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生活百科
白背叶
目录
1、白背叶的鉴别与应用
2、白背叶的研究与常用药方
3、白背叶的种植技术
4、白背叶功效与作用
5、白背叶简介
6、食用白背叶的注意事项

s

  白背叶的主脉的横切面:上下表皮各为1列细胞,凹凸不平,上表皮细胞大小不等,下表皮细胞小,密被星状毛茸。栅栏组织约占叶片切面的2/3,为1列排列紧密的细胞,长19~30μm,直径约5μm。海绵组织薄。主脉维管束成环,上方具数列纤维束,切面排列;内侧散在数个小的周木型维管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灰绿色。具众多星状毛,基部为1~4个细胞,上部为11~21个单细胞分叉,每分叉长90~200μm,直径6~11μm,先端渐尖。栅栏细胞单列,长19~30μm。纤维长而多折断,直径21~28μm。气孔直径为22~24μm,副卫细胞2~4个,不定式。

  白背叶含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异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还含牧荆定碱(Nishindine)及维生素C等。叶含多种化学成分。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振摇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水1ml置分液漏斗中,加等量石油醚(60~90℃)振摇,分取乙醇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即显蓝绿色。

  检查: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附录Ⅸ H 第一法)测定,不得过15.0%。

查看全部内容

q

  白背叶具有清热,利湿,固脱,消瘀的作用。治肠炎,脱肛,淋浊,疝气,肝炎,脾肿,子宫下垂,产后风瘫,白带,赤眼,喉蛾,耳内流脓。

常用药方

  1、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岭南草药志》)

  2、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岭南草药志》)

  3、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4、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岭南草药志》)

  5、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岭南草药志》)

  6、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闽南民间草药》)

  7、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8、治白带,淋浊、疝气,产后风瘫:白背叶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9、治瘰疬:白背叶干根二两,猪瘦肉适量,水煎轧(《福建中草药》)

  10、治疯狗咬伤:白背叶鲜根二至三两,水煎服。从被咬日起,每日一剂,连服七日,以后每隔七日服一剂。如病发则连服数剂。(江西《草药手册》)

查看全部内容

s

  白背叶产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生于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丛中。分布于越南。模式标本采自广东。

  本品皱缩,边缘多内卷,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阔卵形,长7~17cm,宽5~14cm,上表面绿色或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顶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略呈心形,全缘或顶部微3裂,有钝齿,上表面近无毛,下表面被星状毛,基出脉5条,叶脉于下表面隆起。叶柄长4~20cm,质脆。气微香,味微苦、辛。

  白背叶铁线蕨为多年生草本,高20~30cm。根状茎横走,上面密被线状披针形浅棕色鳞片。叶远生,叶柄圆柱形,细弱,紫褐色至棕色,有光泽,长10~20cm,基部疏背线状披针形浅棕色鳞片;叶片三角状卵形,长10~15cm,3回羽状分裂,一回羽片3~5对,三角状披针形,基部1对最长,长约7cm,向上的渐小,二回羽片矩圆形至卵形,末回小羽片扇形,1~4对,质厚,长宽均约4~7mm,顶端截平或圆形,不育部分有宽三角形具刺尖头的锯齿,两侧边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多少背白粉,叶脉扇状分离,各回羽片均具细柄。孢子囊群生于末回小羽片顶端,每片1枚;囊群盖质厚,肾形至近圆形,长2~3mm,棕色。

查看全部内容

s

  白背叶别名:白小娘、白楸、叶下白、白帽顶、野桐、白背木、白膜叶、白林树、白面仔、山白苎。白背叶为大戟科植物白楸的根叶入药。本草生于山坡或平原、灌木或草丛中。根全年可采。叶夏秋可采。

  白背叶平、苦、涩、凉、有清热解毒、消炎、止血、止痛、柔肝活血、健脾化湿的功用。主治白带、扁桃体炎、肝炎、产后关节痛、脱肛、便血、鹅口疮、妊娠水肿、胃痛、关节炎、腮腺炎、外伤出血、湿疹等。

白背叶功效与作用

  1、治脾肿大:白背叶根60g,猪胰1具,水炖,饮汤食肉。

  2、治脱肛、便血:白背叶根30至60g,猪大肠120g,水炖,饮汤食肠。

  3、治胃痛:白背叶根60g,雄鸡1只,宰后洗净,水炖,饮汤食鸡。

  4、治产后关节痛:白背叶根30g,艾叶10g,酒水煎服。

  5、治白带:白背叶根15g,海螵蛸、白鸡冠花各10g,水煎服。

  6、治扁桃体炎:鲜白背叶根30g,蜂蜜浸透绞汁,频频含咽。

  7、治外伤出血:干白背叶叶30g,冰片3g,研末外敷。

  8、治扭伤产后腰痛:鲜白背叶皮或根60至100g,水煎,白糖米酒调服。本品内服常用量根30至60g,叶外用适量。

查看全部内容

s

  白背叶,大戟科,野桐属{以前曾归属金虎尾目(Malpighiales)}。小乔木或灌木,高2-3米,小枝,叶柄均被白色密毛。叶互生,宽卵形,长5-1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圆形穗状花序生枝顶,雄花在上,雌花在下。蒴果球形,密生软刺,星状柔毛,白色。种子黑色,近球形。

  灌木或小乔木,高1-3 (-4)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柔毛和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稀心形,长和宽均6-16(-2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边缘具疏齿,上面干后黄绿色或暗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基出脉5条,最下一对常不明显,侧脉6-7对;基部近叶柄处有褐色斑状腺体2个;叶柄长5-15厘米。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开展的圆锥花序或穗状,长15-30厘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于苞腋;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长约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淡黄色星状毛,内面散生颗粒状腺体;雄蕊50-75枚,长约3毫米;花柱3-4枚,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柱头密生羽毛状突起。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状毛的软刺,软刺线形,黄褐色或浅黄色,长5-10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约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皱纹。花期6-9月,果期8-11月。

查看全部内容

s

  白背叶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卵形,长7-12cm,宽5-14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点。气微,味苦、涩。

治疗慢性中耳炎

  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小时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用时先将患耳脓水洗净,药棉拭干,再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疗程3~15天。77例经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

治胃痛呕水

  白背叶草头浸男子尿一星期,取起洗净晒干。每用二两,雄鸡一只去肠杂头肺,水适量炖服,每星期一次。(《闽南民间草药》)

治鹅口疮

  白背叶适量蒸水,用消毒棉卷蘸水拭抹患处,一日三次,连抹两天。(《岭南草药志》)

治外伤出血,溃疡

  白背叶晒干,擦成棉绒样收贮,出血时取适量贴上,外加绷带固定。(《岭南草药志》)

治皮肤湿痒

  白背叶煎水洗。(《福建中草药》)

治产后风

  白背叶、艾叶,酒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治溃疡

  白背叶鲜叶捣烂,麻油或菜油凋敷。(江西《草药手册》)

治跌打扭伤

  鲜白背叶适量,捣敷。(苏医《中草药手册》)

查看全部内容
整屋案例
更多
分享到
微信好友 微信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