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日到2010年10月3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世博会将会在上海召开。随着会期的临近,这几个月来,带有各国特色的世博会展馆也陆续进入了最后的修整阶段。届时,预计每日将有80万参观者进入展馆浏览,而总参观人流量或会超过7000万。那么,现在就让我们和建筑师沈驰一起来解读上海世博展馆吧!
2010上海世博会瑞士馆
瑞士馆用的树脂材料世博会后会自然降解
记:世博展馆中,最有创意的展馆是哪些?这里的创意,包括整体设计理念、外观、材料使用等等方面。
沈:世博会各展馆建筑,是各个国家、地区及企业展示创意最直接的舞台,我没能全看完,不敢说非常了解,但对几个国家自建馆留下深刻印象。
英国馆的外观很让人惊艳。这个如同“小刺猬”的设计,一开始看不懂,仔细观察,原来是插在建筑表面的数以万计的亚克力条营造的建筑效果。有别于传统建筑坚硬凝固的外表,它“绒毛”般的质感,显得卓尔不群、美轮美奂。
瑞士馆富有游戏感和环保趣味,建筑由一层如国境线般曲折的外表皮围合,半透明的外墙,像给建筑罩上一层纱帘。这层表皮由植物纤维树脂材料附着在金属网上构成,据说,树脂材料在世博会结束后会自然降解消失。建筑立面的许多红色挂片,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变成满墙的红色光斑,照亮夜晚。很有意思的是缠绕在建筑体上的缆车轨道,人们坐缆车在建筑内外盘旋,观赏展馆景象,甚至能登上屋顶,这在以往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
荷兰馆的设计,乍一看好像一个游乐场,其实是一个个小房子,挂在盘旋上升的空中坡道上。想必这是将来分散的小型展示空间,走在坡道上,就像在亲切宜人的欧洲小街上踱步,这大概正是荷兰馆希望传递给公众的轻松心态。
西班牙馆的精彩是在表皮的设计,用天然的竹编挂片覆盖着曲面体的建筑。建筑实现高技术三维曲面体的同时,也展示出手工竹编的斑驳质感,让人感觉到温暖动人的生命气息。近年来,很多建筑师希望摆脱钢筋混凝土的冷漠建筑形象,西班牙馆也代表了一种努力方向。
德国馆一反大家对德国建筑精致理性的印象,一组在空中的建筑任意扭动交错,努力地“挣脱”地心引力。这种做法,在当代建筑中算不上新意,却够极致,似乎想证明给大家看:谁说德国人没有感性的脑袋?
2010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英国馆的亚克力条好像给建筑赋予生命
记:请问英国馆为什么使用亚克力条?是因为亚克力条环保?还是利于造型?今后会不会有很多建筑也像这样,在建筑外观使用类似亚克力条这样的材料?
沈:插满英国馆全身的亚克力条,除了构成新奇的视觉效果外,也是个有趣的导光装置。白天把阳光引入室内,夜晚,又把室内灯光导出室外,在杆的端部形成光点,产生一个匪夷所思的夜间奇观。
选用亚克力条,我认为是因为良好的透光性和强度。这些有韧性的亚克力条,不同于以往建筑坚硬凝固的形象,足够的长度,让它们在微风吹过时轻轻摆动,如同动物的绒毛,这是个很有趣的建筑景象,建筑好像被赋予了生命。
当然不能把英国馆的创意和城市建筑做简单类比,甚至不能用建筑学的眼光来衡量,因为它们是世博会期间的临时性建筑,与永久性建筑在使用要求和建造方式上,有很大区别,是非常态的设计,但这些富有趣味和智慧的创意,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欧洲馆区众多建筑普遍流露轻松心态
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
记:假如一家三口只有一天时间逛世博园区,你推荐哪几个创意展馆一定要看?
沈:对热爱建筑的人们,世博会提供了一席盛宴。但展览场地巨大、展馆众多,一天很难走完。从建筑角度来说,欧洲馆区是一定要看的,这些建筑体量小、功能简单,作为临时建筑,采用了自由的设计方式,很好地发挥了创造力。欧洲馆区的众多建筑,一方面展示着雄厚财力支撑下的非凡创意,另一方面也普遍流露出轻松心态。核心区的主要标志性建筑群“一轴四馆”,除中国馆外,世博轴的阳光谷、世博中心,主题馆、演艺中心等,规模庞大,要满足各种大型活动的复杂要求,承载了很大的功能压力。所以,它们在建筑上规矩内敛,不能和小型展馆类比,让人直观看到的趣味点有限,但还是包含很多信息量和技术内涵。
绿色:本届世博会建筑最热门词汇
记:以往历届世博会的展馆建筑,有不少成为日后建筑的风向标,那么,从本届世博会展馆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未来的一些建筑趋势?
沈:如今用“风向标”来形容当代世博会展馆对于城市建筑的意义,已不太贴切。
早期世博会是起到类似作用,比如早期英国世博会的“水晶宫”,第一次用玻璃、钢材建成透明的建筑,但在今天,信息的传递和技术的探索,已不再依赖于世博会这个平台。世博会上看到的,可能在专业领域早已出现。
但本届世博会建筑展现出的人文关怀、科技与人文的结合等,对参观者认识建筑很有意义。“绿色”是本届世博会建筑最热门的词汇,几乎所有建筑都打出“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牌,用不同方式加入绿色的技术或概念,这说明,绿色环保概念已融入城市建设中,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