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子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长约5mm,直径约4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规则网状皱纹,网孔凹陷处灰黑色,形成细斑点。一侧有纵沟状种脊,顶端为突起的合点,下端为线形种脐,基部有类白色突起的种阜或脱落后的痕迹。种皮薄脆,种仁白色或黄白色,富油质。气微,味辛。以粒饱满、种仁白色、油性足者为佳。
种皮表皮细胞波齿状,外壁较厚,细胞内含棕色物质;下方为1-3列续随子下皮薄壁细胞;内表皮为1列类方形栅状细胞,其侧壁内方及内壁明显增厚。内种皮栅状细胞1列,棕色,细长柱状,壁厚,木化,有时可见壁孔。外胚乳为数列类方形薄壁细胞;内胚乳细胞类圆形;子叶细胞方形或长方形;均含淀粉粒。
取该品5g,研碎,加石油醚(60-90℃)适量,加热回流30min,滤过。药渣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2h,回收乙醇至20ml,备用。
查看全部内容《本草经疏》:续随子,味辛气温,而其性有毒,实攻击克伐之药也。长于解蛊毒,以致腹痛胀满,攻积聚,下恶滞物,及散痰饮。至于妇人月闭、症瘕、痃癖、瘀血,大小肠不利诸病,则各有成病之由,当求其本而治,不宜概施。盖此药之为用,乃以毒攻毒之功也。
1、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取新鲜千金子去壳捣泥装入胶囊,根据腹围大小决定用量。腹围较大者,每次续随子2~3钱,早晨空腹服;5天服药1次。服药后30分钟有头晕、恶心或呕吐,继而有肠鸣腹泻,随之腹水渐退,腹围缩小。治疗21例,逐水效果显著,但服药后腹泻者达100%,呕吐者占45%左右,有的甚至吐出少量血液。为了减轻呕吐反应,曾制成肠溶胶囊内服,每次3~8粒(0.48~1.28钱),每日或隔日或隔几日服1次。
查看全部内容千金子具有泻下逐水,破血消症之功效,外用具有疗癣蚀疣之功效。常用于二便不通,水肿,痰饮,积滞胀满,血瘀经闭;外治顽癣,赘疣等病症的治疗。
种子含固定油,新鲜时无色、无味;俱可很快变恶臭而有强辛辣味,致续随子泻成分为千金子甾醇、种子脂肪油中所含的环氧干金二萜醇苯乙酸酯二乙酸酯,对胃肠刺激,可产生峻泻,作用强度为蓖麻油的三倍。山羊食此植物后,在其乳汁中亦含有此种毒性物质。
据初步筛选试验(美蓝法、瓦伯呼吸仪),鲜草对急性淋巴细胞性及粒细胞型、慢性粒细胞型、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白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同属植物E.Amygdaloides含鬼臼树脂,有抗肿瘤作用,但毒性较大。
查看全部内容千金子,中药名。为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分布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二年生草本,有乳汁,全株被白粉。茎直立,圆柱形。茎下部叶密生,线状披针形,上部叶对生,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总花序顶生,呈伞状,伞梗2~4,基部有2~4叶轮生;每梗再叉状分枝,有三角状卵形苞片2,每分叉间生1杯状聚伞花序;总苞杯状,先端4~5裂,腺体4,新月形。蒴果球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千金子生于向阳山坡;多为栽培。主产河南、浙江。采制秋季种子成熟后,割取植株,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晒干。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