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文:我眼中的世博馆设计印象
pchouse佚名 2010-7-29 17:28:25

1

彭旭文

  世博 设计 印象

  【记者】您是比较早就去看了世博的,当时主要参观了上海世博会的哪些展馆?

  【彭旭文】我们看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馆,大的国家馆主要有加拿大馆、德国馆、意大利馆、法国馆、西班牙馆、日本馆。

  【记者】新闻提到沙特馆很火爆。

  【彭旭文】我没去,公司其他几个同事去了,他们拍了录像回来。据他们说,排了七个小时队,十几公里。沙特馆哪里吸引人?我想一定就是那部15分钟的“神奇电影”。1600平方米的4块大屏幕相当于两个室内足球场,让参观者体验到了“人影合一”的神奇感觉。参观者走上传送带缓缓向前,仿佛乘坐“神奇的飞毯”在沙漠中翱翔。

  【记者】您个人最喜欢的馆是哪一个?为什么?

  【彭旭文】我最喜欢英国馆。它设计的主题是“种子圣殿”。6层楼高、有着6万根“触须”亚克力光纤的英国馆,每一根亚克力光纤长达7.5米,根部都放着一颗或者几颗植物的种子,他们可能是一颗松子、一颗咖啡豆,也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种子,但可以在展馆内近距离观察它们。昆明植物研究所提供了890多种植物的种子,这些植物种类繁多,有观赏植物、药用植物、粮食作物、水果蔬菜、油料作物等,植物大部分来自中国,包括中国特有的珍惜植物,如珙桐、银杏等。它向人们展示一副孕育着生命潜能的绚丽画卷,并传递对“人类持续发展”的关注。据说这些放在亚克力杆里的种子,绝大部分在世博会结束后依然存活!

  这些伸向各个方向的亚克力杆,因为本身的特殊材质,那些向外伸展的部分随风轻摇,从而使整个建筑像一个活的生物。正像英国馆建筑师凯特琳娜所说,“它是一个会呼吸的建筑,或许你也可以称之为活着的雕塑。”这意味着每个人、每分钟都将会看到不一样的英国馆。白天室外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光线会透过光纤照亮展馆内部,而内部呈现的形态也完全不同,会是一个蝴蝶的形状;而到了晚上,内部的人工光源又能由内而外点亮整个建筑。

  其实很多设计师同行对英国馆都感触很深,但是普遍民众就不怎么追捧,因为它没有像其他国家馆一样,将自己本土的文化用3D或者其他高科技等形式展示出来,它主要突出的是建筑的设计理念,选择这种独特的方式,是因为英国希望展示其在全球自然资源保护上所起的领先作用,同时也向公众展现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生活各领域所带来的创意,如新药研发、新材料开发、建筑技术、通讯系统和可持续能源等。

  【记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内行看道,外行看热闹。如果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概括您对2010上海世博的印象,您觉得是怎么样的?

  【彭旭文】发达国家在展示未来,发展中国家在展示历史、文化,贫穷国家在展示商品、产品。

1

菲律宾馆

  设计师眼里的“世博之最”

  【记者】目前仍有很多设计师,包括大众计划着要去看世博,那我们到世博看什么?能不能请您分享您眼中的世博几大看点。

  【彭旭文】世博会确实是世界级的盛会,能够在中国办也是我们的骄傲。这次它的体量也是这么多届以来最大的,也就是在中国才能够做这么大。

  说到上海世博的几大看点,从设计师的角度,我觉得看建筑,这个最直接;看人文,各个国家、地区的文化;看科技,未来的科技怎么运用到建筑上;看节能,看低碳……这些都可以去感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看未来。不管哪个行业,你的未来是什么样的,特别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是什么样的?我们通过世博可以感受到,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平时通过媒体、网络不能那么直接看得到的东西,特别是低碳节能,很多展馆展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您的印象中,哪个展馆最重环保低碳?体现在哪些细节上?

  【彭旭文】看过的几个馆中,我觉得德国馆很重低碳节能,它本身的设计理念就是从低碳节能这个思路去考虑。整个建筑像一把伞,它大部分的区域不是纯粹的室内,是半开放式的。上面大下面小,所以阴凉范围比较大,人在下面活动比较舒适。如果是下面大上面小——很多建筑都是这样子,那就不会有这种遮荫效果。另外德国馆在绿色植物的结合,太阳能、风能的运用上也很好。

  还有万科馆也做得不错。它是由7个相互独立的像金色麦垛的筒状建筑组成,造型也是上面大下面小,底部地面用了很浅的水池环绕,下雨的时候可以收容雨水。这些水可以有降温的效果,虽然是这么热的天气,你一靠近这个馆,就会感觉到很凉爽。展馆里面的天顶是透明的,可以采光,然后用太阳能来发电。包括它建筑外墙用的材料,是采用的天然麦秸秆压制成的板材,非常环保,又隔热,真正把低碳环保的理念运用到展馆里面来。

  【记者】哪个展馆最有设计感?

