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极限小户型改造:要收纳更要断舍离
“与居住面积大小无关,生活态度决定生活品质。”李坤如是说。身处魔都,又常常接触到国外优秀设计的李坤,对于家居审美保持着极高的敏感度,在他看来,家居设计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人在空间里面有家的感觉,有生活的气息,而不是一个让人看的空间,实用至上,决不为设计而设计。
李坤走红网络是因7平米的复式公寓,在常规厨房大小的面积之上,李坤开辟了厅、室、厨、卫,打造出一个教科书式的“爆改”空间。李坤坦白说出“改造真相”,这是个特例,原户型层高5.5米,通过横向和纵向偷得空间后,改造后的实际面积已达21平。如果不能借助层高,单纯的7平米,也是很难实现现有的空间规划。
(上海淮海中路7平改造前)
(上海淮海中路7平改造后)
(上海淮海中路7平改造后)
不论怎么说,这个项目的出现,都为非科班出身的李坤暗自做了证明:当初的肄业确实任性疯狂,但绝不是一次错误。
7平米复式楼、20平米里弄老房、28平大开间……有过数套极小户型改造经验的李坤,有着自己一套改造法则:看重实用性,家是用来住的,住在里面的人能感觉到最舒适才是最好的设计。这一理念也一直贯穿在他的设计中。
(上海安福路191弄新里房一楼一间直筒间改造前)
(上海安福路191弄新里房一楼一间直筒间改造后)
再者,与设计师理念同样重要的是居住者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空间需求和重点也决定生活品质。他无意做改变他人的设计,只做最适合他人的设计。当谈到小户型绑定的收纳问题时,李坤的回答却有些出人意料。
他说,居住环境首先要满足功能性与舒适度,收纳不能以牺牲空间舒适为代价。如果不是极端小户型,只要做好物品分类,也不需要压缩日常活动空间去做大量的柜子,该扔就扔轻装上阵,有时候学会断舍离比收纳更重要。这种论调似乎与“收纳为王”的理念相左,但也不无道理,离开个人需求谈收纳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评判收纳到位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它是否给你带来了更舒心的生活,而非为了收纳而收纳。
(淮海中路乐安坊一楼28平改造前)
(淮海中路乐安坊一楼28平改造后)
(淮海中路乐安坊一楼28平改造后)
“我会更在意活动空间而不是收纳空间,太强调收纳的话反而会把家变得更小。因为总是在想我哪边的空间可以利用,这样就会把空间越堆越小。”
设计-改造-管理-运营 全能设计师炼成记
同是家居设计,长租公寓和普通住宅又有不同?对此,李坤给出完整的长租公寓改造流程:
先根据路段选房→签长租合约→投入改造成本→设计、改造→最后租赁平台上运营。每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回报与收益。一个要商业盈利一个是单纯自住,一个产生价值一个消耗价值。显然李坤做得不仅是设计,还要运营。
(永康路141弄,新式里弄房,三楼改造前2015年)
(永康路141弄,新式里弄房,三楼改造后2015年)
(永康路141弄,新式里弄房,三楼改造后2015年)
装过房子的人都知装修非易事,改造则更难。恶劣的环境、苛刻的条件、难缠的邻居、有限的预算……这些在电视改造节目中出现的拦路虎,李坤也没少碰到。用一个不太贴切的形容,就像游戏中打BOSS,闯过重重关卡才能抱得美人归(换得美居住)。
就拿预算一项来说,设计师除了负责美,还要负责省。一套70-80平两室一厅,李坤把直接拎包入住的改造成本定在20万左右,20万是什么概念?差不多与上海的卫生间同等价值。为了省预算与达到最优居住效果,李坤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旧红木床一分为二当沙发;八仙桌锯掉腿就变茶几。旧物新用,坚决把上海式的“会过”进行到底。
(铜盘改成吊灯)
(铜铃铛改成吊灯)
(水泥花砖做成茶几)
(老木门改为茶几)
而历经艰难险阻的改造还仅是其中一环。要想实现后期的回报,就要懂得运营。设计需要匠心,运营则要了解市场。李坤目前运营的150套长租公寓,主要面向高端客户群体,以企业高管与文艺青年为主。这类客户对房子有什么需求?地段、出行便捷性、街区时尚度、是否在工作与社交辐射范围是影响他们选择的首要因素。要满足以上条件还要靠设计师的商业嗅觉。
还好市场推广与后期维护都有成熟的团队在帮忙,李坤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专业上,设计展会、国外建筑、包括电影书籍都是李坤获取设计灵感的方式。从设计小白到如今项目越接越大的专业设计师,李坤认为,设计最忌纸上谈兵,审美和创意是设计师最基本职业素养,而更加成熟的设计师,还建立在对材料的认识和现场把控上。
