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气之后,寒风到处“钻”,寒气袭人,此时食疗比药疗更有功效,寒冷干燥的室内,大多数人感到口鼻干燥,好像要冒火了,这时候建议大家可以多喝点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
益智仁粥取益智仁15克,糯米150克,精盐适量。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放入沙锅里,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粥,待粥快好时调入益智仁末、精盐,稍煮片刻即可。有温脾胃、暖肾阳的功效。
板栗猪肉净锅置于火上,注入油,待油烧至七成热时,下板栗,油炸进皮,约三分钟后捞起待用。将锅内油滗去留底油40克,葱、肉块炒出香味,再加鸡汤,大火上烧开,打去浮沫,改用小火慢煨至肉五成熟时,下板栗、精瓠酱油,烧至肉、板栗酥烂时即可。适用于脾虚食少、肺热燥咳、气管炎等症。
木耳冬瓜三鲜汤取冬瓜150克,水发木耳150克,海米15克,鸡蛋1个,食盐、水淀粉、味精、麻油适量。锅内加鲜汤上火烧开,下海米、木耳煮沸5分钟,再将冬瓜放入,开锅后撒入食盐、淀粉,起锅前倒入蛋皮,淋上麻油几成。达到生津除烦,清胃涤肠,滋补强身的功效。
查看全部内容
从小雪开始,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自然界阴盛阳衰,阴邪最易伤人元气。当人体受到寒流的突然袭击时,人体内便会产生“能源危机”。所谓“能源危机”,是指受到寒冷气温的影响,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物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流失过多;而冬季是人体“藏”的时候,需要在体内储存一定的能量,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好准备。因此,冬季保证人体热能的供给尤为重要。
冬季多晒太阳,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我国传统的医学理论十分重视阳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冬天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阳气、通经脉的作用。
小雪节气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寒能力。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不要迟于22点休息。如果超过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容易下降,加之小雪节气后气温下降明显,太晚休息更易生病。
养生专家提醒,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因此建议市民多做一些锻炼,以室内运动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饭后最好散散步,不要吃了饭就躺下或坐下。
这个季节的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在这个节气里食用。
查看全部内容
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寒冷,降水状态由雨变成雪。民间关于小雪的习俗有哪些,接下来进行分析:
民间小雪节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受到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干燥的影响,此时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在小雪过后,农村居民会开始制作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在南方有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乌鱼群会在小雪前后来到台湾海峡,另外还有旗鱼、沙鱼等。
小雪前后,土家族群众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查看全部内容
小雪节气,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强冷空气影响时,常伴有入冬第一次降雪。
中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展现了初冬的场景。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气象学上把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的降雪称为“小雪”。
“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