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截面尺寸的估算框架结构梁高h一般为梁跨度(e)的1/18~1/10,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当采用扁梁形式时,梁高可以按规定的高跨比下限采用,而当荷载较大时,可以取高跨比的上限值。而梁宽b通常取梁高(h)的1/3~1/2,且不宜小于200。当梁上荷载作用较大时,还可以按假定单跨简支梁最大弯距的0.6~0.8倍初选截面尺寸。框架柱高zh按建筑层高H的1/15~1/10估算。在抗震设计中,还可以按所受上部荷载估算值通过轴压比限值初步确定柱载面尺寸,其中上部荷载估算可按以下数据取用: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单位建筑面积的竖向总荷载大约可取12kN/m2~14kN/m2,剪力墙和筒体结构大约取14kN/m2~16kN/m2。 2.计算单元的确定框架结构建筑是一个由纵横向框架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一般情况下,为简化计算,常常把它们简化成平面框架进行内力分析计算。例如横向框架结构布置体系就是把结构简化为横向平面框架而纵向简化为联系梁受力的一种简化模式。在平面框架结构设计中,当结构布置相同时,一般取中间有代表性的一榀或几榀横向框架进行内力分析。 3.框架的层高与跨度框架的跨度e按柱的轴线距离确定,而柱的层高对于楼层而言取梁面到下层梁面的高度,对于底层则取基础顶面(或基础梁顶面)至梁面的距离。 4.节点简化框架节点受力是相当复杂的,通常根据实际情况把其简化为刚性、铰接或半铰接几种类型。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和柱的纵向受力均匀穿过节点或锚入节点区。节点核心区和梁柱混凝土一次浇捣,通常把其简化为刚性节点。装配框架整浇式节点是使用后浇混凝土将梁与柱连接部位的节点浇筑为整体的一种连接方式,节点整体性可靠,可简化为刚性节点。现浇柱预制梁框架是全装配式结构的一种发展。由于柱与节点部位在现场同时浇筑混凝土,整体性可靠,可简化为刚性节点。全装配式框架结构则是在梁底和柱的某些部位预埋钢板,安装就位后进行再焊接。由于钢结构节点的自身变形能力较大,焊接质量也难以保证,梁柱间会产生一定的转动;因此,这类节点可以简化为铰接点或半铰接点。框架结构支座通常情况下可简化为固定支座。当采用预制柱杯形基础时,则应视构造措施的不同而分别简化为铰支座和其他支座形式。 5.截面弯曲刚度EI与线刚度I4.3.2荷载计算 1.荷载的种类作用于框架结构的荷载按作用方向可以分为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荷载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永久性荷载和可变荷载及偶然荷载。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固定设备自重、装饰及粉刷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可变荷载有:楼面及屋面活荷载、雪荷载、风荷载、积灰荷载、吊车荷载、施工荷载等。偶然荷载有爆炸力和撞击力等。在抗震设防区,多高层建筑还要考虑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8、9度抗震设防时,多高层建筑中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9度设防区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2.荷载取值各种荷载的取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的有关补充规定取值。但在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1)规范所给定的各项活荷载,适用于一般条件,当荷载较大时或情况特殊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 (2)设计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按相关规范取值时应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 (3)楼面上的局部荷载可以换算为等效均布活荷载。 (4)多层与高层建筑风荷载计算时,一般情况下基本风压值按50年重现期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对于特别重要和对风荷载作用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高度大于60m)应按100年重现期风压值采用。如果没有100年重现期风压值资料时,可以近似采用50年重现期风压值乘以增大系数1.1取值。 (5)对于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2.0kN/m2或跨度相差较大的房屋建筑,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和连续梁(板)的内力时,应考虑活载不利布置。 