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追求创新 达到无限想象
pchouse佚名 2010-7-27 17:30:30

1

马岩松

  马岩松,1975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获建筑学硕士以及Samuel J. Fogelson优秀设计毕业生奖。曾经在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和纽约埃森曼建筑事务所工作。马岩松2004年回到中国并成立了北京MAD建筑事务所,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建筑作品包括在国际建筑界广泛讨论的国际竞赛中标作品加拿大多伦多ABSOLUTE超高层公寓(2009年建成),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2,广州生物岛太阳系广场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作品(2008年建成),上海现代艺术公园(S-MAP)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Net+Bar”概念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湾鸿四川竞图一等奖作品,以及在北京即将完工的红螺湖会所和RISINGHOUSE。装置作品“鱼缸”,“墨冰”曾分别在中国国家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展出。浮游之岛——重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也曾经在国内外建筑界激烈讨论,并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师都在为市场的信心而忧虑,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国内的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设计权纷纷被国外设计师获得,甚至有的项目在招标中竟规定,国内设计单位必须和国外设计机构组成联合体,才能参与投标。在国内设计界理性反思并不断找回市场地位的同时,年轻的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和他的国际团队一起,开始在国际建筑舞台上崭露头角。

  体制外的生存恐怕总是要艰难一些,如果不肯完全服从于开发商的意愿,恐怕更是如此。各个领域的独立艺术家在中国渐渐被扼杀的举不胜举,但也许这样的优胜劣汰也自有优势。MAD是存活下来的其中之一的乌托邦,因为理想,因为热爱,因为野心。马岩松很清楚其中的规则和微妙:“其实在现今的中国,成为乌托邦并不是什么英雄的壮举,更多的是无奈和与社会要求脱节的遗憾。”

1

马岩松作品

  马岩松对想象力的发挥,部分师承来自他的老师——扎哈.哈迪德。后者来自伊拉克巴格达,因为乐于“在秩序中制造混乱”,被认为是建筑师里的幻想家。扎哈读硕士期间的指导老师是丹麦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也是一位顶级建筑大师。诗人翟永明在十几年前就撰文盛赞扎哈(文见《纸上建筑》),虽然她被人评价为“诚实的,勇敢的,热情的,独立的,咄咄逼人的”,但实际上她在建筑界因为其极端想象的作品,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并不被人承认,生存并不十分容易。直到2004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后,她才由“非主流”转为了主流,开始登堂入室。

  马岩松于耶鲁大学毕业后,据说是欠了不少债务,但他没有逗留在美国的建筑事务所,而是到伦敦的扎哈·哈迪德工作室,成为了追随扎哈的弟子之一。在他的印象中,扎哈的穿着几十年不变,“永远是一身黑,或者白,一双尖得能杀人的高跟鞋和一个尖得能杀人的戒指。”而在那里,他有幸目睹了导师戏剧性的际遇转变。

  MAD 是马岩松在美国时注册的事务所,后来辗转到欧洲,2004年回到北京。关于MAD工作室的解释颇为有趣,你可以认为是“疯狂”,也可以认为是“妈的”,也可以认为是 “Made in China”。但马岩松和MAD确实志趣高远:“对现代主义批判和反思”以及“革新”是MAD置身于中国所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

  “我们一方面激动地认为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城市甚至整个世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建筑师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所以对我们来说,一件完美的建筑产品反而不及一个幼稚而具探索性和建设性的概念更有价值。”

1

马岩松作品

  在过去的2年半时间里,MAD工作室做了60个项目和方案,工作量很大,但都只限于设计,“没有盖的”。过去,马岩松被称为“不盖房子的建筑师”,只做设计,难以实施。国内大部分招标单位都认为,他们的设计方案过于前卫,令人瞠目。如何说服甲方,他和他的同事们一样发愁。

  “我们是被社会排斥,还是吞噬,这是无法控制的,但是,还是有必要保持一种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市场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马岩松说,“电影没人掏钱看就失败了;建筑没人掏钱盖很正常,在文化意识的影响力上,未必不是一种成功。 ”

  2006年,他们是在网上看到的竞赛消息,所有人都可以报名。在夜以继日地工作了2个月后,他们还有些细部没有完成。但是也必须在期限内提交了。实际上,他们的提交还是晚了一个小时,并且是最后一个提交的设计方案。但是最后的、未真正完成的和晚交的,竟然获奖了。于是MAD的戏剧性的转机来了,他们甚至接到了来自房地产商的不少项目。

  近年来,国外大牌建筑师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中国建筑师竟然到国外去抢地盘。马岩松们彼时在多伦多现在就像一夜蹿红的摇滚歌星,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建筑师突然出现在报纸、杂志、电和电视上,颇为戏剧化。这就是马岩松所为。一般来讲,建筑师在公众心目中往往是默默苦干,埋头画图、低调内敛的形象,而马岩松却从来不拒绝媒体,自信张扬,锐气逼人。表面上野心勃勃、虚荣心十足,好在脚下塌实、沉稳。他用他获得的一些奖项,获得了一点发言的机会。因此,他会把他们的理念大声地、尽可能大声地,说出去。他说,这也是建筑师的工作之一了。

效果图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