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很多年轻的设计师都会参加国内外各种设计大赛来提升自己的设计实力,作为一位有着无数获奖经验的设计大师,能否谈谈您对设计大赛的看法,并给参赛者提供一些建议?
毕学峰:设计竞赛往往会邀请一流的国际设计师评委参与到评审中,他们用高标准、高要求的国际规范化的操作模式来评审我们中国的作品,我觉得这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方面让评委来看待我们中国的设计和设计师目前的状态,从中选择出最优秀的作品,从而形成一种标榜作用,让我们的设计有一个方向,也看到好的设计师是怎样产生的,好的作品是怎样影响到今天的市场和社会的。另一方面,从作品本身出发,在目前的中国现状下考虑我们要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来,要看到中国大市场下自身的价值。我们以前总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们应该反思能不能建立中国设计的标准,因为我们有自身的文化和自身的市场。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高端评委用国际的眼光来评审作品,找到好的地方,让设计有一个方向;另一方面,设计师要回归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发现自身的优势。
记者:上海继深圳之后被列入全球7大“设计之都”的行列,作为一个生活在深圳,经常奔波在上海的著名设计师,您觉得这两大设计之都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毕学峰:“设计之都”从本身来讲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推荐城市的一张名片。对于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来讲,城市给予我们的还很不够,需要设计师自己争取更多发挥的空间。当然我们也要与社会、政府、企业和市场紧密结合,让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两个城市的差别来讲,我觉得上海更具国际化都市的意义。深圳是中国的国际都市,国际化程度不如上海,但它有很多内在的发展动力。有的行业发展的很好,设计行业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和产业的关系,和市场的公平竞争关系都是处理地相当不错的。这两个城市各有特点。
记者:您在商业设计上取得成功的同时,还在学术上致力于新设计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您是怎么处理“商业”和“学术”之间的关系呢?
毕学峰: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它们是相互影响,联系在一起的。学术是对设计的自身追求,我们要去思考总结,做很多背后工作。与商业的结合,是我们把有价值的东西拿来和市场相结合,用更多专业的东西和行业的标准去影响商业社会,甚至是消费者和使用者。这只是一个转换,需要设计师去结合。
记者:您的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了对文字的运用,似乎您对文字有着一份特别的敏感和热爱。您是从怎样的角度去思考并将文字融入到设计中去的呢?
毕学峰:文字尤其是汉子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代表,我刚才提到在国际大舞台的背景下,中国设计师应该有自身的价值,我们的文字正是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我们是一个运用汉子的国家,这是我们最熟悉,最能让社会接受和理解的传达方式,这是我们不可低估的一个媒介。我们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而不是以西方为标准,设计成英文的。所以在设计中,我不由自主地就会考虑到用汉字去诠释产品和企业。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