3.荷载的简化 (1)次梁传递给主梁的集中荷载,可按假设次梁为单跨简支梁进行计算。 (2)次要荷载在不太影响主要受力截面内力时,可以改为主要荷载形式,以简化内力计算。 (3)三角形或梯形分布荷载可以转化为等效均布荷载计算。4.3.3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相应的计算软件开发的逐步成熟,人们越来越依赖和接受用计算机电算程序进行精确的内力分析。我们经常遇到的计算机内力分析程序大多是根据结构力学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编制的计算程序,由电脑直接求出结构的变形、内力以至各截面的配筋。目前,框架的手工计算内力和位移的方法往往只限于对电算结果的复核或者是在初步设计时进行粗略估算,这时设计人员常常把空间框架简化为平面框架结构,再通过手算方法进行内力分析。由于一般结构力学的弯矩分配法、迭代法等计算相当的繁杂,人们往往采用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等近似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内力计算,下面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的计算思路进行介绍。 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分层法”根据用位移法或力法等解多层多跨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可知,竖向荷载的侧移很小,而且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的影响也很小。为了简化计算做如下假定: (1)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多跨框架的侧移可忽略不计。 (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按上述假定,计算时可将各层梁及其上、下柱所组成的框架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元分层计算。分层计算所得梁的弯矩即为其最后的弯矩;而每一柱分属上、下两层,所以每一柱的弯矩需由上、下两层计算所得的弯矩值叠加而得到。通常,可以用力矩分配法求出各层框架的弯矩图,然后叠加,即得其最终弯矩值。由于在分层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是固定的,而实际上是有转角产生,是弹性节点,因此为了改善由于这种假定带来的误差,根据经验,除底层各柱以外,可将其他各层立柱的线刚度均乘以一个折减系数0.9,并取其传递系数为1/3。框架节点处的最终弯矩之和常不等于零而接近于零。这是由于分层计算所引起的。若欲进一步修正,则可对此节点的不平衡力矩再作一次弯矩分配。 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我们不能再用分层法分析框架内力,这是因为分层法的两个基本假定已不再适用。多层多跨框架在风荷载或其他水平荷载作用下,其荷载一般都可化为受节点水平集中力的作用。各杆的弯矩图都是直线,每个立柱一般都有一个反弯点。当然,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未必相同。各柱的上、下端既有水平位移,又有角位移(即柱端转角)。如果框架的各端都不缺梁且不考虑轴力所引起各杆的变形,则在同一横梁标高处,各柱端都将产生一个相同的水平位移,同一层各柱上下端的水平位移差Δ也相等。其次,如果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得多时(例如ib≥3ic),上述的节点角位移就很小。如果能求出各柱的剪力及其反弯点的位置,则柱和梁的弯矩都可求得,所以对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近似计算,一是需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比,二是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为了方便计算,做如下假定: (1)在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比时,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限大,略去梁本身的变形,认为各柱上下两端都不发生角位移,框架节点只有侧移,且同层各柱的侧移均相同。 (2)在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又认为除底层以外的各层柱受力后的上下两端将产生相同的转角,即假定柱的反弯点位于柱中间。 (3)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按水平力的平衡条件(如图4.13(a)所示)得:称为该柱的侧移刚度,也称为抗剪刚度,表示柱端产生单位水平位移uΔ=1时,在柱端所需要施加的水平力大小。h为层高。