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内容】
郑铮
整体设计,超前表达
从小热爱画画的郑铮,对艺术和设计有着天生的敏感。他十分欣赏英国工业设计大师Ross Lovegrove的“Organic Design”理论,喜欢充满自然活力和浑然天成的设计。2009年,郑铮和伙伴石川联合创办了广州立品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并将公司业务分为商业空间设计、装置陈列、品牌VI及视觉这三大板块。“其实这三大板块是整合在一起做的,我们所做的是关于品牌整体体验的研究和设计”,他解释说,“现在的零售商业趋势是,线下的零售店面不再只是单纯地向消费者售卖某类商品,而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独特的品牌体验和输出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他和他的团队擅长将多种业态和多功能的空间组合在一起,将设计的焦点聚集在消费者的感官和心理体验上。
郑铮深受时尚品牌喜欢,却又不追逐潮流趋势,他说:“虽然因为职业的需要会不断地关注和研究时尚趋势,但我更看重的是导致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我们每接一个项目都希望能有一些超前的表达,更多地去挖掘品牌的内涵”。近期,他为ICC瓷砖新总部设计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装置——这个项目占地不足20㎡,利用瓷砖作为创作素材,将不同纹理的砖面细腻过渡,组合成两个橱窗;每块砖的中心用不锈钢圆管将其上下连接,从而达到可以前后转动的效果。而挖掘材料的新型表达方式、用创意去赋予材料新的语态,正是他所擅长的手法。他认为:“每一种材料都能有其无穷的发挥空间,作为设计师,如何安排好他们的组合和主次关系,依托材料来营造体验都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郑铮
实时对话
【PChouse】是什么机缘巧合下让你开始了设计创作之路?
【郑铮】其实国内大多走上设计师道路的人方式都差不多,多是小时候喜爱画画,以学习纯艺术的方向进入了专科学校,然后慢慢选择自己的方向就成为了设计师。我也是因为爱画画,高中在广美附中就读。当时看到美国著名家具设计师Charles Eames的画册,才知道原来还有人可以专心设计椅子,最终成为大师,对此非常着迷。后来凭着兴趣了解得越来越多,到考上伦敦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时,本科专业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产品设计。
【PChouse】近期,你为ICC瓷砖总部完成的装置艺术可谓是“艺术与设计材料相结合”的成功探索,能介绍一下当初的创作理念吗?
【郑铮】这个装置位于展厅里面,不是传统意义的面对户外的玻璃橱窗,所以我首先明确的是要有互动性、趣味性,可以让观者获得体验感;第二是应该和ICC瓷砖这个品牌有比较高的关联度,能呈现它的瓷砖特点。ICC瓷砖有精密的设计和细腻的色彩,砖与砖之间的色彩过渡是逐渐蔓延的,色泽也很舒服。所以我以“流体·感官”为主题,利用镜子及三四种不同的瓷砖等,把装置做成了向两边无限延伸的感觉,而砖与砖之间都是可以拨动的。
观者拨动砖面的幅度不一,砖墙整体的效果也会随之变化万千。在观者感受到砖面坚硬触感的同时,也能看到由自己创造出来的柔软曲面,从多方感官感受这次“流体·感官”的主题。这也达到了“探索艺术与设计材料碰撞的可能性,给材料界和设计界增添艺术气氛”的创作目的。
郑铮
喜欢新鲜,乐于分享
从业以来,郑铮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逛街了。一方面是为了减压,在逛街的过程中寻找好玩好看的东西;另一方面,见到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总喜欢去体验一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都希望不断有新鲜刺激的事物出现,“我不喜欢一成不变,喜欢有变化的业态组合,就像我们公司的业务也是多元化的,服务过各种不同的行业,如今还增加了互联网设计”,他笑言,“我们也是在接受新领域的同时战胜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遇到很多好玩的事!”
郑铮的团队绝大部分是80、90后,他经常跟团队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观念、了解不同的潮流,研究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趋势。他鼓励团队多走出去,增加人生阅历,但前提是要热爱生活。他认为,热爱生活是设计的动力,匆忙的身心若不停一停,用心体验各种层次的生活方式,就容易与生活中美好的真谛失之交臂,而源于生活的设计又怎么能做得好?
闲暇之余郑铮还喜欢看书。翻开他的书单,就如他的设计一样跨界,从人物传记、工具书到古书,各种门类都涉及。阅读也是他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他说:“设计不同于其它行业,是要挖空心思去思考的,如果不去吸收新的内容,就会失去灵感来源,容易去模仿别人。”而他和伙伴在创立公司之初,就明确禁止抄袭行为。为项目做调研时,很少去研究同类品牌是如何做设计的,而是更多地去挖掘品牌的内涵和生活形态,继而在设计上加以展示。也正是这种坚持,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品牌策划”之路。他就这样,抱着对设计的无限热枕,努力而快乐地描绘着生活的画卷。
采访现场
实时对话
【PChouse】据闻,你近期正在研究互联网对零售实体体验店的影响,能为我们阐述一下大致内容吗?
