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家居网 设计频道】随着3月份的到来,今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再次在建筑界引起遐想。而回顾去年的大奖获得者——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这位曾被戏称为“建筑界的村上春树”的建筑师,终于在年过七旬岁时众望所归地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个奖比他的“老对手”安藤忠雄晚了足足18年,比他的学生妹岛和世晚了3年。究竟他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设计思想?为何备受业界认可,却又“大奖晚得”呢?
伊东丰雄(Toyo Ito)
【伊东丰雄简介】
1941年 出生于日治时代的京城(今韩国首尔)
1965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 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 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1986年 代表作“风之塔”将其推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
2002年 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终身成就金狮奖
2013年 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代表作】
1981年 《样式主义与近代建筑》克林·劳苦,松永安光共译,彰国社
1989年 《风的变样体》,青土社
1991年 《Monograph Toyo Ito》,Editions du Moniteur(法国)
1997年 《2GMonographToyoIto》,GG,DtitorialGustavoGfli(西班牙)
2000年 《透层建筑》,青土社
2001年 《GA Architect H Tovo lto 1970-2001》,A D A EDITA nky0
2001年 《Monograph“Toyo Ito"》,Electa architecture(意大利)
2003年 《PLOT》,AD A EDITATokyo
……
伊东丰雄的作品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和日本哲学家Sosuke 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相当具有特色。他曾负责日本国内外多项公共和私人建筑项目,建于2001年的仙台媒体中心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全球年轻建筑师都有深远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广泛出版和展出他的作品,并担任多间大学的客座讲师。
【人物访谈】
拒绝风格的人,期望摆脱限制
伊东丰雄(Toyo Ito)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70多岁的伊东丰雄却仍然十分灵敏,完全看不出真实年龄,一副白色边框眼镜更是显得时尚有活力。从业40多年、硕果累累的他,青年时期对建筑学并无太大兴趣,更多地是沉迷于棒球运动。或许是因为祖父是木材经销商、父亲喜欢为朋友绘制住房平面图,多少受到些熏陶,就读东京大学时,他开始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本科的毕业作品,伊东丰雄提交了一份上野公园的重建方案,一举赢得了东京大学最高奖,为他带来了许多信心,继而正式踏上建筑设计之路。
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现场
如今,回顾伊东丰雄40多年来的作品,范围涵盖了住宅、写字楼、公园、图书馆、商场、剧院等诸多类型,且都十分具有特色。如普利兹克评审团所说,他创作了一些列将概念创新与建造精美相结合的建筑,作品不仅涵盖不同的使用功能,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语言。他的建筑形式既不依从于极简主义也不追求参数化设计。伊东丰雄不向西方设计师和建筑思想妥协,也不盲目认可日本国内比他更有名气的建筑师,而是拥有自己的思考,旗帜鲜明地拒绝风格,有些思想甚至是跟西方对立的。他每个作品都独具匠心却毫无关联性,完全看不出是出自同一位建筑师。加之过分低调,被普利兹克建筑奖忽视了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业界一度为其“喊冤”。终于迎来该有的荣誉后,伊东丰雄感慨道:“建筑必然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从事建筑设计时,我始终铭记: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所有这些限制哪怕是一点,就能设计出更舒适的空间。但是,当一栋建筑完成后,我会痛苦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然而它又转化成我挑战下一个项目的动力。因此这个过程也许在未来还要不断地重演。”
缔造永恒建筑,期待大陆小项目
伊东丰雄(Toyo Ito)
伊东丰雄的作品虽然早已享誉国际,但真正引起中国大陆关注的代表作,应该是日本仙台媒体中心。这座由仙台市政府出资兴建的复合文化设施于2001年开馆,整个建筑是由六块金属地板、十三根形状如摇晃海草般的铁骨独立轴单纯构造而成,外观全部采用透明的玻璃拼接。从远处看,就像一个传统的现代派“玻璃箱”。仙台媒体中心为伊东丰雄带来了2002年的“亚洲最佳建筑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终身成就金狮奖”,全新的建筑形式对世界、特别是欧洲建筑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最让世人惊叹的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中,这栋地处重灾区的建筑物仅仅只掉落了部分天花板和玻璃破碎,坚定地向世人验证了奇特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仙台媒体中心经受住地震的考验,同时也改变了伊东丰雄对公共建筑的思考和看法。“一个经历灾难洗礼、失去全部的城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从头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建筑”,伊东丰雄真诚地说,“我希望自己可以尽快设计出一个安全的地方让无家可归的民众可以安心躲避和互相谈话,‘home-for-all’这个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延伸了仙台媒体中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规模虽然小,但影响范围更广。”
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伊东丰雄和汤姆士