根据假定2可知:除底层外的各层柱,其反弯点位于该柱的高度中央,底层柱的反弯点则位于离柱底2/3的底层层高处。有了各柱的剪力,确定了反弯点位置后,顶层各柱的弯矩图就可绘出。根据假定3,顶层各梁的弯矩图也可求得。同理可求出其他各层的弯矩图。例如求第三层各柱的剪力时,只需取第三层柱的反弯点以上部分作为隔离体即可。于是,第三层柱与梁的弯矩图即可绘出。其他各层柱与梁的弯矩图也可绘出。4.3.4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侧移可以用“D值法”相关公式计算(“D值法”参见相关书籍)。由上式可以看出,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与外荷载在该层间产生的剪力成正比,其侧移曲线与悬臂梁的剪切变形曲线一致,故称这种变形为总体剪切变形,而总体弯曲变形是由框架两侧边柱中轴力引起柱子伸长或缩短所致的变形,它与悬臂梁的弯曲变形规律一致,故称之为总体弯曲变形。框架内柱接近高层中部,受力较小,令其轴力为零。当房屋层数较多时,可把框架连续化。当框架受水平均布荷载或沿房屋全高受倒三角形分布的水平荷载时,也可写成(4-5)的形式,但此时Fn值的表达式已不再是上面所表示的那样,但Fn的值可直接由表4-10查得。此时公式中的F为沿房屋全高水平荷载的总和,当荷载为均布时,F=qH;当为倒三角形分布荷载时,F=1\2qH。框架结构从总体上讲,其变形特征为剪切形。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考虑由梁、柱弯曲变形而引起的侧移,而由柱轴力所引起的位移往往忽略不计,但当框架高度超过50m,或建筑高度高宽比H/B>4时,柱顶点由轴力引起的位移可以
1.截面尺寸的估算框架结构梁高h一般为梁跨度(e)的1/18~1/10,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当采用扁梁形式时,梁高可以按规定的高跨比下限采用,而当荷载较大时,可以取高跨比的上限值。而梁宽b通常取梁高(h)的1/3~1/2,且不宜小于200。当梁上荷载作用较大时,还可以按假定单跨简支梁最大弯距的0.6~0.8倍初选截面尺寸。框架柱高zh按建筑层高H的1/15~1/10估算。在抗震设计中,还可以按所受上部荷载估算值通过轴压比限值初步确定柱载面尺寸,其中上部荷载估算可按以下数据取用: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单位建筑面积的竖向总荷载大约可取12kN/m2~14kN/m2,剪力墙和筒体结构大约取14kN/m2~16kN/m2。 2.计算单元的确定框架结构建筑是一个由纵横向框架组成的空间结构体系。在一般情况下,为简化计算,常常把它们简化成平面框架进行内力分析计算。例如横向框架结构布置体系就是把结构简化为横向平面框架而纵向简化为联系梁受力的一种简化模式。在平面框架结构设计中,当结构布置相同时,一般取中间有代表性的一榀或几榀横向框架进行内力分析。 3.框架的层高与跨度框架的跨度e按柱的轴线距离确定,而柱的层高对于楼层而言取梁面到下层梁面的高度,对于底层则取基础顶面(或基础梁顶面)至梁面的距离。 4.节点简化框架节点受力是相当复杂的,通常根据实际情况把其简化为刚性、铰接或半铰接几种类型。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和柱的纵向受力均匀穿过节点或锚入节点区。节点核心区和梁柱混凝土一次浇捣,通常把其简化为刚性节点。装配框架整浇式节点是使用后浇混凝土将梁与柱连接部位的节点浇筑为整体的一种连接方式,节点整体性可靠,可简化为刚性节点。现浇柱预制梁框架是全装配式结构的一种发展。由于柱与节点部位在现场同时浇筑混凝土,整体性可靠,可简化为刚性节点。全装配式框架结构则是在梁底和柱的某些部位预埋钢板,安装就位后进行再焊接。由于钢结构节点的自身变形能力较大,焊接质量也难以保证,梁柱间会产生一定的转动;因此,这类节点可以简化为铰接点或半铰接点。框架结构支座通常情况下可简化为固定支座。当采用预制柱杯形基础时,则应视构造措施的不同而分别简化为铰支座和其他支座形式。 5.截面弯曲刚度EI与线刚度I4.3.2荷载计算 1.荷载的种类作用于框架结构的荷载按作用方向可以分为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荷载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永久性荷载和可变荷载及偶然荷载。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固定设备自重、装饰及粉刷自重、土压力、预应力等。可变荷载有:楼面及屋面活荷载、雪荷载、风荷载、积灰荷载、吊车荷载、施工荷载等。偶然荷载有爆炸力和撞击力等。在抗震设防区,多高层建筑还要考虑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水平地震作用计算;8、9度抗震设防时,多高层建筑中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9度设防区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2.