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霍尔:自然光与建筑之间的“切割”游戏
//img4.pchouse.com.cn/pchouse/images/new_designer/20230615/10017316.jpg

Lily

家居杂志撰写精彩的家居改造和装饰方案

2021-4-30 来源于:pchouse PChouse原创

在中国,斯蒂文·霍尔几乎是和扎哈·哈迪德齐名的建筑设计师。

上世纪70年代,他们同在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求学,并成为挚友。

蛰伏

1976年,29岁的霍尔从AA建筑联盟学院硕士毕业,一年后,他在纽约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逐渐迈开了他征服全球建筑界乃至艺术界的步伐。

1977年,霍尔住进了一座名为“冷水公寓”的建筑里,过上了近乎苦行僧的生活。他的床由胶合板搭成,房如其名,连热水澡都洗不了。他在那里住到1988年。而他每天坚持画一幅水彩画的习惯,也是在那段时期养成的。

霍尔的70年代几乎是在欧洲度过的,那些历史悠久的建筑给予了他最初的启蒙。长达数十年的建筑生涯中,他用敏锐的观察在作品当中重塑城市的肌理。

荣誉

从1981年起,他便开始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的终身教授。1989年2月,霍尔在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个人展,该博物馆随后买下了他的25件作品,作为馆内的永久珍藏。伦敦设计博物馆多次为他筹策过个展。

1991年,《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将其称作美国最好的建筑师。

1998年,他获得著名的阿尔瓦阿尔托奖(Alvar Aalto Medal);2012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the AIA Gold Medal), 2014年获得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Praemium Imperiale)建筑奖。

他唯一没得过的奖便是普利兹克奖,这也使得人们戏称他为“建筑界的小李子”。

因地制宜

他和他的事务所在每一次实践中都试图寻求创意与功能的融合,并且讲究因地制宜——这在他看来,应当是每一次创作的起点。

爱荷华大学视觉艺术馆的原始建筑建于1936年,于2008年被洪水冲毁。最初的校园网络布局在爱荷华河上分裂,如同撞击在石灰岩峭壁一样浑然天成,霍尔依循这种特殊的构造,在设计新馆时以简单的平面重新定义校园的网络布局,将新的空间化作一片艺术场遇。

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推崇建筑类型学和现象学,以此作为理论基础。自然、光束与墙壁材料之间既可共生又存在巨大差异,而这正是建筑设计师发挥创造力的充分条件。

2009年9月,丹麦海宁当代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靠近最初的Angli衬衣和衬衣领厂,它们都是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物,这也为霍尔提供了造型灵感。从上空看,博物馆的屋顶图形就像衬衣的袖子。他完美地在建筑与其需要完成的使命之间创建了连接。

自2003 年起,霍尔的事务所在中国落成的项目已超过10个。

2011年,南京四方美术馆建成。放眼望去,棱角分明,又有水雾交织的通透,成为金陵城一枚特殊的坐标。

霍尔引入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技法,让整体建筑“悬”于半空,又在庭院里铺上从别处回收的老胡同砖块,使进入者如同漫步曲径通幽处,似有揽下山河岁月之气。

同样妙趣横生的融合技巧,在天津生态城市规划博物馆也有所体现。

两座建筑体,看似“野蛮生长”,实则严丝合缝,因为它们合起来便是一块完整的几何图形。

霍尔为这座博物馆绘制的草图,也成为“出圈”名作。

这和他多年来的自我训练显然不无关系。

钟情于“光”

霍尔从小在华盛顿西部的布雷默顿长大,小时候家门前有片湖。清晨,阳光笼罩在湖面,粼粼波光使他非常着迷。

因此,后来的霍尔一直认为是光赋予了建筑以灵魂。在意大利求学时,他每天观察罗马万神殿的光影变幻。硕大的穹顶将阳光包裹进来,把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建筑变成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有机体。他引用歌德的诗句,将其形容为“毕达哥拉斯寂静”。

霍尔也把对光线的运用投射到作品中。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是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最大的私人艺术项目,辨识度极高的外表使其成为该校入口处的建筑。

建筑外立面为双重垂直几何体,晚上,光线则随磨砂玻璃产生变化,为室内外空间延展出一套风景不间断的视觉审美系统。

1997年,霍尔在为西雅图大学设计的圣·依纳爵教堂时,把七个“光瓶子”插进了一个朴素的混凝土盒子——它们代表上帝创造世界的七天。

在他看来,光线是空间的塑造材料,同时也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霍尔的建筑作品如同卡尔维诺的小说,虚实之间,暗藏玄机,在漫步城市之际,忽的迈入由想象力筑成的矩阵,在一片高度相似的楼体中,助眼神出逃。

关于人文关怀

霍尔曾说过:“我们的目标是将有力的现象学的属性在空间中实现,同时将建筑提升到思想的高度”——他没有食言。

伦敦玛吉癌症关怀中心不仅为癌症患者提供疗养服务,更承载着给予社会情感支持的使命。深谙此道的霍尔将其设想为一个“容器内的容器内的容器”, 内层为竹子,外层是以中世纪音乐《纽姆记谱法》为灵感而设计的哑光白玻璃和彩色玻璃碎片。

霍尔将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的关怀融入其中,让建筑浸泡在一种以光和温暖调剂而成的溶液里。这也成为“人文设计”当道的今天亟待探讨的课题——而霍尔一直以知行合一的态度践行着。

住宅与工作室

霍尔设计过一件名为“过去的‘内部’住宅“的公寓作品,为当代的住宅设计提供了极有借鉴意义的范本。

这间公寓大胆地创建了一种独立的空间语言,旨在讨论空间和特定地点能量的共鸣,对弥漫于眼前的高度商业化建筑设计提出质疑。

内部既是基础元素,也是核心要素。定义建筑的从不是外部容器,而是内部本身——霍尔尝试着通过该作品表达出这一理念。

今天的霍尔把美国的工作室选在了纽约市中心一座独栋Loft里,团队内有33人。而中国分部则坐落于北京,共有11名成员。他们组成了专为中国项目设计的小组。

这间工作室同样展示了他对住宅、工作空间的独到看法。

工作室内部空间开敞而自由,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安迪·沃霍尔的银色工厂。建筑图纸、工作模型、优秀案例等都被钉到墙上,整体空间布局十分适合团队进行方案讨论。

他的合伙人Chris Mcvoy谈到事务所的工作方式时这样描述:“我们将作品钉到墙上然后一起对其进行‘批斗’,人们被鼓励去进行批判,从而去消除创作中的个人情怀,这样有助于一个方案的理性与成熟。”

74岁的斯蒂文·霍尔依然热衷于游离于自然光与建筑之间的“切割”游戏,他一次又一次地诠释出精彩的创意,成为影响着当代建筑界的风向标。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太平洋家居小程序,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评论

请文明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