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嘉宾:自然家品牌主创兼设计师易春友
记者:易总您好,您是如何与设计行业结缘的?
易春友:我是读计算机出身,但我从小喜欢美术、画画。我都是用计算机来画画。毕业之后,我进入建筑公司工作,拥有7年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工作背景。2006年是手工艺发展初期,当时还不是很多人认识到这个行业,自己想开始尝试做这方面的产品设计。我就开始学习了解材料和传统手工,思考材料新的可能性,并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利用天然材料设计竹灯、花篮手工产品。
记者:你属于跨界出身,对您的设计有什么影响吗?
易春友:我没有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那么多局限,我们会比较天马行空、大胆一点。他们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学院派有学院派的作风。
记者:很多室内设计师也逐渐开始做产品设计、软装设计,你对这种“跨界现象”有什么看法?
易春友:跨界让设计师的思维和视角更加广阔,设计师应该多点尝试,不要怕出错。但跨界可能在专注度上不够,做事情还是要专一。
记者:您创立自然家品牌的初衷是什么?它的品牌文化是什么?
易春友:自然家的品牌文化包含三点:自然的材料、传统的手工以及现代的设计。
以前很传统、家常的手工品在逐渐消失,做手工艺的师傅年纪越来越大,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行业慢慢开始呈现疲态;而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严重打击了传统工艺,大家都喜欢用不锈钢、塑料等工艺材料,(不锈钢、塑料)材料造价很便宜,竹子的原材料和纯手工打造的成本太高,。且手工工艺品行业面临着人工、产能有限的“尴尬”局面,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竹编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不断在走下坡路,我们希望这个时候介入,重新挖掘这些传统手工工艺,把它传承下去。
记者:您是如何和艺展中心结缘?当初是处于什么样的市场考虑?对艺展中心有怎样的评价?
易春友:每个城市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北京上海江浙一带对竹子接受度比较高。广州较差,深圳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它对文化的包容性和接受度比较高。
我是去上海、广州参展的时候开始接触到艺展中心,这里环境不错,相比于其他的卖场来说档次高很多。其次整个市场面对的客户群也很符合我们产品的定位,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艺展中心的消费群体是来自全国的,这种广泛的辐射面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优势。
记者:您之前做建筑、室内设计,现在做家具设计,觉得两者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
易春友:用产品的思维去看的话,建筑、室内、家具三者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它们的体量,建筑是一个较大的体积,容易受到业主、预算等因素影响,不好控制。做产品自由度较高,产品可以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去打板,比较好控制。
记者:您设计的灵感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的?你喜欢运用哪种设计风格?
易春友: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建筑,其实很多想法也是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取向而定的。但我不会给产品一个明确的框架,把它定义成哪一种风格,局限在一个小范围,我只希望它是适合当下的。自然家的产品销售范围跨度非常大,很多地方都在用我们的产品。例如寺院,台湾佛光山、故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酒店、会所等等……
记者:设计师的理念和市场需求经常发生矛盾,您是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易春友:设计师一定会去观察市场的变化,产品是为了与更多人分享。这种手工材料产品一定要贴合市场,不能光有自己的想法。最近我尝试去做一些装置类的产品,为空间做定制产品,装置类产品更加能表达自己的内心。
记者:一件原创产品进入到市场,难免遇到抄袭、仿冒等现象,您对这种现象有何看法?
易春友: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对产品的品质要求很严格。用材、手工、打磨、配件都比市面上好,我们的产品手工程度很高。市面上的产品模板的比例、用料、做工都是比较差的。我们还是坚持做好产品,这才是我们要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记者:2015年您对自然家品牌和自己有什么规划?
易春友:藝展•创意特区的落成,证明了艺展中心这个成熟的商业化平台对原创设计的扶持,证明原创在走上坡路。我们希望有很多好的新作品呈现给大家,共同形成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最近做一个云何住会所,获得了客户的很大认可。设计所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以此表达一种贴近自然、本质的生活,这种生活也是我们所提倡的。
记者:您从事设计行业的终极愿望是什么?
易春友:让自然环保的材料和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让我们的产品进入到日常生活。长期生活在高节奏的环境之下,现代人的生活变得“扭曲”,所以人们需要一个空间安静下来。如果没有修行的心态,生活只会越来越糟。自然的材料、手工做出来的产品经常使用,自然就会有感情。希望我的产品是一个道具和切入点,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记者:根据你的观察,家具设计行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吗?
易春友:家具的风格开始细分、更偏向个性订制。未来将有更多设计师介入市场。但目前很多业主的想法没有跳出框架,设计陷入雷同局面。设计师需要起主导的作用,引导客户的想法。
记者:如何打造家具原创设计品牌,围绕这个目标,商家应该做出那些努力?
易春友:做产品设计也好、做人也好,首先要真诚,减少浮夸成分。这”浮夸”风气在中国很盛行,我们应该让大家回归到一种安静、和谐的生活状态。大家一起努力,小众终有一天会变成大众。
记者:感谢易总接受我们的访问。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