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大戏棚
▲复原传统工艺
建筑师希望恢复原香港六七十年代,人们进入戏棚看大戏的情景,“让人们,特别是年长一辈来到会觉得,当年的戏棚也是这样搭的”。西九戏棚的花牌、灯光、布帐做工精致考究,不亚于数十年前。
西九大戏棚
▲复原并非依样画葫芦
但复原不只是依样画葫芦,如“大佬倌”的后台,比“神功戏”的后台要大许多。这个大戏棚,对竹棚艺术要求很高。戏棚中间有25米空间没有圆柱,只靠竹横梁构成拱形,承托整个棚架,却十分坚固安全。
西九大戏棚2013
▲改进旧式戏棚,创新外立面
底部成斜坡,座位越后越高,让观众看戏视线不受阻挡,比旧式戏棚改进了不少。建筑师也很享受在现场与师傅一起研究,即兴将新意念付诸实践。待搭好戏棚,覆盖锌铁皮时,他想到用橙黄色尼龙网披在外面,营造古代宫殿或庙宇的效果。
西九大戏棚2013
▲结合现代先进材料
场地满是高挂的绒布红灯笼,而戏棚外观和普通照明则采用了LED。正门入口有幅逾20米的传统长形手扎大花牌,由本地创作人林树鑫设计,“荣基花牌”制作。
西九大戏棚2013
▲传统材料融合现代科技元素
正面左右两角特意留空,不放花牌,使游人看到戏棚的三层结构。门口两幅小花牌,表面上是贺岁祝颂,其实暗藏玄机,只要用平板电脑或只能手机一扫,屏幕会即时现出未来戏曲中心的立体设计图。原来画中印有巨型的扩增实境条码,新旧交错,现代和传统就织在花牌中间。
西九大戏棚2013
▲利用整体建筑群形成文化空间
西九大戏棚富有粤港文化特色,建筑师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概念,形成一个像“墟市”的环境。戏棚的氛围是很多表演场地不能代替的,它涵盖了民间的露天市集,整个建筑群构成独特的文化空间。
西九大戏棚2013
▲以人为本,营造集体回忆氛围
市集概念源自秦朝的“庙会”风俗,本来就在寺庙附近举行,集祭神、娱乐与购物于一体。今时今日的庙会,大多脱离宗教色彩,有八成半就是来逛逛市集,且多是一家扶老携幼前来,一边听家中长辈讲古忆旧,表现出港人对“老香港”的集体回忆。26个小食与手工艺小摊位,是与民间团体协作,每档都以自家制作为号召,着重以人为本。
西九大戏棚2013
▲通过建筑留下城市记忆
西九大戏棚既是流动的表演场地,在粤剧艺人眼中更是一流的唱戏所在,因为戏棚保存了庙会表演的原生态特色。市集还陈列了本地设计师及设计学生的作品,成了文化实验及展示的场所。这个戏棚盛会,遂为不同年纪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写下香港城市记忆的重要一幕。
#搭竹棚是即兴发挥的艺术,如张大千的泼墨#
所谓“一支竹仔易折枝,几支竹仔易折难”。建筑师林伟而认为,搭竹棚是即兴发挥的艺术,如张大千的泼墨。20年前,他回流香港,总感到本地社会传统文化不受重视,他一直觉得香港的竹棚建筑很特别。1973年,当时香港和东南亚最高的康乐大厦(今怡和大厦),都是师傅赤手空拳,用竹与篾搭棚盖出来的。而林伟而最早对大戏的记忆,是六岁时跟家人去“堂会”,“那时感觉吵,其实是热闹。”
西九大戏棚2013
#好的建筑会令人愿意驻留,而人聚集起来就形成文化的根本#
好的建筑会令人愿意驻留,而人聚集起来就形成文化的根本。如果西九这公共空间可以凝聚人,文化才能凝聚成一股力量,继续往前。莎翁曾说“人生如舞台”,这对香港人来说,更贴切的说法是:人生如戏棚。
关于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部设于香港,雇有65名员工,在北京和上海同时设置地区办公室,专门从事酒店、餐饮、零售及企业建筑和室内设计,以及装置艺术设计。
特别鸣谢:香港设计中心提供图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