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生活百科
七月七日
目录
1、七月七日的文化内涵
2、七月七日的风俗
3、七月七日简介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在很多地方主要是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据了解,七夕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对于七夕节,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政协惠州市惠城区文史委员会特聘研究员苗理洁说:“虽说七夕节有牛郎织女的传说,但在惠州七夕节的传统风俗中,基本上与爱情是没有关系的。”

  广州七夕节“天河区乞巧习俗”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乞巧节繁缛、隆重的仪式为国内他处所未有,节日活动含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

  有关专家表示,旧时男耕女织,女子的才德要通过针线活来体现,因此针线活又称女红。七夕节是乞巧节或女儿节。所谓“乞巧”,就是女子于七夕节向织女星祈祷,以求得女红方面的天赋。到了七夕夜,姑娘们拿出自己做的手工让大家观看,其中也是暗暗地进行比赛,看谁家姑娘手艺精巧。

  节日以“摆巧”为具体内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七夕工艺系列作品,如斋塔、芝麻香、七娘盘、鹊桥景观、七夕公仔等。独具特色的“拜仙”仪式是广州乞巧节的第三个重要特色。祭拜的对象不仅有牛、女二星,还包括织女的6个姐妹,体现了该地区自古以来浓厚的神灵崇拜风俗。

查看全部内容

  现在,每次一到七夕,我们就会看到许多情侣之间送花送礼物,表达烂漫的事情。对于传统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我国各地会进行什么活动,有哪些不同的习俗呢?

  在惠州民间,七夕节最普遍的是挑“七夕水”。惠州民间传说,七夕夜晚,天庭上的七位仙姑会下凡到人间的河流中洗澡,这时凡间的河水和井水因沾了仙气,喝了辟邪治病延寿。惠州民间习惯,初七早晨头遍鸡啼后,不少人家即到大江或水井挑水,用陶罐贮起,摆放在阴凉处。水质经年不变,清凉甘甜,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症。还有一个说法,因织女排行第七,又称七姐,所以人们习惯把七夕取的水称为“七姐水”。

  七夕当天,有些村民会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来煲饭、煮粥,有助养生。七夕水用于腌制酸菜,口感爽脆,酸中带甜;用于制醋,色澄清味酸爽,称为“七醋”;用于酿酒,酒香醇厚而不烈,长期饮用强身健体,称“七酒”;用来煮药,可以增加药效,药到病除;直接饮用七夕水或用七夕水沐浴则有延年益寿、增加运势的功效。

  在七夕夜,用米兰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种鲜花泡的七色花水来洗脸,能让女人更美。7种鲜花中一定要有香花草,泡出来的七色花水才香味十足。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到今天的七月初七,已经加了许多现代浪漫的元素了。

查看全部内容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如今在七月初七这一天,人们把它视为情人节。

  在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七夕有着许多历史崇拜的色彩。

查看全部内容
整屋案例
更多
分享到
微信好友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
效果图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