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设计师的想象力就已冲破了城市的边缘,或许是城市在彻底“面目全非”之后终于忍不住呐喊,这一声也唤起了太多设计者、艺术家对这座城市的关注。
三年来,刘利年一直致力于可再生资源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让废旧产品的价值得以再次体现的同时,也试图改变人们脑海中“旧物等于废物”的观念。
很早之前设计师的想象力就已冲破了城市的边缘,或许是城市在彻底“面目全非”之后终于忍不住呐喊,这一声也唤起了太多设计者、艺术家对这座城市的关注。设计、建造、毁灭、重建,种种行为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
设计师们在对待一座城市时总有旗帜鲜明的立场,作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马岩松在《山水之城》的讲座中提倡对自然的追求,他渴望把建筑变为自然的一部分,进而将城市也变成自然的一部分。
关于城市的话题并未就此停止,大众名堂(People’s Architecture)与乐高教育(LEGO Education,丹麦)在设计周上推出了“一砖一瓦建北京”的大型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如何让北京更舒适。将理想城市的建设灵感交给孩子们,可谓是想象力的一次安全冒险。
经过数个月的奔波设计以及《PChouse》家居杂志的几次跟踪报道,以“再生”为主题的原创设计展在北京设计周期间向公众开放,区域内展示了利用废旧洗衣机、废旧电脑键盘、废旧黑白显示屏制作出的精美家居产品。
对于城市的设想总能无限蔓延。“Blinking City”是由现居住在北京的意大利艺术家Marcella Campa 和Stefano Avesani 共同制作的一个项目。通过对城市旧貌地图的重新诠释记录那些消失在城市进程中的老建筑们。
这个“树亭”来自巴西设计师组合——坎波纳兄弟。他们渴望给予日常而普通的材料一个设计出口,他们的作品如今已成为一些知名文化机构的永久藏品。
张永和谈到,若按照他的理想主义,北京内城应该是由相似的四合院构成的,奖杯式的现代设计如同一场瘟疫毁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一座城市的美感和宜居不应当被张牙舞爪的设计取代,但他仍试图在这座“一点也不美”的古城里探索恢复和重建的可能性。
当所谓的80后、90后成为当代人嘴里的时髦词汇时,+86设计博物馆尝试着通过审视70、80年代两代人的生活,来表达当代人的体验和批判,产品设计不再是唯一的诉求,他们渴望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故事。
设计师刘利年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应该就是一件成熟的设计产品,而不是艺术品。“‘设计’这两个字就是商业的意思,意大利或者西方的设计之所以非常成熟,就是因为进入了设计市场或交易平台,跟企业是接轨的”。
《长物志》序中写“几榻有度,位置有度,贵其精而变,简而裁,巧而然也。”失物招领(Lost & Found)在设计周中便带来了“中国式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