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对话:林伟而琚宾何宗宪设计此时此地
pchouse佚名 2012-8-08 16:18:39

  林伟而:设计 此时此地

  琚: 琚宾      林: 林伟而      何: 何宗宪

  琚:艺术与建筑具备很强的精神性,但因为室内设计具有辐射到生活的末端的属性,艺术性相对弱一些。应该如何在跨界的设计中实现身份的转换,对艺术形成一个理解的方法?在设计中,除了豪华这种常见的手法外,设计师还能够提供什么?

  林:我是50年代的人,读书是在70年代。那个时期,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比较多,当时完全脱离了奢华的语境,奢华只是一个符号。我在设计中更追求空间的感觉而不是奢华的装饰。例如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使用了很多奢华的材料,如大理石和红丝绒,但是空间的感觉还是强于材料的奢华感。所以我认为做设计空间的感觉更重要,还是要追求内容和气氛,可以采用装饰达到这个气氛,奢华的背后要有内容。

  琚:例如刘易斯·巴拉甘,表达了一种宁静和内向化的精神。

  林:巴拉甘使用了最普通的材料来表现空间的精神,但是他的建筑中对水的控制显然不是一般的家庭可以承受的,我想这可能就表达了建筑、艺术与奢华之间的关系。

  琚:在我看来在艺术中悲情的部分更容易感动人,而艺术是隐形地表达当下社会问题的,您在香港也做了很多的艺术和装置作品,那么您是如何看待您的艺术作品的?

  林:在我越来越接近艺术的时候,我发现艺术家的思维和建筑师的思维是有很大不同的。艺术家认为建筑师了不起的地方是,建筑师能够实现很多大型项目,对环境、艺术和空间的想法能够有成品表现出来。而我认为艺术家做设计通常会追求一种美感。设计从来不会追求“悲情”。我做装置是希望有所突破和挑战,希望能够把人的其他感觉融入其中。例如丹尼尔·李博斯金德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美感,融入了很多沉重的精神感觉,跨越了纯粹的建筑与室内的设计,融入了人的情感。

  何:我认为应当让生活的艺术接近设计师的创作,不需要特意将激烈的感情投入其中,而是让人们参与、欣赏和品鉴。

  林:安尼诗·卡普尔近日在芝加哥完成了一个不锈钢的艺术装置,我看过之后非常感动。这个装置与不同年龄的人之间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并且大家都很热烈很直接地参与到这个装置中去,成为这个作品的一部分。这个作品就拥有着很强的艺术性和社会性,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艺术家的作品能够从不同角度使人们参与和欣赏,如果设计能够做到这点就是非常好的了。

  琚:例如您的“鱼”这个装置作品,最让我感动的是,您在拍老百姓看鱼时候的状态,而不是装置作品本身。这其中体现的艺术与设计、与社会搭接的关系,让人产生思考。那么,香港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生态,能够允许您愿意进行这样的实践?

  林:其实我最早做装置是在2003年,也就是灯笼的装置,当时香港旅游发展局希望带动旅游项目。装置完成后,反应热烈,来参观的人非常多,很多都是老百姓,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对我来说,做设计给更多人看非常有趣,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做。香港地方比较小,有兴趣做的人也少,因此相对来说机会就比较多。每两年会有威尼斯双年展和香港深圳建筑艺术双年展,以及Detour,因此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机会争取做一些有趣的项目。其实这些项目构思并不难,并且最终的成果是由很多我们的同侪来实现的。

  琚:我在做设计的时候,因为多种因素的综合博弈,会有很多的无奈和妥协,可否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一些建议,在设计的思考和策略方面?

  何:我一定要令自己快乐才能做设计。把让我痛苦的部分全部删掉,我就会比较快乐。

  林:每一个设计都有开心和痛苦的时候,就像人生一样。我们即使很小心地选择项目,还是会有令人痛苦的东西出现,完全不能避免,关键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解决。设计做得出色,大家都会很开心。例如东隅酒店,甲方对我们很支持,我们会争取做好每一件事情,把甲方的想法体现在设计里。对于甲方来说,他们其实希望设计师发挥他们最好的潜力来做事情。我们工作很多年了,不会把公司的问题延伸到私人生活里。我会和甲方沟通,一起努力解决事情,但不是一定要在今晚熬夜解决它。我们的合约里有约定,如果甲方对我们的要求很不合理,我们会终止合约。

  琚: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来解决呢?

