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龙子(学名:Eumeceschinensis)为石龙子科石龙子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山弹、石龙子、猪婆蛇、四脚蛇、石龙蜥。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一般生活于低海拔山区、平原耕作区、住宅附近公路旁边草丛中、及树林下的落叶杂草中、丘陵地区青苔和茅草丛生的路旁以及低矮灌木林下和杂草茂密的地方。广泛分布于四川、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香港、湖北、湖南、江苏、江西、上海、台湾、云南、浙江等地。有4条腿,每只脚上有5个脚趾,身上布满褐色、黑色和红色鳞片,尾细长。体长全长20-30公分,雄性全长20-30cm,雌性全长18-22cm,尾长为头体长的1.5倍左右。 中华石龙子是日型性地栖型蜥蜴,一般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个性温和而胆小, 牙齿微小扁平,无毒牙毒腺。对于人工环境的适应力颇高。尾巴很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断尾后会慢慢长出来,当然要消耗体力和营养同时他的寿命会受到很大影响,尾巴被夹后会立即脱落,但它们依然能正常生活,过些时候会逐渐长出新尾.此生理现象,叫做"再生"。
查看全部内容
我养过蓝尾石龙子,中华石龙子,阑尾30元买的,中华20元,这个好养,中华石龙子顾名思义是产于中国基本适应中国的气候所以好养。养的话要准备一个盒子,一些干净的泥土。每天早晚要喷水,保证湿度,中华属于山涧型石龙子。冬天放一点加温的工具就行了,冬眠的话个人不建议,容易死,如果你在南方的话当我没有说。
中华石龙子是昼行性性地栖型蜥蜴,生活于低海拔的山区,平原耕作区,1000公尺以下山区及平地草丛。在33-38℃为活动觅食高峰期,以各种昆虫为食,亦吃小蛙、蝌蚪、仔蜥等脊椎动物,偶而也会摄取植物茎叶。 对于人工环境的适应力比较高。对温湿度有一定的要求,如人工饲养,需注意早晚各喷水加湿一次,对于一般蟋蟀,面包虫,大麦虫等食饵接受度也很高。一般宜采用蟋蟀开食。有尾部自断逃生的本领,人工饲养时不建议混养,并要注意在抓取时避免抓取尾部。雄性个体尾巴根部较粗大,耳后的红斑面积较大较密,个别地区活动的品种幼体尾部会呈现出和蓝尾石龙子一样的亮蓝色,成体后颜色消退。
查看全部内容
能与同类很好地和平共处,甚至也能跟其它种类(的蜥蜴)共同生活。但是在把雄性混养在一起的时候必须注意,建议每个饲养空内只放置一只雄性。笼子的装饰可以随你自己的兴趣,可以使用碎木屑或者树皮作为底材。它们是地栖性蜥蜴,所以高度并不重要,但是在饲养它们的时候还是应该使用一些树枝或者塑料植物以供它们攀爬。大部分的石龙子都会晒太阳,所以一个华氏75度到85度(注:约摄氏23到30度)的环境会非常适合它们,同时UV射线也是必须提供的。水可以用一个浅浅的碟子来供应,如果能每星期进行一次或两次的喷水就更好了。可以群养,但最好多给它们准备几个藏身的地方,如果不用耶土的话用沙子也可以,如果主人怕沙子撒的太脏,也可以用纸屑的,最好用白纸嘶声碎屑,带字的毕竟含铅对石龙子不好,一般石龙子8个月成年,也就是长到20--30厘米(公母大小差异),低于15度就要冬眠的,如果不想让起冬眠,最好加温,还要加强营养。
查看全部内容
所谓的三线四线五线之分,让我们一个个来看,“三线”,目前处于分类不确定地位,有可能是某种的亚种,但是其成体体型甚大,比成年的中国石龙子还大,应该不是亚种。是否是刘氏石龙子或者崇安石龙子?这个我也考虑过,崇安石龙子分布地是福建,应该不会是。刘氏石龙子仅知分布南方。网上有刘氏石龙子的图,不知其是否正确,从图中看也不像“三线”,因为目前没有确切资料,只能等找到后再做考证。另外考虑到其产地广西地处中国边境,很有可能是随人为活动而带入的外来物种,石龙子属有三线石龙子Eumeces blythianus这个物种,但是是否是国内的“三线”,还有待研究。四线没有争议,即四线石龙子。“五线”有“北五线”和“南五线”之分,即对应黄纹石龙子和蓝尾石龙子,两种幼体极为相似,成体颜色不同。产地黄纹石龙子偏北方,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蓝尾石龙子偏南方,河南、江苏、浙江、湖北、安徽、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但是四川和湖北是两者分布交叉的地方。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