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X 社会住宅
中国的公租房制度2010年成立,距今尚不过十年时间,而在欧洲,最古老的社会住宅可以追溯到500年前,此后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和突破不断演变。
社会住宅是观察城市的一面很好的镜子。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在1959年完全自治后提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如今,新加坡成为全球唯一近乎达到百分之百拥屋率的国家。
城市以人为中心,有尊严有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必要载体。从全世界范围内汲取经验,重视城市本身的文化和生命,为自由生长留下空间,是中国城市当下需要思考的。
新加坡第一栋最高的公共住宅“天空之城”
Photo Albert Lim KS and Patrick BIngham-Hall
今年6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荣登全球最宜居城市榜首,这也是该城市5年内第四次获选。经济学人智库EIU称赞维也纳“无与伦比的稳定性、良好的基础设施、强大的教育和医疗保健服务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娱乐生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大型体育赛事。
维也纳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负担得起的住房,让公共和私人利益可以共同合作从而创造宜居的城市。
建筑师兼作家迈克·诺沃特尼说:“在避免贫民区和建设混合社区方面,维也纳市议会付出了很多努力……在维也纳,社会住房没有被污名化。人们以此为荣。”
维也纳Volksgarten大众公园 WienTourismus/Christian Stemper
我们从一处两年前建成的社会住宅来观察,当地的城市规划、建筑、景观、交通、能源等十几个部门是如何共同参与到社会服务中的。
SELMA AM PARK集合住宅属于维也纳北部面积达8公顷的住宅社区SIEMENS?CKER规划设计中的一部分。在2016年12月总体规划获得批准后,土地所有者委托Arenas Basabe Palacios Arquitectos设计了由大到小的三个街区中的65套住宅。
在建筑项目进展的同时,设计团队参与到一个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小组中,针对自由空间质量、景观美化、集体停车场规划以及社区非住宅空间管理进行了研究,让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紧密结合,从而作为指导方针协同进行。
SELMA AM PARK社会住宅 Kurt Hoerbst
项目从居住者的实际生活出发,从公共性、社交型、与自然的融合、可持续等维度展开:自行车路网是本项目中突出之处,通过将大型集体车库集中并相互连接起来,使得住宅区内部几乎没有机动车辆通行,公共自行车停车处利用了场地的显著地形,串联了三个住宅街区之间的关系,同时向绿地开放;公共空间体现了协同规划的设计,如:大型自行车停车场、面向整个社区开放的大型集体厨房、日光露台,以及相关游乐区等。
65套住宅每套都设有相应的户外空间,这些空间以10平方米的阳台、露台或花园的形式呈现,将室内空间向外部环境开放,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当地木材和建造系统来设计,外部落叶松木百叶窗以及室内的木制镶板是建筑本身的亮点,景观设计中还采用了大量本地植被与树木,体现了SIEMENS?CKER社区建设过程中秉承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建筑间的花园维系了社区之间的关系 Kurt Hoerbst
在城市的另一处,Arenas Basabe Palacios受托设计并监督11 个不同规模的住宅区,82个住宅单元,建筑面积总计9500平方米,包括社区空间、自行车共享停车设施和底层商业空间。这一系列建筑结合了不同的城市元素:一座经过修复的历史建筑改造成文化中心、一组合作住房单元、一个拥有当地社群服务的城市广场等。
Wildgarten社会性住宅项目 Kurt Hoerbst
数据显示,维也纳有约60%的人生活在高质量的补贴住房中,包括中产阶级家庭和年轻的专业人士,如今市政府每年都要新建近9000套公租房,同时通过补贴调节市场价格,确保每位居民都租得起房子。民主协作和多元化是社会住宅持续呈现活力的重要因素。
Wientalterrassen 住宅区,该住宅综合体凭借节能理念,绿色屋顶的大量使用,太阳能电池与能源技术创新获得了 klimaaktiv 金奖,可谓在施工与运营中实践可持续性的典范。
建筑:Berger+Parkkinen Architekten, Christoph Lechner & Partner
摄影:Wolfgang Thaler, Daniel Hawelka, Alfred Berger
大约在五百多年前,位于德国的奥格斯堡的富格社区诞生,被认为是最早的社会住宅,它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福利住房。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工人住房条件恶劣,两次世界大战后住房供应缺口越来越大。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设想过花园式的工人城市和住宅,傅里叶提出一个由1500人组成的,称作“法郎吉”的住宅单位,期望以社会大生产替代家庭小生产,人们住在公共大厦里,中心是食堂商场等,一侧是工厂,另一侧是旅馆。欧文设计了一个500-1500人的“合作新村”——一个方形的“互助居住单元”,采用圈层式布局,中央是食堂兼礼堂,两侧是教堂、图书馆、学校、育婴所等。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思想,都渗透着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痕迹。
位于苏格兰的新拉纳克。200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19世纪早期,慈善家、乌托邦理想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在此创建了现代工业化社区的模型。令人难忘的棉磨坊、宽敞且装备齐全的工人社区、严谨的教育机构和良好的学校教育,时至今日仍是欧文人文主义的明证。”
“一个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始。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住宅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1923年的柯布西耶知道建筑的革命到来了,住宅就是起点。
