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家居网 设计频道】方所书店开业之时,全社会大多数人认为实体书店已死的浪潮已经来临。而方所作为书店,又不仅仅是一个售卖图书刊物的地方,它的存在更类似预生活美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努力且真切地传达美好生活的理念和模式。人们可以在方所,反思现状,深思灵魂。
来自香港的黄源顺(Peter Wong)先生现任方所文化创意事业部总监,多年来从事生活美学相关工作,是一位对人本设计有独特见解的资深媒体人。1980年代香港大学文学院毕业后旋即加入香港《号外》,从此和杂志结下不解缘。曾任《号外》出版人及总编辑、现代传播集团出版总监、香港《信报优雅生活》双周刊总编辑。2014年在香港创办《MAGAZINE P》文化创意生活杂志。有幸请到Peter为我们介绍方所年度主题:人本设计,分享方所在未来创造的更多可能。
方所文化创意事业部总监 黄源顺(Peter Wong)先生
设计力=创意+延展性
【PChouse】能跟我们分享一下2018方所“人本设计”主题构建的初衷么?
【Peter】设计的真正意义是Humanity Centric,不是Human Centric。
每一个设计都是一个Solution(解决方案)这无疑是坊间对于设计所下的学术定义,因此很多设计终将解决的是个人之所需,又如用英文解释,便是Human Centric。
而Humanity Centric则是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思考关于“物-我”关系的一种理念。若尝试用英文去表达,Humanity 可拆分为“Human + Community”从字面可见,当你在以设计之名解决当下的问题之时,可能早已产生蝴蝶效应,或是同时也在解决这个Community当中的其他问题,抑或其实在创造出一个新的问题,有待下一个设计去解决?
《半山》设色纸本 1973年做。款识:王无邪,其三年,香港。展览:香港,香港理工大学赛马会新楼创新廊[水墨跨界:王无邪绘画历程回顾展]
“物-我”关系之于一位建筑师,他可能会将之比作为“人文趣味”,因为建筑师真正在做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未知创造,而是怎么通过实践来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建筑师对于这个“物-我”关系的界定可能先来自于原来所受的西方式建筑学传统教育,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会提供我们对于“物-我”关系的另一种视野。
《湖光十六》设色纸本1990年作。款识:湖光十六,王无邪,1990年,新州。钤印【王】、【无邪】
国画大师王无邪在接受采访时引用李小龙的一番关于“水”的名言诠释自己的作品“不要受制于某种形式, 要像水一样,随形制变化,并将之化为己用,放空你的思维,如同水一般无形无相吧。”李小龙以此话道出他终其一生所追求与探索的武术境界,而这位画家则认为画如武术,取道于水的艺术。它随意而变,犹如水般,无所不至。
《意化山河》设色纸本,五联作2017年作。款识:王无邪,2017年。无邪。
【永恒之水】展会之际,香港艺术发展局在2017年五月向王无邪颁授【终身成就奖】。王氏年逾八十,艺术成果累累,历年获奖无数,此项殊荣可谓锦上添花。
同样是山水,摄影大师John Fung这样描述:“其实这些山水开头是一个空间、一个时刻,然后它转化为一种精神状态,而这种转化未必是你想转便能转,因为你可能旨在哪里不经意地“悟”了,但这个“悟”不是一般佛教所说的“悟”,而是因缘际会就在这里发生,但也限于这张照片。”
“上善若水”“一方水土,一方人”以上是以“水”之名,以“物-我”之意去尝试诠释何为“人本”,即以人为本,以在地为本。
Reflections#22_John Fung
赫尔辛基前任市长 Jussi Pajunen曾提到:“要追求更佳的市民经验就要导入设计思维,城市角色在转换,我们必须提供工作、住家以外的第三种空间(third space)”犹如芬兰中央图书馆,它既有其本身独特的文化地标性,又能溶于整个地区中去。 在以尊重地域文化和历史为前提下,通过材料的运用及结构构造,提高并保持了建筑在该地区中视觉的连贯性,保留了赫尔辛基音乐厅到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钟楼的视线,设计鼓励公众对空间的自由使用,引导公众对建筑有全面的体验,并延伸室外的空间感受到室内中来,使参观者体验图书馆作为社区生活中心的概念。
Slient prayer.#2_John Fung
而事实上,通过六年的努力,方所早已成为所在座城市的第三空间,为市民提供雅俗共赏的观点与角度,鼓励思潮的对话与碰撞,搭建起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艺术从业者与普通市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城市美学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源点。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12_John Fung
