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案例分享】
Part1:改造前——狭小无比 老公房仅有11㎡
本期的委托人小黄是一名90后社区工作者,他家位于上海的淮海中路,房屋面积仅有11㎡,如果再加上过门的未婚妻,人均面积就只有2.75㎡。整套房子由两个高低不同的梯形组成,最高点为5.1米,最低的地方只有3.1米。
一楼为全家人的公共生活空间,一进门便能将全屋格局尽收眼底。11㎡的空间承担着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等所有的功能。全家人的卧室位于二层的阁楼,而通往阁楼的唯一途径就是两把没有固定、接近90°的垂直爬梯,十分不方便又很危险。
小黄父母的卧室在最低处的阁楼上,层高十分有限,最高的地方也只有1.5米,对于他们而言,在卧室里起身站立都是一种奢望。小黄的卧室虽然层高足够,但是采光极差,白天都需要开灯。房间内几乎没有储物空间,仅有一张嵌在墙上的单人床,身高178cm的他连睡觉都无法伸直。
房屋面积小、无法直立、爬梯、拥挤的厅、如厕不便、采光、潮湿……这些问题一一困扰着这个11㎡两代同住的家。而且小黄即将和相恋近十年的女友步入婚姻的殿堂,现在的居住条件作为未来小两口的婚房,是完全不合格的。同时,他也想让操劳了大半辈子的父母过上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因此希望能够通过改造房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家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新家。
Part2:改造后——毫厘必争 螺蛳壳里做道场
改造前平面图
改造后平面图
改造后剖面图
在11㎡如此狭小的空间内,针对面积小、垂直爬梯、防潮、隔热等要突破的难题,设计师史南桥开始了一场与空间的比赛。他坚持“不弯腰”的原则,利用纵向空间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完成了客厅、餐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五大功能区的布局,而此次改造由曾四次与史南桥搭档《梦改》施工的义庭装饰的团队们。
设计师史南桥与技术顾问张德义
现场施工
房屋较矮的东侧部分保留两层构架,分别用作委托人小黄的卧室和客厅;房屋较高的西侧部分分成三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父母卧室、卫生间、厨房。
规划完布局后,这次改造的关键词就是节省空间,设计师分别从地面、楼板、屋顶三个方面逐一解决。委托人一家原先为了防水把地面抬高,史南桥经过考量决定将其还原,抢出了20cm的空间。同时采用最新的防水工艺,将耐腐的丙能布和保温板结合,对地面基层进行防水处理。
接着,通过钢结构方式搭建楼板,既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又抢出了4cm的高度。为了解决隔热问题,同时又要节省空间,设计师从屋顶下手,选择在室外做防水保温,这样一来,减少了原来占用室内的5cm高度。针对原先高度不够的厨房和卫生间,设计师采用了嵌套的方式来完成,高位错开、环环相扣,创造空间的舒适感。
这次改造的重中之重就是楼梯,它承担着整个房子的中枢枢纽功能。为此,史南桥下了很大功夫,经过数十版方案调整后,新增的楼梯在节省空间的同时,很好地达到了串联各大功能区的效果。
为了保证委托人一家生活的舒适度,史南桥在每一个细节上都要做到“毫厘必争”。在楼板的材质上,他选用了透光镂空的材料,增加视觉上的通透感。在踏板的选材上,他也选择了一款带纹理的防滑板材,厚度只有2毫米,极大地降低了楼梯踏板的厚度。
针对二楼的悬挑卫生间,采用新的施工工艺,用钢结构的方式节省了6cm的空间,达到轻薄、安全、防水三大功能。设计师还大胆地采用了下砖上墙的方式,以提升视觉上的空间感。
而且考虑到父母卧室层高较矮,设计师特别定制了一款只有1.5cm厚的实木锁扣地板,以减少高度的消耗。解决完隔热、防潮的问题后,在不损失父母卧室空间的前提下,史南桥设计了一道衣柜隔音墙,既能储物又能隔音,将空间利用发挥到了极致。
4cm、6cm、20cm,数次的设计研究会议,十几版的方案修改,40多天的施工……这些数字的背后,都见证了设计师和施工团队为改造新家的共同努力与艰辛付出。通过此次极致的小户型改造,可以为更多居住空间不足的家庭提供参考与借鉴。
Part3:改造总结——小蜗居大团圆 暖心打造美好生活梦
节目中,委托人小黄的父母想要回崇明郊区住大房子,而小黄却觉得住郊区看病、买菜等生活不方便,坚持扎根在城市。两种选择反映了两代人不同的住房观念,而这也是当下大多数人要考虑的难题:是在城市蜗居,还是到郊区住大房子。此外,委托人一家蜗居在11㎡的小房子里三十多年,他们家温馨的生活氛围也感染了不少观众,也传达出了“居住面积的大小并非衡量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的生活态度。
房子不在大小,有爱才是家。正如史南桥谈到对家的定义:“只有团圆,才是家存在的一个主要理由。”节目中,史南桥还贴心地为小黄准备了跟女友求婚的玫瑰花礼物,表达对这个新家的美好祝愿。与此同时,小黄的父亲也亲自手写了一幅“家”的书法送给史南桥,“你给我们设计一个新家,我们也送你一个家”。用真心换真情,节目通过对委托人与设计师之间暖心相处的展现,很好地传递了处处有爱的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