  林:最好的做法是和甲方一起想出解决的方法,让他知道你在用心解决问题,只是需要一点时间。我会倾向于用运动解压。我们也经历过很多要求不合理的甲方。经过了二十年,我们也在慢慢学习如何选择甲方。

  琚:您和公司员工之间,除了项目本身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外,还会单独讨论设计思想么?

  林:很多老员工,不需要讲也会了解,我们会一起研究,做出一个新的概念。

  何:您后期的作品开始趋向于一种独特的气质,出现一些很难解读的感觉。

  琚:我认为林伟而先生抓住了他的设计作品中内在的灵魂。

  林:每个作品都有令人遗憾的地方,我们希望未来的项目能够让我们更满意。我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让我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创意是不应该凭借以往经验的,应该是往前推进的。

  琚:创意是一把双刃剑。

  林:甲方请设计师做新项目,设计师是否会重复自己的创意?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琚:您是否有一个方法,能够让自己的设计一直保持新鲜和旺盛?我很担心自己对设计会慢慢失去热情,我希望自己越来越热爱设计,设计需要呵护,需要屏蔽掉很多东西,独立于社会。

  林:就像一个蜡烛,在合适的环境中会燃烧到底,若在风大的地方,很快就熄灭了。人对设计的热情,也需要外界的支持和认可。甲方和设计师一起成长,如同一个有着良好环境的蜡烛;但是如果他不断打击你的设计欲望,设计师就很难保持热情的心态。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因为一个冲击就放弃了,非常可惜。我认为一是要对这个行业有热爱,二是要小心呵护自己的创作热情。

  何:我非常羡慕林伟而通过这么多年的坚持达到了很自然的设计状态。保持了设计的感觉,没有被艺术吞没或者掩盖。

  琚:并且他的设计有了突破性的形态关系,对历史与设计的关系控制得很巧妙,在气质上保持了一致。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很多年轻的设计师过于追求设计的震撼效果,但是经历和思考却不够,使得他的设计损失了很多细节。所以我认为应当告诉年轻的设计师们,不要在尚未掌握的时候一味地模仿形式。

  林:我觉得设计师应当慢慢地沉淀下来。起步的十年还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幸运的是很多客户给了我们机会,例如Nike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公司只有两三年的历史。设计不能操之过急,而是要慢慢研究慢慢吸收。设计的精神是空间,人在空间里的感受。很多年轻设计师会用很好的照片参加各种竞赛,但是二维的照片只有一个角度,而空间应该从立体的角度观察,如果这样还是能够感到震撼,那么这就是一个好设计。

  琚:在教育方面,您有什么看法呢?

  林:在这方面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觉得即使是在香港,和国外也有一点不同:在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被动,不够活跃。建筑设计很大一部分工作需要沟通,我们的沟通方式里,除了图像,语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说出来并让别人接受我们的想法。还有一个问题,国内外可能都很普遍,电脑的普及使大家太容易做出一个震撼的效果,那么老师就要很清楚,在软件做出的效果里看出空间的精神,教育学生表达空间而不是做一个漂亮的效果图。

  琚:我非常有同感,在教育院校带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沉溺在软件带来的形式中。但是技能是不需要教的,要给学生思想。一线设计师到大学里代课也是一把双刃剑,若设计师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就不应该去教学生。这应当是个非常慎重的事情。您教设计方法多一些,还是思想交流多一些?

  林:我是一定要教设计方法的。不会因为他是研究生我就假定他有经验,我会从一个基础上开始,很快地发现他们的基础在哪里,之后因材施教。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他们的设计中找到一个灵魂,之后再延续成为一个设计。如果设计没有灵魂,即使形式很震撼,也是一个空洞的设计。

  何:有位作家曾说过,人生如茶。我觉得您的设计,第一道茶很浓,因为您在设计中融入了很多思考;第二道是香,作品很贴近生活,给人一种宁静的体验,享受生活;第三道则是淡,是甘,是一种东方的特质。

  琚:我觉得从人的角度看,您先是技高人智,之后品高人贤,现在则是德高人善了。您对设计的感悟让我很受益。我在读过《藏物论》、《闲情偶寄》、《园冶》等中国传统书籍后,开始更深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是旧式那种标榜的浮华美,而是内在的文化气质,其更能代表中国的特质,更符合东方人的思考。

