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莲分布在南美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江西、贵州、上海、江苏、湖北等地,中国各地庭院栽培供观赏,在南方已野化。
分布及生境:昆明、绥江、屏边、富宁、鹤庆等地普遍栽培,也有逸生的。原产墨西哥南部至危地马拉,我国南北各地庭园都引种栽培,贵州、广西、云南常见逸生。
韭莲作为一种花卉植物,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韭莲的花型虽然称不上独树一帜,倒也是比较特别的,整体颜色也是少见的褐色。其上点缀的花朵就显得鲜艳许多。一般来说,韭莲的花朵是淡紫红色或者粉红色,以红为主色调,往周边色系发展。
韭莲原产地是墨西哥以及其周边国家。近几年我国进行了人工引植,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已经非常普及了。当然,韭莲也有一部分野生的情况,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韭莲已经不再遥远了,已经成为了比较普通的一种花卉植物,可以用来装点我们的庭院。
韭莲除了植物方面的作用,而且它的全草都可以入药,入药以后有散热解毒、活血凉血的功能,可以进行外敷,有效地治疗患处的跌打损伤,起到去淤消肿的作用。不仅如此,韭莲还可以内服,有效地缓解吐血或者血崩的情况出现,可以达到凉血止血的功效哦,是种效用显著的药草。
查看全部内容韭莲栽培土质以肥沃之壤土或腐植质壤土最佳,排水、日照需良好,日照不足开花疏而色淡。性喜高温,生育适温约22~30度。
栽培土质以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花坛缘栽每1穴植3-5个球,穴距约15厘米,盆栽每17厘米盆植5-7个球,栽植后注意灌水保持湿度。
栽培地点要日照充足,荫蔽处不易分生子球,也不容易开花。肥料可使用有机肥料如油粕、堆肥或氮、磷、钾肥料,每2-3个月施用1次,按比例增加磷、钾肥,能促进球根肥大,开花良好。植株丛生而显拥挤时,必须强制分株。生性强健,耐旱抗高温,栽培容易,生育适温为22-30度。
栽植深度以鳞茎顶端稍露出为度,2~3年分球一次。盆栽要有充分阳光和肥水。一批花谢后,应控水50~60天,然后恢复正常供水。如此干湿交替,可促使多次开花,一年可开花2~3次。
查看全部内容韭莲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亦耐半阴。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
韭莲多年生草本,具卵形鳞茎,高3.5厘米,粗达3厘米,外皮黑褐色,膜质,内侧基部生小鳞茎。线形叶片基生,长达30厘米。春夏间开玫瑰红色或粉红色花,从一管状、淡紫红色的总苞内抽出,单生于花葶顶端。蒴果,黑色种子。全草及鳞茎入药,有散热解毒、活血凉血的功能。
其它中文名:韭菜莲(北京),赛番红花(广西、贵州),旱水仙、空心韭菜(贵州),菖蒲莲、红玉帘、风雨花(华北)、红菖蒲莲(北京)。
查看全部内容韭莲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状球形,直径2-3厘米,表皮膜质,呈褐色,下面着生多数细根。基生叶常数枚簇生;叶片线形,扁平,长15-30厘米,宽6-8厘米。
花单生于花茎顶端,玫瑰红色或粉红色;总苞片佛焰苞状,常带淡紫红色,长4-5厘米,下部合生成管;花梗长2-3厘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长3-6厘米,先端略尖;雄蕊6,长为花被的2/3-4/5,花药丁字形着生;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
叶24枚,绿色,稍肉质,线形,长15-65厘米,宽7—10毫米,向先端渐狭,先端钝,背面隆起,腹面内凹,横切面为新月形,下部5—8厘米扩大为鞘,相互抱卷呈圆柱形,外被褐色外皮所包,叶基即为鳞茎中的鳞瓣,花茎通常短于叶,常先于叶萌出,长15—25厘米,花单朵顶生;总苞片1,淡紫红色,长3.5—4.5厘米,下部合生成管,先端2裂;花梗长2—3.5厘米;花被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干后常为青紫色。
花被管明显,长1.5—2.5厘米,漏斗状,花被裂片6,倒卵形,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而钝,长(3—)5 6厘米,宽1.2—1.5厘米,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丝长3.5厘米和4厘米;花药线形,长1.2厘米。丁字着生,开裂后两端下弯呈马蹄形;子房倒卵形,长4—5毫米,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蒴果近球形;种子黑色,近扁平。花期6-9月。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