近几年,中国大陆出现了许多国际顶级设计师设计的地标式建筑,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国内没有伊东丰雄的作品。而其实,他也曾参与过大陆的一些项目竞标,比如CCTV新大楼。但在大家都喜欢库哈斯那种高耸的建筑时,伊东丰雄“不合时宜”地提交了注重公众共享空间的低矮建筑方案,最终未能被选中。而今再问及是否会参与中国大陆的项目,伊东丰雄毫不讳言地说:“我当然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在深圳或者中国的其它地方工作,但是大规模的工作邀约让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应对,如果是小规模的工作邀约或是我有较宽裕的时间安排的话,我会更有兴趣,更愿意商谈合作事宜。”
德才兼备获友谊,期盼建筑回归自然
伊东丰雄(Toyo Ito)
私底下,伊东丰雄会和隈研吾、安藤忠雄等联系和交流,但一般不会谈论建筑哲学,他笑言:“相反地,我跟库哈斯的联系更加紧密,尽管我们的想法也很不一样,但跟他谈论我的建筑理论的时候感觉更加亲近,更志同道合。”《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家尼古拉·奥罗索夫(Nicolai Ouroussoff)说,伊东丰雄没有库哈斯那种令人生畏的、有英雄色彩的外表,也没有哈迪德那种艳丽的女王姿态,“相比之下,他是不招摇的。他性格温和而沉稳,他拥有少见的才智,总是用挑剔的眼光考虑他的项目,甚至指出一般参观者可能忽略的缺陷”。日籍建筑评论家方振宁与伊东丰雄接触过后,也赞赏道:“他是一个非常谦和的人,但在这种柔软里面,有一种非常刚强的东西。他德才兼备,有的设计师可能作品不错,但缺少人格魅力。我觉得在普利兹克的获奖建筑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具有伊东丰雄这样的双重魅力。”
这种德才兼备让伊东丰雄获得了不少友谊,去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他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祝福邮件。“我觉得最让我开心的是我不仅收到了朋友的祝福,还得到了很多素未谋面的人的恭喜,就像跟全世界分享了我的喜悦一样,让我十分满足。”而他也期望,未来有机会可以跟来自其他行业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合作,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伊东丰雄作品
(结语)
“亚洲建筑虽然很有活力,但很多建筑都太过于现代化,与世隔绝得太厉害”。对于亚洲的建筑现状及自己未来的设计规划,他期盼回归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中,用他曾说过的一段话来概括最合适不过了: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访谈实录】
伊东丰雄(Toyo Ito)
Q:您目前有想要跟哪位建筑师合作吗?觉得亚洲的建筑发展得如何?
A:在建筑方面,我暂时还没有想过要跟谁合作,但我希望可以与来自其它行业的设计师或艺术家合作。当然,我不否认建筑师与建筑师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性,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突然之间我也回答不上想具体合作的人。
我觉得现在亚洲建筑从某个程度上说是很出色、很有影响力,比如中国和新加坡都有很多在建的建筑,发展十分迅速,这就表示亚洲建筑是很有活力的。然而,周围的很多建筑都太过于现代化,与外界隔绝得太厉害,我觉得(亚洲建筑)应该更多地亲近自然。基本上,我的愿望就是能够完善亚洲建筑平台,使其能够与世界更接近。总而言之,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Q:您在台湾也有一些设计项目,您觉得台湾人和日本人对建筑的喜好和要求有很大区别吗?
A:台湾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地方,一旦完成了一个设计,就会有很多其它的设计或工作汹涌而至,基本上都是来自有相同或相似需求的开发商和赞助商。其实日本人与台湾人、香港人对建筑的喜好和要求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台湾和香港的人们更有活力,更有修建建筑的热情,而且他们对于建筑给予了更多愿景。相对而言,日本人现在对于修建建筑已经没有太大的热情,而且日本政府和人民对于建筑设计并没有报以过多的期望。我觉得热情和活力是很重要的,也希望这种热情和活力能给我们创造出更多杰出的建筑物,把活力传递开来。
伊东丰雄作品
Q:日本的很多建筑都采用把内外部边界模糊化的方法使其更加亲近自然,您觉得像中国上海、广州这种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的建筑应该怎么应用这种概念呢?
A:不仅日本的传统建筑有把内部和外部空间边界模糊化的习惯,亚洲的建筑都有模糊内外部边界的概念。这不仅是要回归到那种古老的做法,而更应该把模糊边界这种概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当中,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宏大的设计主题和概念。正如我之前所说,我希望将来能利用亚洲这个平台传播这种概念并使之实现,进而使这个大平台更加完善。
Q:您的作品涵盖的范围十分广,且都十分具有创意和独特性,设计灵感通常来源于哪里?
A:我的设计灵感大多都来源于与他人的谈话,我认为与他人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成为我最容易得到设计灵感的一个途径。比如说,在做某个项目的时候,我会先了解它的基本状况,设定一些我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然后会去跟项目成员、客户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的思维和想法都会有改变,也会根据讨论的内容和结果调整我的设计方案。因此,在说到获取设计灵感这东西时,“谈话”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有效方式。
【作品集】
▼Tod's大楼
Tod's大楼
Tod's大楼
▼东京Tama大学图书馆(Tama Art University Library)
东京Tama大学图书馆
东京Tama大学图书馆
▼白银小屋(Silver Hut)
白银小屋
▼日本岐阜县市政殡仪馆
日本岐阜县市政殡仪馆
▼仙台媒体中心
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
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
▼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
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
特别鸣谢:香港设计营商周提供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