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名企工作、建筑设计师、小说作家,外人看来,早就达到了大众标准里的成功巅峰,而有的人他并不愿止步于此,山外山的风景,因为茫知,所以好奇,往前多迈一步,是另一番景色。
施聪
毕业于厦门大学建筑系
曾担任上海日清建筑事务所主创设计师
您是怎样从小说创作走向设计之路?
其实,我本身就是建筑设计师出身,两类事业是兼顾的,严格说来,小说更算是个人兴趣。文学是感性而虚幻的,但设计又比较现实、理性,我就是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建筑设计本身就是艺术与工程的结合,说起工程师常给大家一种坚硬的、冷冰冰的感觉,但建筑不会,除了本身机械功能以及用材以外,建筑更关注的是一种人文情绪,设计是基于人的一种感受设计,往更大方面延伸去看,但凡掺入思考的东西,都可以被看作是设计的一部分,小说刚好也是一种设计的思考,虽然层面不同,但二者本质是相同的、本源共通。设计建筑也是一个引导人们在内部空间思考的过程,与小说、电影一致,引导人们进入这方空间,产生起伏各异的情绪,或悲伤、或遗憾、或圆满……通过节奏的预设,达到想要的目的。
设计里使用的技术是一种媒介,与小说里运用的文字趋同,就像导演进行电影画面的剪辑,本身最重要的不是画面呈现,而是追求因此引起的观众的情感共鸣,好的电影一定是触人心弦的,好的小说也在促成读者的某种想象,设计亦是如此,所有设计都在竭力调动业主的心情和感受,以达到具体的某一目的,享受居住生活、宗教或政治目的等。设计是富有仪式感的,有时候很多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都是为了达到满足情感的目的,引导情绪输出。
您认为室内设计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我有剥离开来思考这个问题,人们接收信息之后,会通过他的大脑来进行判断,所有的信息基本基于五感,即是五官,看、听、闻、触、嗅,在空间设计里,设计师会竭尽全力调动其中的第六感,例如通过光的设计,引导业主的情绪调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人们现实需求外的精神主张。人们可以通过光感判断房屋的物理空间,但稍加设计,眼睛也是会骗人的,很多时候一面镜子的加入,就能使你的潜意识推断远大于实际面积,利用的就是光反射的原理,更宽敞、心情也会更加开阔。现在越来越多产品设计都是基于这种潜意识中的设计做改进。
您觉得好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它是一个集资源、资金、现实、技术条件于一体的,业主资金有限制、空间大小也是有限制的,设计师更像是一个规划师,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去“解题”,得出最优解,因此,设计不是通用的,变量一换,最优解随之也发生改变,当下的最佳解决方案是具体的历史的。好的设计要学会在无法增加资金、无法改变地形基础上,帮助业主实现效益最大化,达到“以少胜多”,满足业主的需求。有的业主喜欢奢华高档的家具,并不只是为了实际使用,更多是精神享受,那设计师要通过设计构思把它置于一个最佳位置,还有的业主是希望自己家成为一种尊贵的象征,那软装、硬装如何匹配结合,也是颇费心思的,这是一种最底层的逻辑思考。有了大方向上的掌舵,还要能驭“术”有道,即是:技术,如何更好植入新技术,比如智能设备的装配,它的功能性、设计理念、使用要点等,要熟记于心,才能更好结合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好的设计是业主需要的、想要的,设计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简要介绍下您的“光之住宅”项目
首先这个项目名字是为了致敬建筑界大师——安藤忠雄,很多人看安藤忠雄老师的项目,表皮就是清水混凝土,而那只不过是他的一个道具,通过道具来展现内在的理念,引导观者的节奏。他将所有外表剥离掉,强调在空间中去感受,通过设计决定所有人的行走路线和视觉感受,人们像被操控一般,不自觉地走入了他的空间深处,这个空间里所有接收的信息都是他传输给你的。就像光之住宅项目中,为何对光进行设计?我采用了一种感官剥离,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光,让自然光令整个房子都亮起来,整个空间内部是无主灯设计,其中的一些造型独特的弧线几何块,是为了满足光反射到弧线上时形成的均匀变化,我希望它是明暗交际的,像艺术石膏像那般有明显的明暗面。
我也想给大家传递一种理念,其实品位无关乎成本,所使用的都是市面常见的普通材料,通过组合设计,达到了另一层次的效果,提升设计的品味。价值的提升,重点在于组合和打造。
您觉得对于一栋建筑一个家来说,空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温度调节是空调的首要功能,尽管空调已经从最初的柜挂机升级为中央空调,外部呈现只剩下出风口、回风口,未来可能连这个也会消失,但无论形式如何,业主真正想要的只是内部适宜的温度。我认为最极端的技术发展,反而是让人感觉于无形中的,就像空气一般,极度重要但平时是难以感知的。简要说来,就是一种“去机械化”,自然而然地存在,进屋后就是最适合的温度,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日常通过大数据积累了解用户需求、习惯,触发物联网设备。现在公认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26度,但未来它可能会根据你的体质、喜好私人订制,可能偏高或偏低。
您理想中未来真正的智能家居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它是一个工具,既然是工具,拟人化来说,就像一个仆人,智能是是用来服务使用者的,而不是我们去妥协它,但凡还需要妥协工具的时候,就说明这类事物仍然具备很大的研发潜力,产品界往往将未达到标准的需求定义为——痛点。未来的智能家居,万物互联,他们就像默默无闻的仆人一般在背后支撑你整个家的运行,它是无形的。“Less is more“,“多”是产品设计者、生产者、提供者需要考虑解决的,呈现给消费者的就是“少”,越少越好,少到接近消失,基于情感、人伦、人性的需求去触发,我需要时候才出现。智能家居,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当技术上升到过程的时候,一定会伴随很多现实,就像汽车刚发明的时候甚至没有马车跑得快,这是一个技术的节点而已,最终仍然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
在象牙塔里我们天马行空地指点江山,追求最高的境界,出了社会难免有很多现实落差,无论是反抗还是妥协,都会心生不满,不如落到实际、空怀若谷回到最初,设计是为人而现的,满足业主需求,把现实与理想更好结合,这并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进步,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获益匪浅,给业主想要的,而不是你想施加于他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