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春为耐热性草花,但是不耐湿,遇到1多雨的季节,无论是高温或低温的环境,都很容易发生病害。枝干上有黑点后枯萎,应以疫病和立枯病最为可能。防治这类病害的方法如下: (1)选用干净无病的介质,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例如添加珍珠石或河砂改善排水及通气性。 (2)盆栽间距勿太紧密,并置于通风良好的场所。 (3)浇水、施肥(尤其氮肥)勿过量以防植株徒长,並尽量避免淋雨。
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株高60~12O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有圆锯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O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6~8月,果熟期8~10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人工栽培品种有白、粉和深红色等,一般分为白花自由钟,大花自由钟,重瓣自由钟。常用于花境、花坛及岩石园中,还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毛地黄-基本信息【别称】:洋地黄、指顶花、金钟、心脏草、毒药草、紫花毛地黄、吊钟花【学名】:digitalispurpurea【英文名】:Commonfoxglove【科属】:玄参科,毛地黄属【原产地】:原产欧洲,台湾各地零星栽培,阿里山、太平山、清境农场、南天池等地,有大量归化。【花期】:4~6月【花色】:紫红、黄白、粉红【花语】:深红/隐藏的恋情,紫红/热爱、不诚实、谎言毛地黄-名字由来毛地黄是典型的归化植物,他的故乡远在西欧温带地区,而它为何被叫毛地黄呢?是因为它有著布满茸毛的茎叶及酷似地黄的叶片,因而的毛地黄名;又因为它来自遥远的欧洲,因此又称为洋地黄。[1]毛地黄-毒性毛地黄毛地黄——白花品种图册洋地黄全株有毒,为重要的强心药,可兴奋心肌,增犟心肌的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或直接抑制心内传导系统统,使心率减慢,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心脏性水肿有显著利尿消肿作用,但行积蓄作用,用时须注意。由于洋地黄类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很小(一般认为治疗剂量约为中毒量的60%,为致死量的10~20%)故很容易中毒。全株有毒,药用,有强心之效。中毒表现:首先在肠胃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为草绿色)、厌食、流涎、腹痛腹泻,偶见出血性胃炎及胸骨下疼痛。以成年人较多见。早期的另一徵像是尿少。心脏方面的症状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後出现,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危及出命。最後发生惊厥、虚脱、昏迷等。中毒救治:因毛地黄过量服用危及到心律不整因即刻用解毒剂或鞣酸蛋白2~5g、静脉点滴等,比照心律不整的支持性疗法。毛地黄-形态特征毛地黄为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海拔1200-1800公尺的山区。茎直立,少分枝,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和腺毛向阳的地方,叶子有根生叶以及茎生叶两种,为卵状长椭圆形,全株都有密毛,毛地黄花朵有粉红色及白色两种,顶生,总状花序,花冠锺型,内有粉红色小点。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叶粗糙、皱缩、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缘有圆锯齿,叶柄具狭翅,叶形由下至上渐小。顶生总状花序长50~8Ocm,花冠钟状长约7.5cm,花冠蜡紫红色,内面有浅白斑点。萌果卵形,花期4~6月,果熟期7~8月,种子极小。同属植物约25种,常见栽培的有狭叶毛地黄(D.lanata),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30-50cm,直立不分枝,基生叶披针状,全缘,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材料。生态习性植株强健,喜温暖湿润,耐寒,忌炎热。喜阳光充足,也耐阴。耐旱,耐瘠薄土壤。育苗技术 1.发芽温度为18-21℃,3-4天胚根出现,及至保持湿润,基质EC保持在0.5-0.7之间,环境湿度在90-95%。