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1 / 5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因为鲜亮的蔬菜,还有阳光的包裹,那张八仙桌有了生活的承载,散发着沉静而幽远的气息。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2 / 5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太师椅配八仙桌在过去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李先生为拥有它们而骄傲。不过,他更为拥有一座两层青砖小洋楼骄傲。北京旧城区内明清遗留民居建筑中的楼房不多,小洋楼就更少了。北京市委城建部的资料介绍,解放前的统计显示,“旧北京的房屋,基本上是明、清时期建造起来的,绝大部分是组成四合院的平房,楼房只占10.7%,且多是两三层的砖木结构”。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3 / 5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李先生家的这栋小楼大约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应该在“10.7%”之内。它不能算是北京最美的小楼,但也称得上“最美的小楼之一”。临街的一面,沿胡同走向设计成弧形,使整体建筑显得柔美,与周围环境分外谐调,没有丝毫突兀。二层楼顶的女儿墙上有西洋式砖垛,垛间施以波浪形象的石膏浮雕;窗口及窗台装饰有精美的水泥雕塑花卉图案。中国传统砖木结构与西洋建筑元素在这栋小楼上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融合。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4 / 5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北京城墙拆了以后,沿原来城墙基址修了二环路。尽管“城”没了半个世纪,老北京人依然习惯称旧城圈里,也就是二环以内的区域为“城里”,二环以外称为“城外”。李先生一家还没确定什么时候搬家,也没确定将来是在城里,还是在城外安家,不过他说走之前一定将另一把太师椅也搬出来,到时候让我再去拍一张椅子和桌子配齐了的照片。“还有这小楼,等收拾收拾,里边的木头楼梯也给拍几张,我们好留念。”李先生的爱人补充说。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5 / 5
小洋楼里的百姓生活

李先生家的二层小洋楼就在校场口的街边,位于不规则的十字路口西北角,向北是校场口胡同的延续,往西南通连接着夹道居胡同,南边斜对着海滨胡同。楼门一开,街与厅就连在了一起。平时,街坊邻居们都爱到他家串门。在厅里的八仙桌旁一坐,喝着酽茶,看着街上行人车辆往来,聊着闲篇儿,不知不觉就能消磨到饭点儿。

图片来源:家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