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新微设计 ID号:Land2013
2016 年,我们接下了三秋的改造工作,这也是当年除裸心堡项目外,工作室接下的唯一一个设计项目。
业主老鲍是书画收藏家,有着极高的审美。三秋,则是他的祖宅,他希望可以通过这次改造,能够让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位于莫干山筏头镇庙前村的村落之中的三秋,两栋半的建筑被或新或旧的农舍包围着,周边的农舍杂且乱,为设计施工增加了不小的挑战:
房屋外貌该如何处理,才能完成与其他农舍的衔接?
空间该如何规划才能最大程度地去芜存青?
哪些元素可以被利用,那些需要被设计?
如何通过作品去承接乡村的过去、当下和未来?
……
我们观察村中大量的老宅,提取主要的建筑元素,通过设计将他们重新安排。
既考虑到客人居住和使用的舒适度,也考虑到业主商业回报的可能性,我们最终为三秋配备了 11 间风格不同的客房,一间餐厅加带壁炉的大客厅,一间会议室,以及两个视野开阔的户外大露台。
每栋楼另配有小的公共区域,既保证了安静和舒适,又使得客人与客人之间有独立与私密的空间。
破落的墙体已经无法满足改造的需要,但屋内的木结构依旧完整,设计师将其完好保留,变成了现在房间及大厅的横梁立柱。
木头朽了,锯一段,利用榫卯的咬合原理,与另一根扣在一起。尽量保留老房子原有的结构和材料,是我们一贯的设计理念。
为了满足使用功能,我们用玻璃与钢架将主屋东、南、西面的部分院落包围进室内,从房屋原框架向外延伸,顶面采用老木梁支撑、小灰瓦覆盖,使增加的部分与原房屋融于一体。
玻璃带来的柔和的透明性,帮助旧屋完成了从晦暗到明亮,从沉重到轻盈的渐变。
与之带来的,是光影的艺术。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通透的大厅与餐厅之间,桌椅板凳,甚至是人,都形成了完美互动。
三秋的屋顶都加盖了保温隔热材料,所有的房间都做到了双向通风并安装吊扇,暖通系统采用节能的空气源热泵系统,最大程度降低耗电量。
在内装材料的使用上也做到了极简,除了保留下来的原始木头屋架和柱子,房间的地台与家具也全部采用回收旧木,而地面和台盆则是干净的抛光水泥。
向上延伸,顺着三号楼东侧往上走,除了三号楼旁的户外庭院,我们还在竹海中搭建了一个观景露台,视野极佳。
它将房屋与广阔的自然链接在一起,在这里,我们感受着空气的质感,观察光影在竹林间的游走,进行一场内与自然的能量交换。
从里到外,三秋在改造中落实了三个 75% 的生态环保理念:75% 使用当地材料建造,75% 可再生材料建造,75% 雇佣当地人建造。
我们始终认为:设计一定要和乡村发生关系,一是要在地化,建筑要与当地的村落相融合;二是要把就业的机会还给乡村,用本地的材料做装修……
简单的材料要做出精细的美感,考验的是施工者的工艺——梁、柱、地板、家具都需要手工细细打磨之后再封上进口木蜡油,以显露纹理,并保留原始的木头触感。
地面与洗手台间台面的水泥配比也极为讲究,反复调配成型之后,在经过手工抛光三到五遍,最终呈现光滑如大理石的效果。
所有的施工,未曾使用一滴油漆,完工即可入住。
三秋的软装,更多的使用带有手工感的东西,竹条编制的灯罩,朽木制作的花瓶,都更具有家的温馨和亲切。
公区和房间的墙面上挂着字画,有三秋改造前的老照片,还有主人老鲍力邀 101 位书画大家书写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字样。
改造后的三秋尽可能地减少装饰,留出空间让老鲍与他的朋友去填充。
毕竟,只有居住者将其心思与气息注入,房屋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家,这一点是设计无论如何也无法达成的。
改造后的三秋,依旧是石头垒的地基,白墙、灰砖、小黑瓦,虽外观上与其他农舍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但他隐而不彰的美,才是最令人着迷。
在乡村改造和建设中,我们始终认为延续乡村的脉络比改变乡村更有意义。
所以,在三秋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着不切断在地的建筑脉络,不做外表华丽的建筑,不做违背自然的设计。
我们希望通过老房改造的这一行为,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找回对土地的自信。
-END-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