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2:千里不同俗 看各地特色元宵习俗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地缘广大,各地风俗各异,元宵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各地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不同省市的元宵习俗。
北京元宵习俗:皇城根下年味儿浓
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前门一带自明清时期就盛行举办上元灯会,还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观灯、大行孝道、与民同乐的历史传说。“前门上元灯会”已被列入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北京市每年元宵节的保留项目。节日当天,这里的花灯展示、传统民族手工艺表演展给百姓带去了浓厚的年味。
山东元宵习俗:千家万户百种灯
山东的元宵花灯以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闻名。在胶东半岛、鲁中和鲁西南地区,当地人们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生肖灯,按照家庭成员属相,每人一盏属相灯,俗传谁的灯燃亮的时间长,谁必长寿。乳山等地会做一盏“看场佬”灯,形似一肩扛各种农具的老人。滕州的萝卜灯别具一格,人们利用萝卜的自然颜色雕成各种花样,十分美观。德州牌坊灯的制作则最为复杂,先以木杆跨街扎起拱门,再蒙上彩绘绢纱,里面点燃无数灯火,巍峨壮观。
江苏元宵习俗:秦淮灯彩甲天下
南京秦淮灯会可谓声名远扬。每逢农历新年、元宵前后,秦淮河畔处处张灯结彩,逐渐享有了“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秦淮灯会上,游人可以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内欣赏到来自各地的精美花灯。江苏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其他省市元宵习俗
其他省市元宵特色习俗 | ||
河北省 | 永平: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 |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 ||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 ||
河南省 |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 |
湖北省 | 云梦县: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 |
武昌:「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 ||
湖南省 |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 |
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 ||
浙江省 |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 |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 ||
建德县:有人家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 | ||
江西省 | 新建县:民於元宵扫墓插竹为灯 | |
万安县: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 ||
福建省 |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 | |
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 ||
陕西省 | 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 |
四川省 |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 | |
云南省 | 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 |
广东省 | 广东深圳:元宵的习俗是,有於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 | |
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
推荐阅读:
自制新春美食 各地春节特色小吃搜罗
除夕大团圆 美味晚宴菜肴齐分享
炮制“糕富帅” 自制切糕好吃又不贵
Part3:共庆佳节 少数民族也“闹”元宵
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很多人以为只有汉族人过元宵节,其实不然,民俗专家指出,除了汉族以外,中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至少有16个少数名族也过这一节日。
过元宵节的少数民族
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其中与汉族一样也“闹”元宵的少数民族有16个,分别是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锡伯族、藏族、纳西族、瑶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不同民族在这一天的习俗可能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无一例外地追求欢乐、祥和、团圆和喜庆。
藏族:酥油花灯节
藏族在藏历正月十五要过酥油花灯节。类似于“元宵节”亦称“花灯节”。十五晚上,满街搭起花架,上面用酥油堆塑成各种人物、花木、鸟兽等图案。精彩的图景、多姿的灯花吸引了万千观众。人们在塑花之下,狂欢歌舞,彻夜不眠。在青海涅中塔尔寺,摆花也是灯节的重要节俗活动。
纳西族:棒棒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的纳西族的“棒棒会”,也叫“弥勒会”或者“米拉会”,据传最早在丽江玉皇阁举行,当地喇嘛教徒朝庙念经,村民进香祭拜弥勒佛,后来渐渐演变成农具交易会,其中以用作斧头把、锄头把、镰刀把、锤子把等的木头棒棒最多,所以简称为“棒棒会”。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则意味着年过完了,大家开始忙着准备春耕,需要添置一些新农具,这就是丽江棒棒会的由来。
景颇族:目脑纵歌节
正月十五是云南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独有的舞蹈盛会。目脑纵歌的表演不受人数限制,少则几人,多时达上千人。目脑纵歌表演时,在被称为“脑双”的两位男子领舞人的带领下,男子双手握住长长的景颇刀随着音乐边挥边舞,衣着精美的妇女抖动彩帕或彩扇,体态轻盈地扭动着腰肢,满身的银饰像千万个小太阳随着舞步的晃动,发出海浪般有节奏的潮音。
苗族: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莱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愉来的荣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彝族: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其他少数民族元宵习俗
少数民族元宵习俗 | ||
布依族 | 正月十五祭奠逝去的亲人,要在坟茔的四周点灯 | |
黎族 | 元宵节是黎族的小年,晚上要杀鸡设家宴,全家大小齐集 | |
达斡尔族 | 达斡尔人称为“卡钦”,这一天,嫁出的姑娘回到娘家,给父母长辈拜年。家里也要吃饺子,以示团聚,晚上吃饹饸面 | |
鄂伦春族 | 正月十五这天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脸时要先叩头 | |
朝鲜族 | 有在元宵节喝“耳明酒”,吃“五谷饭”的习俗,预祝风调雨顺、人泰年丰 |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