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康:设计纯粹是个人的事
pchouse佚名 2010-7-29 17:28:25

1

路易·康

  美国现代建筑师。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莫利特事务所工作。1928年赴欧洲考察,1935年在费城开业。1941-1944年先后与G·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路易·康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认为盲目崇拜技术和程式化设计会使建筑缺乏立面特征,主张每个建筑题目必须有特殊的约束性。他的作品坚实厚重,不表露结构功能,开创了新的流派。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灵感是一种激励启迪。

  路易·康的代表作品有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02、03、04、05)、耶鲁大学美术馆、索克大学研究所(02、03)、爱塞特图书馆(02)、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02、03、04)、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02、03、04、05)、等。

  路易·康的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等。

  1901年2月20日,路易·康(Louis Isadore Kahn)出生在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它是爱沙尼亚的一座小岛, 当时处于波兰统治下。1905年,全家迁徙至美国。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名学生,他幸运地被安排在保罗·甚列特(Paul Cret)执教的班上学习,后者是法国著名的设计师,从巴黎到费城,他一直严格地沿用Beaux-Arts体系的一系列方法论。在完全领会Beaux-Arts体系之后,康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他像一名制图员一样工作,后来,康成为了费城几家建筑集团的主要设计师。

1

路易·康作品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康开始设计单独的住宅和工厂。1947年,他成为耶鲁大学建筑学教授,在那里,他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远远比最满意的答案更让人满意。”在1950年参加了位于罗马的美国建筑学研讨会之后,康对地中海式的建筑特别欣赏,于是他开始了他最重要的工作:在纽黑文创建耶鲁大学艺术中心(1952-1954),他的建筑风格违背了当时盛行的国际式建筑风格。

  1957年,康成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的知名教授。他所设计的宾州大学理查兹医学研究大楼( Richards Medical)(1960-1965)突出展示了“医生区”与“病人区”的空间区别。病人区通常包括楼梯间、电梯、排气口以及进气口、管道等都分别在四个单独的塔里;而医生区就不同,主要包括实验室和办公室,实验室的建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照此设计。康将实际的特征运用于建筑原则之中,加利福尼亚拉霍亚索克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La Jolla CA)(1959-1965)正体现了他这一成熟的风格,也是其最好的例证。康从古典建筑和中世纪建筑风格中得出的灵感,并运用基本的几何图形以及混凝土和砖瓦之类的原材料成功地建成了耶鲁大学艺术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s)(1977)。

  康的设计风格以其简洁、柏拉图式而闻名,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通过砖块和混凝土圬工的使用,他设计的当代不朽建筑使其获得了当地一致的赞同。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康的建筑将Beaux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1

路易·康作品

  像打破国际风格的著名建筑师艾罗·萨里南(Eero Saarinen)和井赖·奥托(Frei Otto)等一样,在康的一生中,他的工作也颇具争议。然而,他的作品还是得到了每个时代评论家们的好评,并被誉为“20世纪最具独创性、最重要的建筑师。”

  他被誉为建筑界的诗哲,大器晚成的他五十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而这次在莱斯大学的讲演则阐述了建筑应该怎样在反映人类对本质的思考过程中创造的奇迹;他在演讲时提到的光明与阴影,与他在建筑作品中善于把握光的作用一样,都启发着人们对存在和哲理的思考。通过他的描述,我们可以感知建筑学的真谛——对超越物质与技术而存在的人类的梦想的表达。

  路易·康的著作有《建筑是富于空间想像的创造》、《建筑·寂静和光线》、《人与建筑的和谐》等。

  近年来,相当多的建筑评论家认为,路易斯·康是一位在现代建筑的演变中居关键地位,因而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重要启迪的学者,认为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是一个理论、实践皆极为出色,因而无愧为当代大师的人物。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糅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乃至中国老庄学说。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常常如诗的语言一般晦涩、艰深、令人费解;然而也确如诗句一般,充满着隐喻的力量,引人而又多义。他的实践,似乎为这些诗句般的理论做了注解;而他的理论,似乎又为他的实践泼洒上一层又一层神秘的色彩。在20年的颠峰状态中,他的作品遍及北美大陆、南亚和中东,他的弟子成为今天美国以至其他国家建筑界、建筑教育界的中坚,而他的建筑思想,更是风靡了一代又一代。评价更高的人们崇奉他为一代“建筑诗哲”。

效果图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