荷载取值各种荷载的取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及《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的有关补充规定取值。但在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因素: (1)规范所给定的各项活荷载,适用于一般条件,当荷载较大时或情况特殊时,应按实际情况采用。 (2)设计楼面梁、墙、柱及基础时,按相关规范取值时应乘以相应的折减系数。 (3)楼面上的局部荷载可以换算为等效均布活荷载。 (4)多层与高层建筑风荷载计算时,一般情况下基本风压值按50年重现期采用,但不得小于0.3kN/m2。对于特别重要和对风荷载作用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高度大于60m)应按100年重现期风压值采用。如果没有100年重现期风压值资料时,可以近似采用50年重现期风压值乘以增大系数1.1取值。 (5)对于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2.0kN/m2或跨度相差较大的房屋建筑,按弹性方法计算框架和连续梁(板)的内力时,应考虑活载不利布置。 3.荷载的简化 (1)次梁传递给主梁的集中荷载,可按假设次梁为单跨简支梁进行计算。 (2)次要荷载在不太影响主要受力截面内力时,可以改为主要荷载形式,以简化内力计算。 (3)三角形或梯形分布荷载可以转化为等效均布荷载计算。4.3.3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相应的计算软件开发的逐步成熟,人们越来越依赖和接受用计算机电算程序进行精确的内力分析。我们经常遇到的计算机内力分析程序大多是根据结构力学位移法的基本原理编制的计算程序,由电脑直接求出结构的变形、内力以至各截面的配筋。目前,框架的手工计算内力和位移的方法往往只限于对电算结果的复核或者是在初步设计时进行粗略估算,这时设计人员常常把空间框架简化为平面框架结构,再通过手算方法进行内力分析。由于一般结构力学的弯矩分配法、迭代法等计算相当的繁杂,人们往往采用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等近似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内力计算,下面仅对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分层法和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的计算思路进行介绍。 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分层法”根据用位移法或力法等解多层多跨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结果可知,竖向荷载的侧移很小,而且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的影响也很小。为了简化计算做如下假定: (1)竖向荷载作用下,多层多跨框架的侧移可忽略不计。 (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按上述假定,计算时可将各层梁及其上、下柱所组成的框架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元分层计算。分层计算所得梁的弯矩即为其最后的弯矩;而每一柱分属上、下两层,所以每一柱的弯矩需由上、下两层计算所得的弯矩值叠加而得到。通常,可以用力矩分配法求出各层框架的弯矩图,然后叠加,即得其最终弯矩值。由于在分层计算时,假定上、下柱的远端是固定的,而实际上是有转角产生,是弹性节点,因此为了改善由于这种假定带来的误差,根据经验,除底层各柱以外,可将其他各层立柱的线刚度均乘以一个折减系数0.9,并取其传递系数为1/3。框架节点处的最终弯矩之和常不等于零而接近于零。这是由于分层计算所引起的。若欲进一步修正,则可对此节点的不平衡力矩再作一次弯矩分配。 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我们不能再用分层法分析框架内力,这是因为分层法的两个基本假定已不再适用。多层多跨框架在风荷载或其他水平荷载作用下,其荷载一般都可化为受节点水平集中力的作用。各杆的弯矩图都是直线,每个立柱一般都有一个反弯点。当然,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未必相同。各柱的上、下端既有水平位移,又有角位移(即柱端转角)。如果框架的各端都不缺梁且不考虑轴力所引起各杆的变形,则在同一横梁标高处,各柱端都将产生一个相同的水平位移,同一层各柱上下端的水平位移差Δ也相等。其次,如果梁的线刚度比柱的线刚度大得多时(例如ib≥3ic),上述的节点角位移就很小。如果能求出各柱的剪力及其反弯点的位置,则柱和梁的弯矩都可求得,所以对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框架近似计算,一是需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比,二是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为了方便计算,做如下假定: (1)在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比时,认为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为无限大,略去梁本身的变形,认为各柱上下两端都不发生角位移,框架节点只有侧移,且同层各柱的侧移均相同。 (2)在确定各柱的反弯点位置时,又认为除底层以外的各层柱受力后的上下两端将产生相同的转角,即假定柱的反弯点位于柱中间。 (3)梁端弯矩可由节点平衡条件求出。按水平力的平衡条件(如图4.13(a)所示)得:称为该柱的侧移刚度,也称为抗剪刚度,表示柱端产生单位水平位移uΔ=1时,在柱端所需要施加的水平力大小。h为层高。根据假定2可知:除底层外的各层柱,其反弯点位于该柱的高度中央,底层柱的反弯点则位于离柱底2/3的底层层高处。有了各柱的剪力,确定了反弯点位置后,顶层各柱的弯矩图就可绘出。根据假定3,顶层各梁的弯矩图也可求得。同理可求出其他各层的弯矩图。例如求第三层各柱的剪力时,只需取第三层柱的反弯点以上部分作为隔离体即可。于是,第三层柱与梁的弯矩图即可绘出。其他各层柱与梁的弯矩图也可绘出。4.3.4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的近似计算由梁柱弯曲变形引起的侧移可以用“D值法”相关公式计算(“D值法”参见相关书籍)。由上式可以看出,框架结构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层间位移与外荷载在该层间产生的剪力成正比,其侧移曲线与悬臂梁的剪切变形曲线一致,故称这种变形为总体剪切变形,而总体弯曲变形是由框架两侧边柱中轴力引起柱子伸长或缩短所致的变形,它与悬臂梁的弯曲变形规律一致,故称之为总体弯曲变形。框架内柱接近高层中部,受力较小,令其轴力为零。当房屋层数较多时,可把框架连续化。当框架受水平均布荷载或沿房屋全高受倒三角形分布的水平荷载时,也可写成(4-5)的形式,但此时Fn值的表达式已不再是上面所表示的那样,但Fn的值可直接由表4-10查得。此时公式中的F为沿房屋全高水平荷载的总和,当荷载为均布时,F=qH;当为倒三角形分布荷载时,F=1\2qH。框架结构从总体上讲,其变形特征为剪切形。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考虑由梁、柱弯曲变形而引起的侧移,而由柱轴力所引起的位移往往忽略不计,但当框架高度超过50m,或建筑高度高宽比H/B>4时,柱顶点由轴力引起的位移可以达到剪切变形侧移量的5%~11%左右,设计时应同时考虑两者共同产生的位移。多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侧移包括顶层最大位移控制和层间相对位移控制。在国外一般对层间位移角加以限制,它不包括整体弯曲产
所谓地梁层应理解为正负零标高处的一层框架梁,它参与地震作用,与上部结构共同协同工作。 一、从结构计算的角度出发: 1、在首层建模时输入的高度首先就不是标准的建筑层高。建模时输入的高度该是结构的高度。通常我是以建筑层高-4mm=结构层高来取值,但须结合实际情况采纳。 2、在建模时,一层的高度是否包含+0.00至基础顶标高的高度,关键是看你的结构模型想如何建立。若该一层为首层,那就须包含其高度。若以框架柱为例,其柱该延至基础;若未包含其高度,那么在最终柱结构计算时,其起始高度将为+0.00,则柱计算高度短了。反之,若该一层非首层,而还存在地梁或者其他形式,那么该层高就可仅输入其结构层高即可。 二、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若要从效果图来考虑,那就是APM的情况了。当然你不该输入地面以下至基础的高度。砌体结构应是室外地面以下300-500mm.框架结构一般应算至基础顶.若埋深较大,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加设一道梁,底蹭层高算至此梁也可.有的时候基础土质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我还是考虑加地梁层的,这样可以减少柱子的计算长度~ 1.加地梁层,短柱加大截面,满足轴压比要求,但应注意:模型应设地下室,且注意层刚度比,实际一层柱根配筋应放大。 2.不加地梁层,拉梁下短柱处理成类似高杯口基础,计算模型柱底取拉梁顶,一层填充墙荷载在基础里按竖向力输入,不存在轴压比问题。 3.视具体情况确定,但建议8度及以上按方法2做。注意点:1,层高取基础顶面到正负零的高度;2,地梁的断面尺寸取值类同于楼面梁,但在配筋时应考虑无楼板而要加强抗侧抗扭腰筋和箍筋;3,因为地梁层的设置,你的底层就被pkpm认为是基础到正负零那一层了,而实际应理解为基础到二层楼面标高。在计算时显然没有放大正负零到二层楼面那段柱子内力和配筋。所以你还需另行取建模把地梁层删除,底层层高取正负零到二楼高度复算一遍,取框架柱的内力和配筋。这是新抗规的规定。4,但是复算的模型毕竟和实际理论的嵌固端不同,所以在配筋上面应注重概念设计的加强。5,以上是目前抗震审图意见统一的处理方法。
对女儿墙最大悬臂高度大于1200mm,小于1500mm,可采用加密构造柱及在高度中部增设圈梁的办法来解决,通过构造柱的加密,可提高女儿墙的抗剪能力,中部增设圈梁,可降低女儿墙的计算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