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柴窑是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著名的御窑。据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记载,后
周显德时(公元954——959年),世宗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的,据说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较早记载见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普》一书,“内府所藏,柴、汝、官、哥、定名窑器皿”,后因柴窑只闻其名,不见传世品,也未发现窑址而很少提及。
对柴窑的特点,古人集中地概括为一句话,12个字,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但其他资料记载也有多种,在颜色不光只青色,还有黑、黄、白、酱釉、芝麻酱色多种。如乾隆咏柴窑诗句中,称清宫所藏几枚柴窑皆黑而无青者,清人杨望泰就认为柴瓷“其色黄”。《古玩指南》曰:“所谓‘青如天’乃淡蓝之青瓷也,柴窑以天青色为主,其他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又有一种不上釉者,呈现黄土色,即后代所谓铜骨也。”乾隆《咏柴窑碗》曰“足土口铜”,“夷门广牍载,柴窑世传周世宗时所烧,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在器型上,清宫中旧藏柴窑碗数枚,据记载还有瓷枕等其他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