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为太平洋西岸海水及咸淡水特产的种类。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体呈长方形,头盘大而肥厚,外套膜不发达。侧足发达,遮盖贝壳两侧之一部分。贝壳呈卵圆形,幼体的贝壳薄而脆,成体较坚硬、白色,表面似雕刻有螺旋状环纹,内面光滑,有黄褐色外皮。无螺塔和脐、无厣。
泥螺壳薄而脆,成贝体长40mm左右,宽约12~15mm,在中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泥螺是潮间带底栖动物,生活在中低潮区泥沙质或泥质的滩涂上,退潮后在滩涂表面爬行,在阴雨或天气较冷时,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不易被人发现,日出后又爬出觅食,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无脊椎动物的卵、幼体和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查看全部内容
泥螺是可供食用的主要软体动物之一。虽然个体小,名声却很大。自古中国民间就有吃泥螺的习惯,尤其是江浙沪闽沿海一带的民众,把它作为海味珍品,而且加工、食法讲究。经腌渍加工的糟醉泥螺味道鲜美,清香脆嫩,丰腴可口。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食的口味也在不断地变化,泥螺已跻身宾馆宴席,成为“八珍冷盘”中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走俏海内外市场。
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份。
壮阳壮腰:促进性功能、生精助育。强精益气,提高精液质量,增强精子活力。适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痛、小便频数及补五脏之气不足。适用于男子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
利尿消肿: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含利尿成分,能消除体内水钠潴留,利尿消肿。可治疗全身水肿,小便不利等。
补肾虚:症状为“寒”,腰酸、四肢发冷、畏寒,水肿的肾阳虚。
祛脂降压:使血压更易控制,并使毛细管扩张,血黏度降低,微循环改善。能软化和保护血管,有降低人体中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
查看全部内容
醉泥螺,又叫醉螺,味道香甜而且脆嫩,又咸又鲜,味道很是独特。加工的主要方法是:
1、选料:选体大壳薄、腹足肥厚、体内无沙、足红口黄、满腹藏肉、无破壳的泥螺为加工原料。以仲夏前后,泥螺格外脆嫩肥满时,为采捕、加工的黄金季节。
2、盐浸:将选好的泥螺放入桶中,加20%--23%的盐水(波美度为24),迅速搅拌均匀,直至产生泡沫为止。然后,静置3小时--4小时。
3、冲洗:将盐水浸泡过的泥螺捞起,摊放在筛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并稍干燥。
4、腌制:洗净的泥螺再放入桶中,加入20%--22%的盐水,搅拌均匀。第二天,盖上竹帘,压上石头,不使泥螺从盐水中浮起。腌制时间约半个月左右。
5、分级:将腌制好的泥螺从桶中捞起,按规格分级,分别装入不同的坛、罐中。每个坛、罐不能装得太满,以便加卤。
6、制卤:将腌制泥螺的盐水倒入锅中,加适量茴香、桂皮、姜片等,煮沸10分钟,经冷却、过滤,即为卤汁。
7、加料:向泥螺坛、罐中加入卤汁至淹没泥螺,并加入泥螺重量5%的黄酒。
8、密封:将加料后的泥螺坛、罐密封好,存放10天,即成品,就可以贮存或者出售了。
查看全部内容
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
泥螺本性寒凉,最好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食用泥螺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皮肤病患者禁食
皮肤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泥螺是因为泥螺中所含的蛋白质在进入人体后,可作为一种过敏原,对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如发痒起块等,或使原来的皮肤病复发、加重。所以皮肤科医生视海鲜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吃泥螺后引起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属于I型变态反应,可引起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水肿,以及嗜酸性细胞增多等。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全身症状;或使婴儿湿疹、慢性湿疹等复发或加剧。
食用泥螺需要煮熟
泥螺煮不熟含有细菌,泥螺中的病菌主要是副溶血性弧菌等,耐热性比较强,80℃以上才能杀灭。除了水中带来的细菌之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一般来说,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算彻底杀菌。
查看全部内容
用筷子将泥螺与盆底隔开,因为香螺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来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悬在中间的泥螺再吸进来的水又是干净的。
买泥螺时向老板要一点海盐,溶于清水中,营造海水的味儿。然后在盆中放两只平时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让小筐沉底,最后将装满泥螺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几滴麻油,2-3小时后就会看到盆底的脏东西会有很多。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