人本设计
【PChouse】“以人为本”一直是社会热话, 但近年也有人提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新理念。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Peter】“以人为本”是以真实生活为本、以当下为本,以在地为本。而“天人合一”则是人与自然,活化与创新的问题。
“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取材于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的《令旨解法身义》 意指您常驻,常住的地方将成为您的精神家园,所谓“生活即日常”,自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与芬兰赫尔辛基前任市场Jussi Pajunen所提出的“城市第三空间”即芬兰中央图书馆的比喻如出一辙。可见设计以人为本,以在地为本,以当下为本,是全天下共识的观点。
Reflections#12_John Fung
“天人合一”恐怕则没有这么幸运, 因为保留与重建,活化与传承,再造与创新都是一堆相具有辩证逻辑意义的关键词。(Natura Artis Magistra)自然是人工技法的老师。艺术家以人工技法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总是会牵动我们的情绪,有些艺术家竭尽所能与自然相匹敌还是不能与自然抗衡。
Moment by moment.#6_John Fung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基本上,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如何尊重大自然这议题是大家应该要尽快关注的。尽快是什么意思?你又不是科学家,如何尽快思考?但我觉得只要肯关心便已经是一个开始。例如,摄影师用拍摄去关心,作家用写作去关心, 而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肯关心便已足够。那种关心是你不要装作看不到或者只顾睡觉。只要你发现眼前很美,通过这种感觉,便是开始吧。
【PChouse】近来, 国内外设计师们不约而同重视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您认为,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循环的系统有哪些重要元素?
【Peter】从美学的维度解读,是以“理念”、“内容”、“空间”三位一体的体验整合,以原创设计为核心构建鲜活能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从经营的维度去解读,便是“人才环”、“资金环”、“当代环”、“体验环”的有机整合
首先, 从美学的维度构建一个源源不息的创意生态闭环,当中包含多种文化多样性的呈现,这种呈现以理念及内容为核心,并贯穿于整个空间体验。例如,方所是一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它的业态内容便包含了艺术文化、服饰文化、影视文化、生态文化、人文文化、建筑文化、匠人文化以及节庆文化。而从经营的维度去解读,方所文化事业的经营一直传承“造物者”的初心,整合“设计·Design”、“手艺·Craft”、“时尚·Fashion”、“艺术·Art”等跨领域资源,包括人才、政府及民间组织机构, 以当代观引领再造与创新,以国际视野还原传统东方美学,为所落户的每一座城市呈献出一个“工作”、“家”以外的“第三空间”。因此,定时常住,便成方所。
未来,全人类都是设计师
【PChouse】“艺术伦理”中的伦理指的是什么?这里的“伦理”想要讨论的范围是什么?
【Peter】艺术伦理是一种对于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达力、感染力。这是一切创作的基础,但是并非有志于成为设计师才需要懂得的,对于普罗大众,它是一种生活美学,当我们学会感知美、鉴赏美、表达美,以及以美好的事物去感染别人,我们的生活一定变得更加美好。
方所成都店红铜方舟电梯
艺术伦理对从事设计及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士来说,是一种社会伦理,需要思考一下您的作品或您所从事的创作具体解决一个怎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下的意义,对周遭的人有什么影响, 对整个世界及人类发展有哪些贡献。
【PChouse】设计的本质反映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能给我们提几个您认为有价值的案例么?设计需要整合哪些资源?