【郑铮】互联网电商一方面对零售业的冲击非常大,导致传统的实体零售店面的数量锐减;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购物的便利性和功能性日趋完善,人们会选择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日常很多的购物行为,而将线下实体店视作体验和休闲的地方,甚至是休闲时间社交的场所,这种转变也导致零售实体店的转型。
从身边的案例看起,年轻人会选择周末或晚上去方所或诚品书店听讲座,看看书喝喝咖啡,也许顺带才会买一些设计精品或服饰,这与传统的逛街行为对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是进到服装店就是看服装,进到日用品店就是看日用品。这样单一的商品消费模式正被多元组合的、具备完整的品牌美学的生活方式体验店所代替。这种趋势的出现其实对于设计师是一种机会也是挑战,机会在于传统的限制变少了(如坪效的要求、货品陈列数量的硬性规定等),界限模糊了(服装店不再只是服装店,可以是美容店加画廊),但也要求设计师对生活方式、对品牌有更深刻的理解。
【PChouse】人生总有几个重要的转折点,有没有一些关键的决定改变了你的人生轨迹?当时为什么那样决定?
【郑铮】英国最负盛名的工业设计大师Ross Lovegrove,他的Organic Design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设计语言,他浑然天成的作品仿佛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或是从大自然里捡回来的一个物件,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审美喜好;在英国伦敦留学的经历也树立了我对设计和对商业的认知;在创业过程中不只是做单一的产品设计,而是选择多元化的设计手段来做品牌体验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直接影响今天我和我团队的出品。
【郑铮谈设计商业体系】
看完前段时间比较火的时尚纪录片《dior and I》,记录新上任设计总监Raf Simons从2012年报到第一天直至8周后第一套完整系列高定走秀的全过程。看完令我感慨的不是Raf的设计才华,而是这背后能支撑这种设计出品的完善的商业系统,再一次印证大到国家间小到品牌间的设计竞争力比拼的绝不仅仅是设计师那天赋异禀的想法,而是一环套一环的整体商业体系的竞争,某一点上的突出永远比不过整个系统的完善和先进。
时尚纪录片《dior and I》
正如剧中Raf在看展览时敏锐的捕捉到美国当代艺术家Sterling Ruby画作的色彩感和笔触感恰好可以运用在服装面料上,而提出这个想法后,后面是技术顶尖的打版团队(最老员工已服务Dior40多年)和有着先进生产工艺同时愿意为新设计反复尝试试验的材料供应商在拼尽全力的实现这一工艺,更不用提同时运转的法务团队和PR团队联系艺术家关于版权和推广的跟进事项,而作为设计师raf唯一要关注的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节点看到他想要的出品并做出他需要的设计微调;又例如整个发布会秀场的设计,raf天马行空的提到想用鲜花来包裹整个秀场,而这创意竟然连个草图都不需要,有最好的花艺师和展示设计团队将其完善实现,所有的生产和推广环节以设计创意为核心进行工作。可以说在这样的机制下设计师唯一要发挥的就是创意和对概念的诠释能力了。
时尚纪录片《dior and I》
时尚纪录片《dior and I》
当然这也很残酷,因为当只是比拼这两点的时候,往往设计师与生具来的天赋及敏锐度就变得是最重要的考量标准,维持这种高效和源源不竭的创意在某种意义上会成为设计师的生活唯一目的或者煎熬。国内目前的状况很不一样,无论时尚界还是工业设计抑或是建筑室内设计师的设计能力往往被材料商、制作商、安装工人的能力决定了,画了一个圈,很难跳出去,想用跳出去要么自己来研究材料或工艺要么死命花投资者的钱什么都进口。否则出品要么同质化,要么不得不用些不动及核心的小聪明创意来掩盖内在创新的贫乏。唯有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在创新都在精益求精时,设计的竞争力才有可能被真正释放。
【采访手记】
很久以前便经常听到媒体朋友们谈论郑铮颜值高,直至在某个论坛上第一次见到他,除了帅,更让人心动的是其不俗的演讲能力和清新且充满活力的作品。他对艺术和美似乎有着天生的敏感,总能在有意无意的一瞥中发现事物的妙趣和魅力。最近,他又研究起互联网对零售实体体验店的影响,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要靠才华!而他说,接下来会有更多“好玩”的项目推出,不禁期待。(采访编辑:吴佳佳)
【点击查看设计对话·明星篇专访郑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