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晋时候就有端午食粽的传统,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怀石自沉泊罗江而死,楚人哀之,逐以粽子投水祭之。渐渐地,民间便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风俗。
粽子,蕴含的饮食文化。在古代,粽子不单是“纪念美食”,也寓吉庆之意。粽子和种子谐音,民间有将粽子当结婚礼送的风俗,寄寓早得贵子;用作考生贺礼,将粽子特制成笔形,寓意“必中”;以红枣作为粽子馅,寓意“早中”。枧水粽作为广东粽子的代表,蕴含着浓浓的文化色彩。
端午吃粽托纪念屈原之名,在精神层面无疑既是爱国主义、精英思想、人格崇尚等中华民族美好精神的扬励与寄托,又是欢娱人生的有趣方式。广东人喜爱枧水粽一方面寄托对屈原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粽子花色品种的丰富和原料选择搭配的不断科学化,则表明了端午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人们物质诉求的人性化与现实主义指向。枧水粽有去湿健脾,清火败毒的功效,展示广东人食府之城的美誉。
传统的粽子风味是甜味为主,故裹以枣实、豆沙等甜味配料的粽是为大宗品种。枧水粽在食用的时候蘸以蜜糖,和传统的‘米粽之食必以蜜佐,故蜜有“粽蜜”之谓’。
查看全部内容
枧水粽在岭南颇有名气,肇庆、中山、茂名、顺德人都很喜欢枧水粽。枧水粽外观上金黄透明,有着冰肌玉肤的质感,口感上爽口不腻,食时沾以糖浆、白糖、蜂蜜佐味即可,别具风味。民间流传有枧水粽去湿健脾,清火败毒之说。
准备材料:粽叶、糯米、枧水,红豆,蜜枣
制作过程:
1、 枧水的准备,提早把山野中采回的艾草、青蒿和蕉叶等阴干或晒干,临用前将它们合并烧灰,收集热灰粉以开水冲浸,滤出灰份保留碱水。
2、 包之前先要用水清洗浸泡,然后用水煮一下,将粽叶洗净。
3、 糯米用草木灰碱水过面浸泡一个小时以上,令其透湿后沥干水待用。
4、取一张粽叶,卷成漏斗形,放入糯米,用筷子插实,用右手把右边的粽叶往左方紧紧地盖过去,用左手拇指紧压住,再用右手将后面的粽叶往后盖过来,再用左手拇指紧紧地压住,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呈倒“八”字型捏住粽子顶部使之呈倒三角型,顺势将捏着的叶尖往右方抄过去,随即用左手握紧,取一根棕叶,用牙咬住一端,用右手抓紧另一端,从粽子顶面上往后绕,绕时伸展左手掌,棕叶绳贴着手心经粽子背面约二分之一处绕上来,绕到粽子顶端,再绕上一圈后左手压住棕叶绳不动,用右手单手操作将其捆扎好,修剪去长出的棕叶绳,包成三角粽。
5、下锅煮。锅中填入生粽子,冷水下锅,滚开慢熬,1.5个小时后,待透熟起锅,晾凉享用。
枧水粽在食用的时候可加入蜜糖或者糖浆,口感上别有一番风味。
查看全部内容
旧时,每到端午节,都少不了“主妇们围坐一起,身旁摆放着煮过的粽叶、浸泡过的糯米、腌制过的猪肉,折粽叶、铺米、填馅、绑绳”的情形。广东素有食府美誉,就粽子而言,广东就有各式各样的口味的粽子,枧水粽就是广东粽子的代表。
枧水粽顾名思义原材料就包括了枧水,所说枧水,它是祖先们用草木灰加水煮沸浸泡一日,取上清液而得到碱性溶液,实际是土制植物碱。传统的做法是提早把山野中采回的艾草、青蒿和蕉叶等阴干或晒干,临用前将它们合并烧灰,收集热灰粉以开水冲浸,滤出灰份保留碱水。一只普通简单的枧水粽,配上白砂糖或蜂蜜,混搭着竹叶的清香,别有一番风情。
传统的枧水粽不加馅料,在糯米中拌入一点枧水,用冬叶直接包出来就是枧水粽。广东人喜欢吃枧水粽最大的原因在于枧水粽有清火败毒、祛湿健脾的特点。在口感上枧水粽米粒不粘不散,肉色金黄透明,脆口不腻。枧水粽在吃法上也是比较独特,广东人在食用枧水粽时喜欢蘸上蜜糖或白砂糖,枧水粽口感清爽弹牙,同时还饱含一股淡淡的枧水香味。据介绍,加入枧水的粽子,存放时间相对长久。而枧水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少量食用可平衡人体酸碱度。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