【Peter】记得在十年前,设计师们纷纷提出“LIFE CYCLE”的观点。即设计师完成一件作品,无论是衣食住行的任何创作,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该物件之生命周期。自那时起设计师们便觉醒了,从而产生设计的“跨界”。设计师必须整合所有能源、资源,确保所做设计具有持久而鲜活的可循环生命周期,这是“整合设计”的过程。
方所成都店立体多维的图书殿堂
我们希望以三个广州本土的在地资源去呈现广府文化,还原这里的一些事,一些情。
自然家-竹丝扣瓷的传承、积粟成仓的事件营销、《梦想改造家》的老房子改造案例。
以上三个案例的主创设计师都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们都在广州成长、求学,大多数还有海外学习的经验。而他们的创作源点已经跨界至文化领域,而理念的内核源于对“衣食住行”的见解。
比如,自然家的君子杯,它除了传承竹丝扣瓷的非遗工艺之外还考虑广府茶文化,推出四君子杯,杯身的瓷胎流线也充分考虑握在手中的大小;比如积粟社的创作理念以风吹麦田的意境,借稻穗还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活哲学及积粟成仓的丰收喜悦。而谢英凯先生的新作《梦想改造家》则一圆广府百年文艺世家的传承之梦,以高超的技艺及创新的思维对老房子进行活化与改造,充分考虑人居关系的要素,对风光背后的旧房屋安全隐患进行重点处理,这些都是体现广府人情味的“人本设计”。
方所成都店图书长廊
设计需要整合的资源是十分多样化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及当代资源”。 其实应该是互为整合。香港著名国画大师王无邪自然:“我的风格建立于四种基石之上:文学、设计、传统、现代”。由此可见,文学与设计相得益彰,传统与当代密不可分。
方所作为每一座城市的第三空间,自当成为当代文化艺术的交换空间,展望与在地资源进行更深度的交流与更广泛的连结,为这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这些事,那些情提供一个发酵与记录的空间。
方所广州店服务台
【PChouse】方所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上文化公共空间,将如何贯彻“通才教育”?怎样才能推进国民美学教育向前发展?
【Peter】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创造力是人类及世界未来发展不可取代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创新 +多元跨界 = 创造力,只有“创造力”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唯一能力,“创造力+美育力的多元跨界”是打开未来消费市场,打动未来消费主力军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力,是运用想象力的能力诉诸想象力,培养创作乐趣,尽情挥洒创意,是存在每个人内心的驱动力。享受乐趣与尽情挥洒创意的渴望,永远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散。通过与孩子玩乐,大人也有机会去感受,重拾享受乐趣的本能。
基于以上洞察, 方所将创新提出“童观·家观”的理念推动城市美育设计力及生产力的发展。
方所广州店前书廊
首先,我们将会致力于发展以“童心·童梦”看世界的观点,倡导儿童美学教育,以唤醒成年人重拾童趣,激发创造力。继而提出“修身·齐家”的家观,以共同创造、共同学习、同共经营、共同成长为理念,创造以“家”为单位的阅读体验、创作体验、社交体验等全新互动分享模式,让城市第三空间在实体端及数据端全方位呈现,以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为使命,为城市呈献出不同人心中的不同的每一个“方所”。
为真实世界/生活而设计
【PChouse】在您看来,“好设计”有什么样的评判标准?
【Peter】我个人的观点对于当下一些设计理念来说是“反高潮”的。跟“创新”相反,我喜欢“创旧”设计,思考在如何改造、活化一个本已存在的物件或空间,从而产生新的价值。始创于1935年的家具品牌ARTEK售卖的家具包装呈扁平化状态,拆开后需要DIY组合。每年他们会花费大量精力和技术研究如何能在现有设计基础上,通过新物料、材质使其产品变得更环保,使用价值更高,逐步形成品牌独特吸引力。像ARTEK这样不为“设计”而设计的模式是存在的,也是“经典”成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方所青岛店雅典螺旋梯
【PChouse】据了解,早前您接收芬兰邀请考察当地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可以跟我们分享?
【Peter】我受邀参加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周,同时也是芬兰立国100周年,政府希望有更多人为他们曝光盛事。芬兰是一个只有550万人口的国家,但在此迸发出许多优质设计力量。“全民皆设计”的概念撒布在每个人的DNA。在他们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设计、生活独到的简介,是一种真诚对待生活的态度。重视科技、创新、环保教育使芬兰在短短一百年快速发展。
方所青岛店LG编辑人书系
芬兰人极致追求生活和环境相平衡。保持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同时不断追求科技进步,运用科技手段帮助传统工业成长,增强人们对民族的认同和自信。一切设计、艺术、创新在他们眼中理所当然,以开放、融汇、直接、高效的态度与世界沟通合作。
方所青岛店小方所
方所重庆店美学区
【PChouse】您闲暇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您认为理想生活是怎样的?
【Peter】看书,尤其是在人生遇到困顿或失落时待在书店的时间更长。我觉得书店有疗愈作用,去熟悉的书店找到那熟悉的书架能够让我的心平静下来。逛书店就是我闲暇时间最常做的事。
【采访手记】
自方所开业以来,一直为生活在城市的人提供第三空间,革新人们对传统书店的固有印象。无论是明察世事的大人或是还不识字的小朋友,在这里总能找到适合他们的天地。方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生活方式,从阅读延伸至生活各处,是一种全新对设计、生活的美学探索。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设计师的将来,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座“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