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越窑青瓷的拍卖行情十分看好。2005年3月30日在纽约佳士得,一件直径13.4cm的宋代越窑刻花合,以158.7840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5月20日在中拍国际,一件口径16cm宋代越窑秘色刻童子纹碗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6月30日在上海正德,三件(分别高为25.3cm、22.2cm、30cm)一组三国越窑青瓷杂耍乐器俑,以154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嘉信,一件高27.5cm的宋越窑暗刻云鹤纹执壶,以11万元人民币成交。
越窑,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瓷窑,它创建于东汉(公元25-220年)衰落于宋代(公元960-1279年)后期。越窑瓷器的主要产地在今浙江省绍兴、上虞、余姚一带。这里原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唐代时称为越州,所以名为"越窑"。它以烧造青瓷为主,也兼烧黑瓷。唐代时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人墨客讲享乐,饮酒喝茶讲究茶具和酒具,对制瓷技术的提高和制瓷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越窑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除日常使用的碗、盏、盘、罐外,还有熏炉、水注、壶、瓶等。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雕、镂和堆塑等多种手法,根据器物的造型和用途,分别饰以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等图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古人又称为“秘色瓷”。唐代徐寅《贡余(姚)秘色茶盏》诗中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徐寅曾为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闽王王审知使,他以“陶成先得贡吾君”一句,给秘色瓷下了定论,说明是王室御用器物。宋人《高斋温录》一书中亦云:“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唐代文人墨客对越瓷的赞誉甚多,顾况“越泥似玉之瓯”,孟郊“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许浑“越瓯秋水澄”等,均说出了对越瓷的钟爱之情。
1987年5月5日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倒塌,在地宫内除发现四枚佛骨舍利外,也发现了14件越窑青瓷和其他珍品。这些越瓷中,有香炉、油灯、碗、盘、瓶、粉盒等。在同时出土的记录王室供奉品的清单上,称这批越窑青瓷为“秘色瓷”。它不仅向世人揭开了陆龟蒙所言"千峰翠色"的秘色瓷神密面纱,同时也向人们道明秘色瓷是王室对御用越窑青瓷的专称。
查看全部内容
越窑瓷器的造型与装饰按朝代可分为以下特征:
(1)东汉时期。
东汉越窑时期的青瓷,主要器形有碗、盘、钵、盏、瓿等,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盆的造型为直口折唇上腹较直,下腹向内斜收,中腹有明显的折线(俗称“折腰”)。碗的造型有两种形式:一种口缘微微内敛,上腹微微鼓起,下腹内收,平底,就像一个半球形;另一种口缘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圆。罐的种类则相当丰富,有直口球腹双系罐、双唇罐和四系罐,其中尤以四系罐最为常见,其形制为直口圆唇,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间贴塑四个等距离的横系,肩部有的还刻有弦纹和水波纹,腹部常见麻布纹。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虞县百官镇出土的水波纹四系罐。东汉时期的青瓷装饰比较简单,多为釉下刻花、印花和贴塑。常见的题材有水波纹、弦纹和贴塑铺首,也有将麻布纹、方格纹、窗棂纹等拍印在器物的外壁作为装饰的。
(2)三国、西晋时期。
三国、西晋时期越窑的主要器形,除东汉时常见的碗、碟、水盂、耳环、香炉等 日用器皿外,还出现了狗圈、猪栏、 鸡笼等大量殉葬用的明器。三国、两 晋时期越窑青瓷的主要装饰,除刻印 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外,还创造了贴塑铺首、朱雀、人骑兽和捏塑 各类人物、飞禽、走兽等。三国时期 的越窑还发明了釉下彩装饰。(3)东晋时期。东晋越窑时期的瓷器造型特征是开体扁圆,矮胖, 圆形器的口、肩、底部逐渐增大,而 高度降低,最大直径在器物的中部。 常见器形有罐、碗、壶、盘、青瓷羊 和虎子等。东晋越窑青瓷的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上仍可见到水波 纹,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到东 晋中期以后,由于瓷器产量的增加, 瓷器的造型、装饰方法和题材趋向简 朴。器形方面,用于殉葬的明器逐渐减少,直至停烧。西晋后期琥窑瓷器 出现了褐色点彩,这在东晋时期得到 了普遍使用。
(4)南朝时期。
到了这个时期越窑青瓷的器形逐渐减少,制造的主要产品有碗、盘、罐、唾壶和虎子等日常用品器皿。瓷器的造型也从东晋时的圆扁、圆形、矮胖转变为挺拔颀长。由于当时盛行佛教,各式各样的蓬花纹成为瓷器的主要纹饰,在碗、盏、钵的内心或外壁常常刻有双重形的莲瓣纹,在鸡首壶和莲花樽的外壁还出现凸起的莲瓣纹。
(5)唐代。
到了唐代,越窑造型又逐渐丰富起来,有墓志罐、执壶、瓷墓志、瓷罂、多角瓶等;在造型风格上,也突破了以往以圆形为主的单一形状,出现了多棱形、仿生形,如蓬花形托碗、青釉八棱瓶等造型。其装饰特点仍以釉色的精美取胜,釉层厚薄均匀、晶莹润泽、如冰似玉。唐代中晚期受同时期银器、漆器和纺织品的影响,出现了少量的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装饰。釉下褐彩也是唐代越窑时期的装饰之一。釉下褐彩起源于东吴越窑,唐代越窑彩绘技术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尤其是一种被称为“瓯”的小碗,在那一时期备受青睐。
(6)宋代。
越窑青瓷的主要器形有刻花盏托、盖碗、盖盒、三联瓜形盒、八棱瓶、执壶、瓷罂等。宋代越窑的装饰继承了唐代晚期的风格,刻花、印花和镂空装饰越来越多。如划花粉盒,线条简练,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和一柄风吹叶卷后嫩绿的荷叶只需廖廖数笔就会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则一反宋代造型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的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查看全部内容
越窑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受到严重危害,不利于越窑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越窑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越窑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太过以免又造成保护性的损害。瓷库中国在此向诸位藏友介绍一下如何保养越窑瓷器。
一、越窑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二、瓶、罐、 尊等越窑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 倒。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越窑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四、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在越窑瓷器表面还产生很多钙质、硅质化合物,即土锈。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锈。如果除不尽,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锈处,5小时后用医用手术刀斜削除去土锈,刀片只能向一个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锈去除后,再用白洁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锈完全去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高温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污等积垢时,应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越窑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越窑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越窑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越窑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如果是描金彩越窑瓷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越窑瓷器上的描金。珍贵越窑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越窑瓷器虽然珍贵,有些藏友对于它的保养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只要方法合适、即能保养得当,尽享收藏之乐。
查看全部内容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越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越窑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越窑的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
越窑瓷器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