  何:在建筑师中,我受库哈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林:我受库哈斯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他给了我很多启发,他的建筑要走进去才能够体验和感受空间。还有密斯安德罗的设计,让我对空间的观感有了很多理解。卡罗斯卡帕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建筑大师。

  琚:我在看过很多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之后,最后看到柯布西耶,才发现,很多建筑师都是跟随柯布西耶的体系的。柯布西耶几乎是一个为建筑而来的人,很难超越。没有材料的变化很难诞生更有影响力的大师。

  林: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是,柯布西耶把结构和楼板、外墙分开,这种概念其实是中国很早以前就有的,这样功能不需要受到结构的限制。

  琚:让我很感动的一个建筑是柯布西耶给母亲做的家,设计了很多有趣的细节,例如给猫和狗的阳台,让我很受触动。国内的建筑师很多时候并没有那么注重生活细节。

  何:路易斯康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林:他的设计非常有东方的特质。

  琚: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康在完成建筑后,请巴拉甘来一起进行讨论。而园林最终的形成,得益于巴拉甘的建议。

  林:OMA日前刚完成了康乃尔大学建筑系馆的设计,概念是非常领先的。

  琚:柯布西耶说,设计应是一种信仰。我们要在社会中保持自我。当我走进大师的作品中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愉悦感,就会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自己完成设计,连桌子都不能交给别人做!这种感觉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

  何:我同意你的说法,设计有时候如同一种宗教。

  林伟而简介:

  林伟而,香港资深高级室内设计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2003会长、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员。

  曾获2004亚太区室内设计四项冠军、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2004 建筑设计贡献大奖、美国建筑师学会香港分会2004优秀室内设计奖、香港设计中心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西北太平洋区美国筑师学会优秀室内设计奖、香港建筑师学会2003年会长奖状、香港旅游发展局2003中秋节彩灯大观园设计比赛金奖等。2010年,香港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林伟而,凭借作品《East Hong Kong》夺得首届Idea-Tops艾特奖“最佳酒店空间设计奖”。

  何宗宪简介:

  生于湾、在新加坡长大的香港建筑及室内设计师何宗宪于香港大学修毕建筑硕士,随后于2002年凭借其用之不竭的活力及热情自行创立了Joey Ho Design Limited设计公司。

  设计项目类型涵盖广泛,屡获殊荣,在海外及本地的设计项目中,众多知名作品至今已获逾90个奖项。

  何宗宪与设计团队不断探索环境设计的新理念。他们不仅探索建筑如何与现代生活紧扣在一起,而且探讨建筑如何与各种系统相连结。在室内的设计风格上是以他们的触觉,追求朴

  实、简洁的空间,在实用空间及概念之间取其平衡点,营造和谐的新时尚生活环境。

  他们的风格以当代精神见称,现代创新与优雅实用并存。作品类型及规模广泛,从展览装置到精致的室内布局等,均秉持设计映现一种透过日常境况去塑造生活的精神。

  琚宾简介

  HSD水平线空间设计|北京|深圳|首席创意总监,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高级建筑室内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实践导师。注重设计文化的多元与共生,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精神,设计手法当代却不失传统。他的设计作品,将“当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共溶、共生,以此作为设计语言用于空间表达。

  从传统与当下的共通、碰撞处,找寻设计的灵感;在艺术与生活的交错、和谐处,追求设计的本质。他喜欢在历史的记忆碎片与当下思想的结合中,寻找设计文化的精神诉求。在他的设计中,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也让他在社会上和行业内获得诸多好评。一些与他一样具有设计梦想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由他带领的HSD水平线设计团队。HSD团队主张:无创新,不设计。

林伟而:设计 此时此地

  旅(思联公司20年纪念集)

  作 者: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著

  出 版 社:INTEIROR DESIGN出品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书 号:ISBN 978-7-5068-2794-2

  定 价:¥398.00元

  图书分类:室内设计

  简介:

  本书不仅仅是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二十年以来作品回顾,更是对数十项优秀设计作品的第一次全面展现,图片丰富,资料翔实;林伟而先生、琚宾先生、何宗宪先生的对话实录,林伟而先生亲笔执写的二十年来设计心得,以及刘小康先生的倾情推荐也为此书的设计作品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思联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经典案例,多角度拍摄的精彩实景照片、平面设计图搭配设计解析,从整体到细部缤纷呈现,带来超震撼的视觉享受。所有案例均属于优秀案例,无论是室内空间格局的布置还是软装风格的搭配,每个细节都可以作为设计者们参考的典范。

效果图推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