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佛教
pchouse佚名 868332011-9-28 16:46:10

佛教

  佛教寺庙

  佛教

  虽然佛教在古代中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创教者却是西元前六世纪北印度人释迦牟尼,他后来被尊称为佛祖(顿悟者)。佛祖透过冥想进入涅槃,并吸引一群僧众追随他的脚步,鼓励信徒以他为榜样。佛祖的教诲指出,透过冥想、美德与虔诚修为,就能达到涅槃境界。他也认为,人是投胎转世而来,此生的幸福快乐或悲伤痛苦,都是前世修为的结果(业)。佛教信仰以四圣谛(译注:即苦、集、灭、道)为中心,也就是终生都必须受苦,而欲望与贪嗔都是痛苦的根源,涅槃境界可以终结痛苦,冥想一级正直的行为、思想与态度,则是通往涅槃的途径。

  不同于道教的是,佛祖教导尊重、爱与永恒救赎,且不分男女、诸神或牲畜。佛教僧侣的戒律要求不得杀生,也因此素食主义与佛教有极大的关联。此外,佛教也鼓励四种内在德行,即慈悲、怜悯、喜心,以及面对邪恶时的镇静(译:即是佛教所谓的四无量心「慈悲喜捨」)。

  佛教的教派繁多,在中国则以禅宗较为普遍。事实上,「禅」这个字是从佛教梵音Dhyana音译而来,意思是「冥想」。据传佛教是在西元600年左右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当时佛教并未广泛流传,知道一个世纪以后由禅师慧能(逝于西元713年)建立了禅宗,成为佛教的一个分支。

  由于佛教在中国立足比道教晚,也透过实际勘测风水的道士们广为传布,因此大多数佛教宗派都能尊重风水原理,许多佛教寺庙及相关建筑业遵循风水原则建造。例如,寺庙坐向通常是坐北朝南,布局上採 「多层次」空间,包括赏心悦目的庭院、山门、三川门以及几道内门等。有趣的是,佛教也影响了风水,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往生者的墓穴。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往生者会以灵魂状态存在,并可能对生者造成伤害或带来好运。到了明朝(西元1368-1644年),佛教的轮回信仰已开始影响坟墓设计,除了过去单纯的坐北朝南之外,坟墓开始出现精巧的墓室,包括五至十层不同种类的土与砖,以隔绝湿气、盗墓者与动物,这些设计是用来保护往生者的灵魂,直到能够投胎转世为止。

  明朝期间,道教道士与佛教僧侣耗费了许多心力钻研及精进风水原理,有趣的是,由于他们的努力,世人遂将风水、道教、佛教联想在一起。风水原理与两大宗教的紧密交织,让人以为生活空间的设计比较像宗教原理,而不是中国的原始文化。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风水视为宗教传统而非一门实用的科学。

  佛教名山

  早期佛教徒寻求一处与世隔绝的地区当作宗教修炼处,并在后来所谓中国的四大名山上兴建寺庙。这些明上遗世独立,环境静谧,比起道教诸仙山,山形要来得高大显眼,相较之下,佛教徒选择名山时较少会考虑到土壤品质、植物或动物的多样性,他们偏爱的是山中丰富的阳性能量,而道教徒则考量山里阴、阳能量的完美平衡。

  佛、道教之间的差异,还包括对寺庙形态的偏好。佛教徒倾向在山巅能量最强之处兴建规模庞大又堂皇的寺庙;道教徒则选择将道院建在能量较平衡的山侧,而且建筑设计低调,希望能与环境融合。

  佛教之路

  就像道教有《道德经》,儒教有《论语》,佛教则有《法句经》,内容以宗教智慧法语为主,希望帮助信徒修持信仰。经文以简短谚语的形式组成,为信徒提供了简单易懂的课程。以下是经中节录的佳句: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波,如影不离形。

  犹如兼顾严,不为风所摇,诽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

  古语已有之:默然为人诽,多语为人诽,寡言为人诽;不为诽谤者,斯世实无有。

  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恶实由己作,污染亦由己;由己不作恶,清净亦由己。

  许多佛教寺庙将风水理论整合在设计与布局中;图中的地点依山傍水,气势极佳。

效果图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