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性:栖息于台湾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区。成年的台湾草蜥理想的体长应在21公分左右,健康的台湾草蜥给人感觉精神抖擞,四肢有力且行动敏捷。背部的颜色与花草树木的叶子非常相似,因此在野外很难被人们识别。台湾草蜥的背部以茶色为主,体侧呈绿色。计有3对咽头鳞,2对股孔。躯干长最大达6公分, 尾长可达躯干长的两至三倍。下颔具三对颏片。 体背以棕色为主, 体背与腹面鳞片有明显棱起。 腹面白色后腿鼠蹊孔一般来说有2对。(注: 最近的研究显示(林思民 2002)过去一直被认为广泛分布的台湾草蜥,应该只分布在台湾西半部,而根据粒线体DNA序列的研究则显示北部与东部这些疑似台湾草蜥应该是新种,这意味着台湾将多增加两种特有种蜥蜴。台湾草蜥不仅喜欢栖息在茂密的丛林,它们也会偶尔出来晒太阳,在山区或路边你都有可能巧遇他们,或平贴在水泥地板、柏油路面、大石块上吸热,或在草生地、灌丛上活动。夜间常停栖在禾本科植物的叶面上休息。尾巴能自割。
查看全部内容
我养了一条,在我这里买的是80,一直养主要还是用面包虫, 给楼主看看我自己的草蜥,品种很多。草蜥,蜥蜴目蜥蜴科的1属,以昆虫为食,体细长,尾细长,为体长的两倍以上。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受到强烈干扰时,尾易自截,断后又能再生。蜥蜴目蜥蜴科的一属。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大腿腹面近肛侧有鼠蹊窝1~5对。受到强烈干扰时,尾易自截,断后又能再生。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刚孵出的幼蜥尾下常为红褐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细长,为体长的两倍以上。8月下旬 在福建武夷山采到北草蜥的卵,每窝4~6枚,卵圆形,乳白色,卵径9~11毫米×11.5~14.5毫米。刚孵出的幼蜥全长74~82毫米,尾长51~60毫米。精神状态眼睛有神,四肢有力,体格健壮,主动进食;2颜色艳丽,纹路清晰3身体无伤残,全身鳞片无破损,尾部无断裂痕迹,四肢爪尖完整。这样选出的蜥蜴,才可以放心饲养
查看全部内容
例如蟋蟀、杜比亚等。面包虫不太好消化,如果喂的话就喂刚蜕皮的白色虫子。每天都要晒太阳至少一个小时,而且要没有任何隔挡,即使隔着玻璃也不行。当家庭饲养的台湾草蜥不爱吃食时,这个很正常,野生个体拒食的情况非常普遍。只有耐心等待加静养,如果长时间(超过一个月)不吃东西,就需要往嘴里填食了。饲养台湾草蜥事先需要考虑的是帮他们安置舒适的生活环境胜过营养化的喂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温度的控制,因为台湾蜥蜴是变温动物,对温度非常敏感,如果你想让你的小宠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就为他布置一个适合他的生活环境吧。饲养蜥蜴时,需要准备一个大小合适的饲养箱,并且紫外线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几乎所有的蜥蜴类都需要照射阳光,在体内利用维生素d吸收钙质,而患俗称软骨病的佝偻症死亡。因此购买UVB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室内饲养时,不易做日光浴,可利用紫外线灯或太阳灯作为照明,以补充紫外线。饲养环境应该高大一些,放上树枝供其攀爬。饲养箱里面要有水盆提供清洁的饮水。
查看全部内容
台湾草蜥(学名:Takydromus formosanus)为蜥蜴科草蜥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台湾蛇舅母,是台湾的特有物种。分布于台湾本岛,常见于次生林林缘草地或草原地区以及活动于草丛或灌丛中。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12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中部、台南。蜥蜴虽需进行日光浴,但日光浴经常造成笼内的温度过高,每日进行日光浴将有害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平时使用太阳灯、紫外线灯照明,并偶尔进行日光浴。对蜥蜴、乌龟而言,紫外线与食物、饮水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使用太阳灯照明,从早到晚,每日照射12小时左右,即能达到充分的效果。紫外线灯的强度比太阳灯强许多,过强的紫外线对动物有伤害,同时也有晒伤,眼睛失明的危险,每日照射10-20分钟即可。使用紫外线灯时,应该在笼内布置一处灯光照射照射不到的地点,仅在蜥蜴高兴的享受紫外线时开灯,当蜥蜴移动到灯光照射不到的地点时,代表照射量已经足够,即可将灯关掉。 紫外线灯虽然效果好,但使用方法较复杂。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