马赛公寓是柯布西耶的第一个大型项目,于1952年完工,拥有庞大的规模,可容纳约1600名居民。整个公寓共18层,底层架空用于停车和通风,并设入口、电梯厅和管理员房间,架空层上一层为设备层,布置空调机组、柴油发电机、电梯机房和各类管线。7-8层是通高的购物街,是内部商业中心。其他15层为跃层式居住单元,顶层修建幼儿园和托儿所,通过坡道可到达屋顶花园。
马赛公寓,柯布西耶的“垂直花园城市”灵感来源于扩大别墅体量,从而给居民除了私人空间之外,购物、餐饮、健身、及聚集的场所。Gili Merin
马赛公寓实质上是一个“城市中的城市”,城市功能在这个居住体里应有尽有。柯布西耶对于通高的起居室以及与Charlotte Perriand合作完成的厨房家具都报以极高的自豪感。
与柯布西耶通常采用的鲜明白色外立面不同,马赛公寓由钢筋粗制混凝土(素浇筑混凝土)制造,是战后欧洲成本最低的建造方式。
完工后马赛公寓内居民的生活情况
柯布西耶希望建设一种与传统城市截然不同的现代城市——光辉城市,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外围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代化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
1986年,马赛公寓被法国文化部指定为建筑遗产。2016年,马赛公寓同柯布其他16栋建筑一起入选世界遗产。马赛公寓成为柯布最有创意和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不过,柯布西耶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却并不一定给出了最好的解答。他的光辉城市思想和马赛公寓为代表的实践,将迎来时间和后来者的挑战。
许多人在马赛公寓内进行翻新重装,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空间。
战后瑞典的“新经验主义”社会住宅,作为更为温和折中的现代建筑也开启修正的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典中立的姿态让它的现代建筑实践探索没有被中断。瑞典建筑师们意识到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功能主义面对战争造成的心理损伤束手无策,先锋之下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显露出重要性,主流现代主义之外的变体首次出现了。
瑞典建筑师斯文·巴克斯特罗姆和搭档里夫·莱尼乌斯,在1947—1952年的罗斯塔住宅区中,对战前的功能主义住宅区有了多层次的突破,他们建造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瑞典乡村图卷,有着在大地上舒展的悠闲、乡土情结和对自然形式的偏爱。
英国与意大利主动接受了瑞典的新动向,奠定了英国社会住宅建设的瑞典基调:与场地的呼应、缓坡屋顶、砖墙、垂直木板组成的窗间墙以及其他地方性色彩。
1930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的现代住宅,结合了传统坡屋顶和地方材料的现代建筑。
没过多久,新经验主义就遭到了反对——这种社会住宅乡村化的模式只是一种浪漫主义幻想,并不符合现代人的真实需求。
从1953年,建筑师史密森夫妇抛出了一份针对集群住宅的批判清单,针对建筑的适应性和可变性、从住宅的私密到纯公共领域的连续性、对居住者身份的确立、居住区范围内社交空间的真实品质都提出了新的思考。
大约在1950年前后,丹麦的小住宅建设开始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以独户单元住宅组合成住宅区的实践在社会住宅中较为罕见,激起了对于家庭住宅单元的再思考。
1957年在柏林的“国际建筑展”上,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展出了他的8层板楼,起居室作为核心,厨卫、卧室等均围绕其组织,形成家庭生活中心,同时将这一空间正对内凹的阳台,使得室内外打通,提升居住品质。在阿尔托平面中除了起居,其他房间并没有明确定性,这种有可变性的空间设置也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阿尔瓦·阿尔托自宅 页景
从柯布西耶的马赛社区之后,大规模国际式功能主义社会住宅建设遭到持续的反思和批判:
出版于1961年的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针对柯布西耶写道:“让步行者离开街道,留在公园里。他的城市就像一个奇妙的机械玩具。此外,作为一个建筑作品,他的构想具有一种令人目眩的清晰、简洁以及和谐的风格。它是如此的有序、明确、容易理解。它在一瞬间将所有东西和盘托出,就像绝妙的广告一样。”
雅各布斯非常重视居民日常生活的布局,城市的多样性是其最可贵的一面,在她看来并不一定要建造优美的环境才适合于居住,毕竟在一些老城区已经没有开辟绿化地和公园的空间,但是那些安静的小街,方便的小商店、小餐馆咖啡店、酒吧、书店,街上玩耍的小孩等等,都可以使街区充满生机。
曼哈顿城市景观 Arutyunova,Sasha
库哈斯1978年在《癫狂的纽约》中写道:“他先是剥光了摩天楼,然后将它们孤立起来,最终,他将它们用一个高架快速路的网络连在一起,如此,在生产叶绿素机制的地毡上的塔楼间,汽车而不是行人,可以自由穿梭,这样,勒·柯布西耶便解决了拥挤的问题,但是,他也消灭了拥挤的文化。”在库哈斯看来,柯布西耶构建的“城市肌理是捏造出来的”。
亿万富翁街与纽约中央公园 David Sundberg
而在中国,近年来庞大的住宅体量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现象,形式枯燥、千城一面,如何实现多样化、如何丰富城市的肌理,实现更人性化的居住是摆在中国建筑师面前的课题。
随着“十二五”规划出台,中国保障房体系拟重构为一个“以租为主”的保障房体系,包含公租房和廉租房在内的租赁性保障房将成为中国保障房的主导形式。
建筑师马岩松设计的北京百湾燕保家园、高目建筑、临港双限房等,都开始了中国社会住宅设计的新尝试。
图1:燕保·百湾家园,设计:MAD建筑事务所,摄影:存在建筑
图2:龙南佳苑,设计:GOM高目建筑,摄影:陈颢
图3:临港双限房,设计:GOM高目建筑,摄影:清筑影像
纵观其他国家在社会住宅上的实践,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是:即便是保障性住房,依然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元性、公共性的样貌,充分考虑居民生活其中的便利性、舒适性和社交需求等。将住宅片区置于街区之中,围绕一个绿色的、公共的和共享的核心理念来发展街区的社会生活,在大规模的区域整体规划下,结合城市宏观尺度与家庭尺度,创造宜居的社会性住宅,营造良好社区环境。
贝尔维尔社会保障住宅,巴黎 / Atelier du Pont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