(淮海中路1412弄新式里弄房改造)前)
(淮海中路1412弄新式里弄房改造后)
“其他来自于业主委托的项目,也主要是出租为主。经过改造,在市场租金下,他们会取得很高的回报率。这种模式给我们设计公司会有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会过多设限,他们只想达到盈利的目的,那这也是我们可以给到他们的,因为我们也懂得什么样的设计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率。”
“自己管理的房子就大概有150套。基本上是95%的出租率。管理、市场的推广、后期的维护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每一套房子都会产生成就感,老房改造,遇到的困难太多了,所以印象都很深刻。我记得用时最长的一套房子大概花了7个月,其实也就是个80平左右的loft公寓,三楼有个尖顶。中间协调邻居、与物业沟通,还有结构改造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邻居会担心有安全隐患,所以一直要与邻居是全开放还是半开放等一系列问题,最后给出一个折中方案。”
乡村建筑是未开发的璞玉
好的设计师当然不仅是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要具有前瞻性的商业思维。
当下中国,农村人想留城市,而城市人却想回农村。在这看似寻常的社会现象中,敏锐的李坤也嗅到了其中的机遇——乡村建筑是尚未开发的璞玉,未来势必会形成极大市场。
乡建工作考察现场
2017年的中国,大城市面临巨大人口压力,到底有多少人从农村涌入大城市,标准答案就藏在春节空无一人的城市街道中。以领先中国至少30年的美国为例,30年前的美国也与当下中国一样:大量乡村人口涌向城市,乡村因基础设施医疗娱乐以及工作岗位的缺失,变成空心村,故乡沦为回不去的地方。而如今的美国恰好相反,穷人黑人集中在城市,中产分散在城郊。与美国发展呈相同态势的中国,平静中也在酝酿着一部反转剧,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富人阶层逃离城市。
事实确实如此,当城市扩张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时,回归乡村将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想要吸引人重回农村,建筑改造就刻不容缓,政府与建筑师势必会承担更为起重要的角色与责任。
目前,李坤在黄山山脚附近做的乡建工作,就是与当地县政府在合作,以升级和活化乡村为目的,让乡村有民宿,有咖啡馆、有画廊、还有酒吧,乡村还是乡村,但它也会变成艺术集聚地。届时,不仅可以改变当地的人居生活,还能吸引更多的人返乡长足发展,彻底改变乡村现状与人口结构。
乡建工作考察现场
当然,与城市住宅改造不同,乡村建设工作往往长达几年的时间,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对盼着改变的当地村民和李坤而言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所幸的是,这场战役终会取得胜利。
“尤其最近五六年是中国物联网高速成长的时期,它的成长必然会带动一些产业的发展。很多在家办公的人更青睐乡村生活。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把乡村变得像万达那样的,里面有城市应有的设施,但又不失乡村的质朴。”
“风景区目前是选址的首要因素,还包括它的环境,像它的建筑、地方的人文、交通和民风,都会有一个综合的考虑。这个项目我们不会刻意地去保留徽派的建筑,会有痕迹,但不会刻意保留,外观上可能是徽派和现代风格的结合。”
采访手记:李坤在谈到最推崇的建筑师时,说到赖特提出的“建筑要融于自然环境”的理念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建筑观。这位大学肄业、与柯布西耶齐名的美国建筑大师,无论是他的理念还是个人经历上,无不在激励着这个与他身处不同时空下,草根出身的中国设计师砥砺前行。做最适合的设计,创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也将是李坤“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