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设计,除去朱培吴桐,我们请来了7位顶级外国设计师。博洛尼自己,在意大利就有合作工作室,有意大利、德国籍设计师在我们的设计团队工作。包括这次的Andrew Martin(包括前两届),我看了凌子达先生与姬赟先生的作品,手法思想,让人感动,是会引发心潮与遐想的设计。加上这十年来在欧洲的观察,我想,中国设计师整体来说,与外国设计师的差距在飞速缩小,但还差一两个坎没有跨过去。而这最后一点儿,不是看着武林秘籍学招式,是要坐禅养内功的了。
凌子达先生的作品
凌子达先生的作品
凌子达先生的作品。上一篇放过了几张
第一点儿,我把它划作素质层面。实际上纯粹的设计技能,差距不大。过去二十年,是中国设计师恶补现代设计理论、吸收西方成熟设计经验的二十年。后来者总有各种途径得以高效模仿。这个素质层面的差距,核心体现在于沟通能力。
这次Andrew Martin来的英国设计师,Chris Dezille,我上篇说过,北京专访时我们有个一个沟通,发布会上他的演讲我也听了。他认为好的设计要做到四点:简约而现代感的视角、低调奢华、关注细节、借鉴建筑语言。就拿崇尚简约而有力量感的设计这一点来说,国外设计师大都如此。不仅Chris,我们的中国设计项目签约设计师,意大利最著名的大家之一Robeto Palomba也是此观点。没人炫耀繁复的技巧,除了专做重古典的设计师。这个潮流与理念,国内设计师在学校就学过,现在同样懂得,但就是不能坚持。
我看设计大赛,或世面上的一些产品,比如一张沙发,一眼就知道坐5分钟必定腰酸腿疼。设计师不懂得人体工学么?不是。而是为了新奇出位的造型,他们不再坚持一件产品的核心使用价值。
设计师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行业,而是一个需要与客户沟通的商业职业。诚然,国内的环境,设计师们大多为生活而设计,无法做到为设计而生活。一些客户的审美能力不够,又手持钞票,逼迫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原则,完成很多的所谓“商业设计”,而这些案例,在国际领域无法被认可。我自己也经历过这个阶段,那时发现中国这个市场很怪,真正好的东西卖不出货,之后就有了很多迎合市场的设计。但我们现在设计师的问题,是太过温顺与懒惰,随大溜,而且是过去时的大溜。在愈加开放并与世界接轨的现代环境中,很多人放弃了沟通的权利与自由,客户说什么我就给你实现什么,实现不了我再来忽悠你这样做其实更好,养成了“不是我设计不好,是客户太土包子”,和“再怎么沟通也没用,有钱就是老板”的惰性。
外国设计师,是极其注重沟通技巧的,而且把沟通视为快乐的交流过程。大多数设计师,都有着着意训练过的动人嗓音,和各种换位思考、引导思维、阐述理念的交谈策略,这些人中,很多在公众场合介绍自己的案例时,如同艺术的演讲家般挥洒自如而有自信。他们绝不会做清高,不理客户的需求;也不会言听计从,变成一个复刻客户语言的包工头。他们珍惜每一次沟通,不会跟你纠缠“墙一定要用粉色”这个话题,而是引导出你的心理需求,为什么要用粉色,并加以建议,如果想实现这样的视觉效果和情景状态,我认为淡蓝色会更合适。
说到底,这是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一个修养一般、不能旁征博引、兴趣不广泛无法与客户共鸣、逻辑思维感性思维不够灵敏的人,你让他沟通,他会觉得很累,还不如你说什么我做什么。前面说了,这二十年来中国设计师在飞速缩小着与国际设计师的差距,但缩小的是可以复刻的技术,不是需要一个成熟设计教育环境、乃至社会教育环境的综合素质。这个坎要跨过,不仅沟通问题可以得到极大解决,而且职业操守、设计项目管理能力、品牌意识与经营理念等个个环节,都将飞越。
姬赟先生的作品
姬赟先生的作品
姬赟先生的作品。他这辆战车还是有讲头的
第二点儿,是眼界层面。包括中国设计师的眼界,和国际看中国的角度。中国设计师的硬件条件完全没有问题,天赋、技能、我们这个民族对艺术审美的感知力。但我们大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眼界。你不了解这个世界需求的变化,审美的风向,不能从全球各个角落的设计、文化中汲取灵感,你又如何能被世界认可。而世界看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平台让中国设计师展示自己,没有一个在尚有沟壑的时代搭建出的一座桥梁,我们又怎样通往世界。最明显的例子时装。没有打入巴黎T台的第一批中国设计师,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的高级定制市场与设计师的国际化,不知要推迟多少年去实现。
第三是自身文化。历史证明,无论哪个国家的设计师,只要长期广泛深入地去学习去体验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他就有机会以本国文化为底蕴,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本国文化底蕴”这一要素,定不能忽略。关于这个问题,博客中说过很多次,不再赘述。
Andrew Martin的获奖设计师Chris Dezille
这几点,其实对任何一个创意文化类行业,甚至其它传统和新兴行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已跨过高速学习的阶段,进入需要坐禅悟道,参透最后一关的时候。对我来说,至少在设计这方面,希望Andrew Martin,能成为中国设计师走向世界的一个T台。而事实上,三年内的港台内地设计师获奖的几位,已向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