播后不用覆盖,为需光种子 2.胚根出现只子叶伸展,发芽完毕,子叶膨胀,主根开始形成,温度18-21℃,可施用含钙的水溶性氮肥,一周一次,基质EC保持0.75以下,环境湿度45-50% 3.第一片真叶出现,可进行移栽,根系充满穴盘,温度在17-18℃,一周施肥一次,基质EC在0.75以下,环境湿度在40-50% 4.长出2-3片真叶,可上盆,温度在16-17℃,可用B9或多效唑控制植株高度[2]毛地黄-繁殖栽培毛地黄毛地黄图册春、夏播于疏松肥沃的土壤中,幼苗长至10cm左右移植露地。夏季育苗应尽量创造通风、湿润、凉爽的环境。播种后要在第二年开花,而7月后播种第二年常不能开花。秋凉后生长快,冬季适当保温,6~8月开花,至夏秋多因湿热枯死。如环境适宜其有多年生习性,冬季防寒越冬后可再度开花。老株可分株繁殖,分株宜在早春进行易活。繁殖方法:常用播种繁殖。以9月秋播为主,播后不覆士,轻压即可,发芽适温为15-18℃。约10天发芽。基质的湿度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发芽过程中要有光照。也可春播。栽培管理: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耐寒,生长适温为13-15℃。怕多雨、积水和高温,耐半阴、干早。冬季注意幼苗越冬保护,早春有5-6片真叶时可移栽定植或盆栽,栽植时少伤须根,稍带土壤。梅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止积水受涝而烂根。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注意肥液不沾污叶片,抽苔时增施l次磷、钾肥。需肥量较大,喜欢持续的100ppm~150ppm的液态氮肥(15:5:15或15:10:15),湿度保持在2~4标准水平之间(湿度标准4是指基质的湿度保持在接触时可感知潮湿但没有浸透)。在开花时节,考虑到花的质量和数量,可适当地增加光照。日照长度不会影响开花。虽然毛地黄是略喜阴植物,但当有充分的湿度和适当的低温时是可以在一定光照强度下生长的。在开花之前,植物会出现8~12片叶子。尽管植物生长的温度适应幅度在12℃~19℃,但在收尾阶段最理想的夜间温度为12℃~16℃。将植物种植在有一定保护冷床的条件下,就能生长出高质量的植物和花穗。相反,如果植物种植在有相对强光照和夜间温度超过19℃的温室里,植物虽然也会开花,但会出现徒长和开花稀少的现象。种植者可以把毛地黄作为早春季节补充温室空间的一个选择品种,而且投资小。常发生枯萎病、花叶病和蚜虫危害。发主病害时,及时清除病株,用石灰进行消淌毒。发生虫害时,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杀,同时也能减花叶病发生。毛地黄-园林用途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优美,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也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现在还是重要的切花,另外毛地黄还是重要的药材。花钵中心的毛地黄花钵中心的毛地黄图册毛地黄-药效毛地黄——黄色花品种毛地黄——淡黄色花品种图册在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洋地黄排泄缓慢,易于蓄积中毒,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原则上两周内未用过慢效洋地黄者,才能按常规用量给予洋地黄,否则应按具体情况调整用量。 (2)如有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时,洋地黄排泄少,易中毒;老年人对药物的(尤其是洋地黄类)耐受性降低,易中毒。故用药剂量应取常人量的12~13。 (3)强心甙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很小,每个病人对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异,而所列各洋地黄剂量大都是平均剂量,故需要根据病情、制剂、疗效及其他因素来摸索不同病人的最佳剂量。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瘤及小儿急性风湿热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强心甙。心肌炎及肺心病患者对强心甙敏感,应注意用量。 (5)强心甙中毒:见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毛地黄-毛地黄皂苷毛地黄皂苷digitoninC86H92O29,从紫花毛地黄的叶和种子中得到的一种配糖体。