷砖,成功地将名贵的珍稀的大理石复活了,大理石瓷砖这一全新品类,以AB面的形式成功入画。一幅幅在历史长河里珍稀的大理石画,重返人间。更以高清无损的品质抵御了岁月的侵袭。
网友热评 暂无评论
快速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