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狄更斯“荒凉山庄”
pchouse佚名 2012-6-01 17:01:11

  根据1984年出版的、由肯尼思·巴克森代尔(Kenneth Baxendale)绘制的《查尔斯·狄更斯的伦敦》一书,在弯弯曲曲的伦敦大街小巷,有135处狄更斯和家人或他笔下的人物生活、工作和逗留过的地方。有些已荡然无存,比如《小杜丽》中的欠债人监狱(Marshalsea Jail);有些是误传,比如一直被认为是《老古玩店》原址的朴兹茅斯大街13号(13 Portsmouth Street);当然在几百年不变的伦敦,很多地方恍若隔世,“物是人未非”,可以轻易路遇那些在街角、门庭、长椅和窗外游荡着的狄更斯人物的身影、性格和灵魂。

  狄更斯诞辰200年,住在伦敦,没有理由不去拜访这位英语文学世界最伟大的作家,没有理由不去跟随他的故事穿街走巷,重温那些活灵活现且经世不衰的、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

  伦敦“狄更斯博物馆”每周三的“狄更斯伦敦漫步”(Dickensian Walk)限额20人,提前了一个月预订才得以成行。近两个小时的路程,走走停停,在黄昏的幽暗恍惚中,仿佛看见作为法律速记员,15岁的狄更斯从他第一个工作的办公室门口出入;仿佛置身于“荒凉山庄”,与那些穿着法袍,戴着法冠的大法官大律师们擦肩而过;仿佛听到《大卫·科波菲尔》里到林肯会馆庭宅院(Lincoln’s Inn Field)边公寓寄宿一周的贝西姨婆唠唠叨叨的话语;最后,在“老柴郡乳酪酒馆”(Ye Olde Cheshire Cheese )歇脚,坐在狄更斯常坐的长椅上喝一杯小酒,向这位伟大的文豪致敬。

  道迪街48号

  既然“漫步”是从狄更斯家——现在的狄更斯博物馆出发,那就先说说这里的故事吧。

  出生在英格兰南部海边城市朴兹茅斯的狄更斯,10岁时随家人移居伦敦。如今的狄更斯博物馆——道迪街48号(Doughty Street),是仅存的狄更斯在伦敦的故居。

1

  年久失修的博物馆,灯光昏暗。实木地板和楼板楼梯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似乎在提醒着人们狄更斯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剧烈的社会动荡。临街的客厅里,狄更斯20多岁时的画像和妻子凯瑟琳的画像并排陈列着,还有一些手稿以及当年狄更斯和家人使用过的书桌家具等。

  虽然生活在此地仅仅两年时间,但却是狄更斯创作最活跃的时光之一,也是他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就在这栋四层联体小楼里,狄更斯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尼古拉斯·尼克贝》的全部写作,以及《雾都孤儿》的部分内容。他的《博兹随笔》也在那时发表,一位伟大文豪就此孕育诞生。

  正是在二楼狭小的书房里,老犹太人费根、神偷萨克斯这样的“底层恶棍”构思成型,“丝括尔斯”(Squeers)这样摧残青少年的寄宿学校被狠狠批判。狄更斯对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抨击,对人性的贪婪、唯利是图、对上流社会的腐朽荒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然而,在道迪街48号居住的日子里,对狄更斯心理、创作灵感和想象力影响最巨大的事件,当属他的妻妹玛丽·霍格思因心脏病骤发在他怀中去世。年轻生命的突然消逝,深深刺痛了同样年轻的狄更斯。在他之后的创作中,玛丽年轻孱弱生命的“阴影”常常出现在狄更斯的故事中,如《老古玩店》里夭折的小奈尔、《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朵拉之死。

  如今,在三楼空空荡荡的前厅,一个新的改造计划正向观众展示。狄更斯博物馆从4月1日起关闭,到今年年底《圣诞欢歌》再次唱响时,根据狄更斯另一部重要作品《远大前程》设置的场景将在此重现。

2

  伦敦法庭会馆

  如果不是跟随“狄更斯博物馆”的这次“狄更斯伦敦漫步”,还真淡忘了,在伦敦金融城边,在圣保罗大教堂的西侧,还有一个“法律城”。

  “格雷会馆”(Grey’s Inn)、“林肯会馆”(Lincoln’s Inn)、“斯坦伯会馆”(Staple Inn)、“老楼宇”(Old Building)、“新广场”(New Square)、“钟院街”(Bell Yard)、“法院大法庭街”(Chancery Lane),这些在狄更斯作品中不断出现的地点,从13世纪起,就是伦敦的“执法圣地”。背靠英国高等法院,那些大法官、大律师居住、办案、审判的楼宇院落,如今虽然有一些已改作他用,但大多依然是法律界人士办公要地,门前仍如几百年前一样,挂着QC们的大名。

  “阴冷的午后再阴冷不过,浓雾再浓厚不过,泥泞的街道再泥泞不过。靠近圣堂石门,林肯会馆的大厅里,就在那浓雾的中央,坐着那位最高法庭的大法官。”

  这是狄更斯法律题材小说《荒凉山庄》(Bleak House)开篇部分的字句。这部抨击、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黑暗的作品,有很多部分的场景正取材于这个大法官、法庭和法务人员出没的“法律城”。比如,小说中戴罗德家族(Sir Leicester Dedlock)的律师特肯豪(Tulkinghorn)就住在林肯法庭会馆宅院58号的一楼;走过林肯法庭会馆宅院,在其中新广场(New Square)的南侧,落魄商人库鲁克(Krook)的布料和瓶子商店就开在那里;而小说中描述的被拖延了20年的遗产诉讼案,正是在大法院法庭(Chancery)进行审理的。

  不仅仅是《荒凉山庄》,狄更斯的众多作品都有法律和法律人的影子,显示了他对法律的“热衷”。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不仅仅说他15岁时,在伦敦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格雷会馆附近的查尔斯·莫洛伊律师事务所的“助理”,之后还做过法庭的速记员,还曾穿行于伦敦的“法律城”窄巷小道中,在各个法庭会馆之间为律师楼的律师们“快递”文件。还有记载称,在创作《荒凉山庄》的过程中,狄更斯本人还是“中殿律师学院”成员(The member of The Middle Temple)。这些经历,无疑让他对集中了众多法庭会馆的伦敦大法院法庭(Chancery Lane)和豪本(Holborn)地区相当熟悉,不仅在小说描写法律场景和人物时得心应手,惟妙惟肖,也为他的那些法律人物“安置”了最合适的处所。

  英国学者霍尔兹沃斯在他的著作《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中提出:狄更斯“卓越的观察能力,最切身的体验和第一手资料”,其“范围之广泛,数量之可观,描述之精确”足以充分展示给人们他那个时代的“法律图景”。

  如今,四大律师会馆,即林肯会馆(Lincoln’s inn)、格雷会馆(Gray’s inn)、内殿会馆(The Inner Temple)和中殿会馆(The Middle Temple)仍旧是“法律城”中最瞩目的建筑。这些红棕色墙面、四五层楼高的联体建筑,或成排或围成一面开放的“口字”形,规整而坚实。

  当行走其中时,或许会看到狄更斯的身影,或许会巧遇匹克威克式的人物,在著名的“喷泉法庭”(Fountain Court)喷泉前,或许会像《马丁·朱述尔维特》中露丝·平奇(Ruth Pinch)和约翰·维斯特洛克(John Westlock)一样遇到一段爱情。沉浸在狄更斯创造的光阴故事里,谁能断言“荒凉山庄”的主人不会从眼前走过?

效果图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