甾体皂角苷的一种,水解时,可生成作为糖苷配基(aglycone)部分的一分子毛地黄皂苷配基(digitogenin),而作为糖的部分有2分子的D-葡萄糖和2分子一半乳糖以及1分子的木糖。这些糖部分是结合到毛地黄皂苷配基的第三碳原子的羟基上。因为它能和具有游离3β-OH的甾体类(例如胆甾醇)以等分子的比例形成难溶于水的分子化合物的毛地黄皂苷化合物(digitonide),因此,这种特性被利用来进行甾醇的定性和分离。毛地黄-病虫害症状:受害植株在靠近土面的茎基部初生暗色斑点,扩大后呈棕褐色,收缩腐烂。病菌侵染叶片引起暗绿色水渍状圆斑;侵染叶柄则呈褐色腐烂。潮湿时在病斑处可见白色丝状物,严重病株倒状。发病规律:病菌不产生孢子,以菌丝侵人传播。菌丝初期无色,后期淡褐色。腐生性较强。习居土壤或病残组织内越冬。气温适宜(20-24度)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海棠分株或扦插繁殖时造成伤口,或在阴雨天气,浇水过多,泥土积水时易被病菌侵害,引起病害严重发生,植株腐烂死亡。防治方法: (1)选用有机质丰富的新土或经晒干后颜色较深、质地坚实、碎泥时泥粉较少的塘泥及河泥作栽培土。最好不用旧盆土。施用的基肥要充分腐熟。 (2)加强田间管理。空气湿度大时少浇或不浇水,以保持盆中泥土湿润为度。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及时摘除下部接触土壤的病叶、老叶并销毁。毛地黄毛地黄图册病害名称:茎腐病;病原:黑曲霉菌AspergillusnigervanTeigh,属半知菌;为害症状:病株叶片浅绿色。多数在割麻留下的叶桩上呈水渍状湿腐,产生黄褐色或红褐色病痕,手压之有汁液流出。腐烂逐渐蔓延到邻近未割的叶片基部,染病组织湿腐,麻叶萎蔫下垂。湿腐的叶基和茎干组织有臭味。纵剖病株躯干,可见从染病叶基向内扩展而形成的黄褐肥坏死病痕,病健交界处有红色晕圈。在叶桩切口、心叶轴心内可见许多黑色霉状物。防治方法:①施用石灰。施用石灰既能防病,又能增长,还能提高出麻率。一般病田按0.5kg/株,非病田按0.25kg/株的用量施用,连施2~3年;②调整割叶期。感病田和易感病田的割叶期可调整到低湿期。原来6月前割叶的提前至3月上旬前割叶;原7月后割叶的推迟到11月上旬后割叶。注意不要反刀割叶;③药剂防治。感病田和易感病田应在割叶后3天内用4
月季可用于园林布置花坛、花境、庭院花材,可制作月季盆景,作切花、花篮、花束等。花可提取香料。根、叶、花均可入药,具有活血消肿、消炎解毒功效。具体养殖方法如下: 一、环境要求: 1、温度要求月季花性喜温暖,当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时,树液开始流动,幼芽即可逐渐萌发。其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气温22~25℃生长开花最为适宜,过高的温度下则月季花生长发育不良。当气温超过30℃时,生长受到抑制,花芽不再分化。在炎热的夏季,月季花少而小,花色不正常。气温低于5℃时,停止生长,进入休眠。 2、光照要求月季花为喜光植物,不耐阴。在日照充足和长日照的环境里,生长发育良好,若光照不足,则枝干细弱,叶片嫩黄,不利于生长发育。但过于强烈的阳光对花营发育不利,所以在栽培上要相应地配合遮阴,适当密植,加强修剪,去掉密枝和弱枝及加强通风透光等措施。 3、土壤选择种植月季花的土壤,以疏松、肥沃、含有机质丰富、微酸性的腐殖土(PH值6-6.5)生长较好。对土壤较为黏重的种植地,可以在种植沟下填放婉豆粒大小的石铄15~20厘米深。在石铄上再填放农家肥20厘米厚,肥上再盖疏松园土,园土上再填加农家肥5厘米厚。也可将树皮、锯末、稻糠等改良物填入栽植沟内,改良物的用量按体积约为土壤量的20%,这些材料与土壤一定要混合均匀。 二、肥水管理:月季花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不能缺水,水分不足和过多都会抑制月季花的生长发育。不同的季节、月季花的各个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的土壤质地需水量均有较大的差异,生长期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5%-80%。萌芽、展叶、开花各个阶段,消耗水分较多,应充分供水。我国北方冬季逐渐寒冷,月季即逐渐进入休眠期,生长也逐渐停顿,随之少量供给水分,维持其生命活动的需要即可。完全休眠后,即可停止供水。否则因多浇水,反而会使根部出现烂根现象,甚至死亡。 三、繁殖方法: 1、播种繁殖方法播种繁殖多用于繁殖砧木实生苗及繁育新品种。春播的植株在当年秋天即可开花。冬播的植株在寒冬时节需盖席防寒。在10-11月的果熟期采收果实,凉晒几天,然后用稍轻的碾子将果肉碾碎,用水将种子洗出,放入沙中湿藏。月季花于12月至翌年2月进行室内播种。播种前,先整地,施足底肥,整成1m宽的畦。播种行距20cm,株距4~5cm,发芽适温为22~25℃,约30天发芽出苗。当年5~6月可着花,为促使实生苗健壮发育,花现蕾露色时应摘除,出苗后一年即可嫁接。 