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纹蛇(学名:Calliophis macclellandi)为眼镜蛇科丽纹蛇属的爬行动物,俗称为环纹赤蛇。大者全长561毫米。有前沟牙。头背眼后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面紫褐色,有黑色横带,在躯干部有19~21条,在尾部有3~4条;背鳞光滑,通体15行;腹鳞176~198;肛鳞二枚;尾下鳞30~36对。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吞食其他小蛇。眼镜蛇属,其有剧毒。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此蛇白天性格懒惰,相对温和,有时藏于地表枯枝败叶下。繁殖:卵生。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查看全部内容
蛇的内部结构分为: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泄殖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染色体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为肺。蛇类无瞬膜、泪腺和活动性眼睑;无鼓膜,鼓室萎缩,耳咽管消失;内耳的卵圆窗和方骨之间由耳柱骨相接;无颞窝(但它是双颞窝类的后代,蛇颅骨由于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无双颞窝的痕迹);带骨和胸骨退化;椎体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余椎骨都附有可动肋骨;成对的内脏器官因体形影响,使其左右对称变为前后交错或只保留一侧(蟒蛇有成对的肺);无膀胱蛇是爬行动物,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一种是蜿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难行,无法以这种方式爬行了,当然,不必因此为蛇担忧,因为在自然界是不会有像玻璃那样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
查看全部内容
蛇类在冬季冬眠在洞中,仅偶尔在中午到洞外晒一下太阳。春天到秋天,蛇虽出洞活动,但活跃程度并不一样。初春、盛夏、晚秋,均因气温过冷、过热,活动较少。最活跃的时期是在晚春、初夏、初秋至中秋。蛇类的栖息地,也会因气温的改变而变换。冬眠过的蛇,当入夏气温过高时,它们总会离开冬眠场所而疏散到凉爽、近水场所去。
不同种类的蛇出洞活动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而言,壬锦蛇、乌梢蛇、灰鼠蛇等主要在白天活动,虎斑游蛇、赤链蛇等主要在晚上活动。而当气温过高或过低时,它们的活动时间就会相应延迟或提早。
风和雨等气候因素也会影响蛇的活动。有3—4级风时。蛇很少出洞。台风来到的前夕,捕蛇者在夜间能捕到较多的蛇。这些蛇之所以外出,并非出来“迎接”台风,而是因为洞中闷热难受,憋不住才出洞的。大多数蛇如王锦蛇、乌梢蛇等,爱在晴朗的白天出洞,炎夏有时改为夜间活动,一旦下雨就潜回洞中。可是像毒蛇中的尖吻蝮蛇、竹叶青恰恰相反,常在雨天活动。
蛇出洞活动,大多是为了觅食。当它们饱食归洞之后,会守居5.7天,静等消化食物后再出洞活动觅食。
查看全部内容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锡金、老挝、越南、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地,一般生活于山区森林或平地丘陵。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15至2483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阿萨姆。福建省内分布于各地,稀有种。华南、华中及西南一带。此蛇白天性格懒惰,相对温和,有时藏于地表枯枝败叶下。与紫灰锦蛇类似,且区分。分辨蛇的雌雄最简单的办法是看尾巴,即“雄长雌短”;科学的方法是看它的交接器,雌蛇的交接器就是它的泄殖肛腔,没有特殊构造,雄蛇的交接器则是一对袋状的半阴茎(又称双鞭),位于尾基内部,其形状样子也有差异。交配时,袋的内面翻出体外,乍看像一朵盛开的花。交配时,半阴茎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进行体内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在繁殖季节内,一条雄蛇可先后和几条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