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了小暑,天气就会变得越来越炎热,我们就越能感受到炎热的夏天。那么当小暑这个节气过后,天气还会像现在一样,那么炎热么?
作为热的代名词“暑”,根据程度不同,在我国古代被分成小暑、大暑、处暑。
小暑比刚立夏时温度要高,随着日期推进,也会偶有极端高温天气出现。和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不过,从名字上已可看出,后者比前者更让人畏惧。大暑在小暑基础上更进一层,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时期,同时这一时期由于降雨、蒸发缘故,空气中湿度较大,形成“桑拿天”现象,是一年中最酷热难熬的时期。
而处暑中的“处”字,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节气的到来,一般表示暑天即将结束。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所谓的伏,是说阴气尚被残存的阳气所压迫,藏伏而没有升起;同时金气畏惧火气,到了庚日必然藏伏。这是秦始皇所设置的历法内容。
《历忌释》中说,四时的代谢,都是以相生的关系进行替代,春季是仁木代替智水,夏季是礼火代替仁木,冬季是智水代替义金,唯独秋天是用义金代替礼火。金畏惧火克,所以到庚日必定藏伏。
伏日这一天刮的风称为黄雀风,下的雨称为三时雨、濯枝雨。汉代官制旧的礼仪中说,伏日有厉鬼出外横行,所以适宜作为静日,在家里闭门修身以养真气,不做其他的事情。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
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也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飞翔。不过一年当中最炎热时节尚未真正到来,还需默默修身内求积蓄能量,同步于天地的阳中生阴,火内生液。顺应“暑”文而求证,心静自然凉,心液自滴降,静待最热的日子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