  【彭旭文】就是刚才说过的,英国馆。

  【记者】哪个展馆最具科技感?

  【彭旭文】应该是日本馆。它给我触动比较大的是,展示了未来人们的家居生活:十年后,日本人的住房基本上墙面、天花都不用装修了,它安装了几个屏幕在墙上,有一个程序控制,只要你想得到的场景,把这张图片输到程序里,房间就可以变成你想要的场景。比如今天你想住在森林里,把图片输进去,整个房间的墙面全部变成森林;明天你想住在海洋里,同样可以全部变成海洋的景象。

  日本馆还展示了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你只要把你的要求、规范输进程序,机器人可以代替保姆,帮你把家务做得妥妥当当,这就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只有依赖科技去实现。还有它的太阳能自动电瓶车,上面有一个太阳能装置,又环保又节能又科技,非常方便,让我们看到了未来。

1

澳大利亚馆

  世博吹响“集结号”:感受当代设计师的责任感

  【记者】有没有哪些展馆设计中的材料运用对您触动比较大?

  【彭旭文】像刚才说的万科馆用到的建筑材料——天然麦秸秆压制成的板材。还有德国馆的外墙,它采用的是一种专为世博会而制作的特殊网膜。在后来的交流活动中,德国馆的设计师也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创意思路,他的灵感来自于树荫、雨伞,太阳晒得越猛,里面反而越凉,相当于是利用了太阳光,反过来制冷。这种材料给我们的感触很深。对于材料,现在要求设计师具备更高的高度,先提出你的想法、要求,然后让厂家配合我们来研发,而不能只是说在市面上现买现用,这已经是一种很过时的思路。

  还有法国馆,它巧妙地使用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建筑的顶上做成一个城市花园的概念,展馆的内庭立面也全都是植物,整个内庭和楼顶花园融汇在一起,鸟瞰下去就是一个城市花园,看不出是一个建筑。

  【记者】除了参观展馆,您是否还参加了相关的交流活动?从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彭旭文】我们跟加拿大馆、德国馆,还有中国馆的设计师进行了交流,他们主要讲设计展馆的理念、灵感,还有国家赋予他们的责任,也是他们做为一个设计师,要做好一个作品的责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责任越来越大,并且时间不等人。无论是从行业发展、城市发展的角度,还是提高全民生活质量的角度,我们设计师都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如果不具备这种责任感,你做出来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你真正想为行业做一些事情,那么你应该往哪方面去引导,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特别是在跟加拿大馆的设计师交流中,还有一个设计温哥华冬奥会的奥运村的团队来分享自己的理念,他们已经超越了政府的要求,去引领市民的生活方式,整个城市全部采用自行车和电瓶车,无污染,全生态。

  【记者】世博会集中体现了世界各国文化,从各国对文化的传承和表现方面来说,您觉得有哪些启发与感想?

  【彭旭文】世博会把各个国家的文化展示出来,给我们很大的感触,那我个人最大的感触就是,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东西不能直接拿来,要真正理解它的精髓,然后再提炼、融汇,这样出来的东西,才会有生气,才会真正体现一种“神”。世博会上展现人文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我们去周游一遍世界来得更加集中,所以设计师都值得去看。像我们做家装的设计师,你要做好一个作品,先要深入地去了解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的人群的生活背景、历史人文。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针对不同的业主,我们就要做个体的研究,他适合什么,他的成长经历是怎么样的……很多东西不能强加,只能融合,比如一个中国人,喜欢美国的文化,但你不能强加美国的生活方式给他,而是要把中国人骨子里想要的东西,跟他所喜欢的美国的东西融合起来,要去思考。

  【记者】本届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您从本届世博中看到的关于未来宜居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彭旭文】我觉得绿色节能应该是宜居的方向。我去了那么多个国家,瑞士目前的环境是比较宜居的,城市山清水秀,天空是蔚蓝的,水是清彻见底的,植物是绿油油的……整个城市没有高层建筑,都是小洋楼,历史建筑也保存得非常好。他们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我想真正宜居还是离不开绿色节能。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都要考虑这一点,我建议我们很多客户,在深圳买房的话,首先要看通光采风,不好的不要买,因为发展商的规划是面积最大化、利用率最高化,就忽视了通光采风这些问题,他觉得在深圳就可以开空调。如果以后这些房还是这么多的话,那低碳节能是没办法实现的。绿色、节能要从建筑开始,如果大部分房子的通光采风都是好的,室内再来优化,起码高污染的因素能减少。把城市的污染降下来,再把低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就是我们理想的人居城市。

  (来源:中华室内设计网)

效果图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