2、扦插繁殖方法扦插是繁殖月季花的主要方法,南方可在春秋两季进行嫩枝插。春插在3~4月进行,此时相对湿度较高,插后25天即可生根,成活率高。秋插从8月下旬开始,至10月底结束,此时生根期比春插延长10~15天。另外可在秋末结合冬剪得到的大批枝条,进行冬季硬枝扞插,南方可露地扦插,最好在温室内进行。北方多在春季扦插,如要秋插或冬插,应在温室或次冷床内培育。扦插时用激素处理,可促进生根。 3、嫁接繁殖方法在生产中嫁接也是常用的方法,尤其对扦插难以生根的优良品种。砧木应选择适应能力强,能抵抗白粉病和褐斑病的种类,如野蔷薇、粉团蔷薇、刺玫瑰等。多用枝接或芽接。枝接,应在休眠期进行,南方多在12月至第二年2月,北方则在春季叶芽萌动前进行。芽接,在生长期均可进行,以9月份为宜,可在高大的砧木上进行不同品种的多枝芽接,从而培育出树状月季。 4、压条繁殖方法月季花在生长旺盛时期进行,1个月即可生根,生根后剪离母体,带土坨定植即可。藤本或半藤本性月季采用波状法压条。将枝条波状弯曲在土坑内,并用利刀刻伤入土坑的枝条下端,压紧,保持土壤湿度。25-30天后从刻伤处长出新根,40天左右可与母株剪离,独立成种苗。直立性月季采用高空压条法。离顶梢20cm处,行环状剥皮0.5cm,用腐叶土和塑料薄膜包扎,约30-40天可生根,剪下直接盆栽。 5、分株繁殖方法常用于扦插较难成活的品种,当月季呈从生状态时,土芽长成新枝,将周围土壤掘开,如新枝基部已长有较多的须根时,可用剪刀切开,分别进行盆栽。同时,修剪地上部分,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移栽成活率。注意事项: 1、温度冬季月季在室内越冬,由于室温较高,未能很好地休眠,到第二年春天,在还没有出室时,叶芽已经萌动生长,消耗了枝条贮存的大部分养分。出室后,幼芽不能适应多变的气候,抵挡不住寒气和冷风的侵袭,容易造成植株死亡。 2、换盆在春天换盆时,植株已开始生长,如果将原盆土换去较多,根系受到伤害,这也容易导致新芽在换盆后死亡,甚至引起整株死亡。所以,换盆应在叶芽萌动前进行。 3、根部修剪在换盆时,如果将植株根部修剪过重,使其吸收能力难以恢复,打破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平衡,也会造成植株死亡。 4、枝条修剪不断修剪。要使盆栽月季保持植株生长活力,经常开出更多更好的花朵,需要不断修剪,剪去部分老枝,促发薪枝。因为月季是在当年生的新枝条上开花。盆栽宜结合早春换盆进行强剪,大株月季应从基部剪除所有枯枝、病枝、纤弱枝以及交叉枝等,保留3-5个健壮枝条,并进行短截;一般长势强壮的成株,可剪去枝条的l/2,长势较弱的剪去2/3,在每个枝条上保留一定数量向外侧生长的腋芽,即可形成适当数量的花枝,使其花开不断。
鹅掌柴又名鸭脚木、鸭掌木、小叶手树,为五加科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原产热带地区,因其数片小叶密生枝顶,如同翻转的鹅掌而得名。其盆栽一般高30-200厘米不等,分枝多,叶片繁密浓绿或有块状斑,具光泽。鹅掌柴栽培需要用疏松透气且排水良好的肥沃微酸性砂质土,在粘重的土壤或碱性的土中生长欠佳,易生病害,长期会使植株生长衰弱,抵抗力下降。喜半阴或散射光环境,不耐荫蔽,也不耐夏季强烈的全阳环境。生长期间需要给予一定的光照条件,在室内养护的,需要置于光线明亮处,如温度适宜最好加强通风,能预防叶片病化脱落。鹅掌柴喜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5℃,越冬温度不可低于10℃,在35℃的高温环境也能生长,只是要结合遮阳增湿进行。生长环境中湿度要求保持在50-75%之间,冬季低温期可稍低些,夏季或春季需要加强湿度,经常向植株及生长环境中喷水或洒水增湿,才能利于生长健壮。鹅掌柴喜水又耐干旱,浇水要求干净交替,不干不浇,浇即浇透,在春末至秋初生长黄金季节需要经常浇水,切忌干旱或渍涝,室外摆放者要在雨后及时排水防涝。如若环境阴暗,浇水太勤则落叶更加严重,所以需要稍加控制下浇水的次数。鹅掌柴在生长季节需要充足的养分,所以在4-9月间,应每月施用颗粒型肥料一次或经常浇灌稀释的肥水,以保证盆土中的肥料供应充足,不可偏施某种元素,否则易出现缺素症状,导致整株生长势差。鹅掌柴繁育常采用扦插进行,于4-5份最适宜,在新梢生长之前,剪取发育成熟的上部一年生枝条,长度约为10厘米,除去下部的叶片,只保留上部2-3枚叶片,然后扦插于干净的河沙中,并浇透水,有条件可用塑料薄膜密封保温保湿,一个月左右即可生根另植。如不用塑料薄膜密封,最好要经常喷水增加环境空气湿度,否则插条易脱水枯萎,造成扦插失败。由于鹅掌柴生长季节要求温暖,所以在冬季低温期易落叶,导致下部“脱脚”,严重影响观赏价值,所以修剪就显得相当重要,一般在春季出室后重剪,以促进多分侧枝为主,为夏季生长出良好的株型打好基础。夏秋季主要短截徒长枝,维持保养株型为主。另外,鹅掌柴幼株每年需要换盆换土一次,大株需要2-3年进行一次。其病虫害比较少,所以只要养护得当即可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