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
设计之旅
有人说:“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就去这个城市的博物馆,那里有一座城的历史和底蕴,那里能让人抽离现实但又所见皆是现实。”在博物馆中,世界是切片,也是引线,串联起过去与现在,让我们知道,人类从未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
国家文物局发布博物馆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6565家,全年共举办线下展览34000多个,接待观众5.78亿人次,中国博物馆的庞大数量令世界惊叹。与日俱增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博物馆已变成当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人,人们对于历史与人文的渴求,正是从物质到精神的逐渐回归,生活与城市中,我们内心的支点正在发生变化。
本期「回响·设计之旅」,我们走进近几年国内最新建成的博物馆,它们的亮相代表着城市的当下的样态与未来的期待。我们更希望看到,在数量之上,更多有理想有质量的博物馆及展览呈现在公共生活中,与日常相融,并持续滋养。
陕西考古博物馆
2023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亮相,作为三星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址传承的重要载体,新馆以“新规划、新智慧、新文物、新体验”为落脚点,全面揭秘古蜀文明密码。
新馆的建设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着眼于整个园区功能的重新梳理。园区现存两条不同年代形成的轴线,已有建筑布局较为零散,设计重新规划了整个园区的参观动线,形成从新入口广场开始,串联新馆、2号老馆、祭坛,文保中心、1号馆的逆时针参观环线,让园区重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堆列三星建筑,新馆于2023年7月27日正式亮相 存在建筑
堆体建筑的几何曲面源自于2号老馆,作为中轴线尽端的园区制高点,这里是三星堆著名的历史地标。三星堆新馆的设计将老馆经典的螺旋外墙向外延伸,屋顶采用斜坡覆土,朝着北侧河岸方向缓缓下降,融入河堤,也与1号馆的斜坡形体左右呼应。三个堆体单元由大到小、由高到低依次排列,同时朝向西南方向旋转26度,面朝三星堆遗址区的方向,形成博物馆与“遗址”之间的时空对话。
新馆的“建筑之眼” 存在建筑
青铜面具上极富表现力的眼睛,是三星堆最著名的文物IP。“眼睛”也作为新馆建筑的重要概念,打开历史与未来链接的窗口。堆体的封闭外墙塑造了洞穴般的内部空间,仅在离地面3米高的范围内打开一道300米长的窄缝,观众从缝里进入接待区,开启探索秘境的旅程,人在悠长狭窄的通道中行走,逐渐从当下向曾经的来处走去,这种时空穿梭般的梦幻体验,更能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在展厅内部叙事上,三星堆博物馆的展陈流线不同于综合类博物馆,是一个按照考古叙事逻辑编排的连续序列。这要求大空间展厅首尾相连,形成电影一般的叙事。新馆的展厅设计采用折线式串联设计,也兼顾了并联开门的可能,为展陈提供最大的灵活性。
狭长的走道与更多开放空间 存在建筑
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落成,现已正式开幕。作为香港全新的中国艺术文物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900多件珍贵文物,当中近160件属一级国宝级文物。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既是香港的新地标,亦为市民提供好去处,定期举办互动体验展览,以崭新视角探索中国文物,致力推动新一代认识中国文化与历史。
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落成 Edmon Leong / Aocco Design
设计以博物馆积极向现代观众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出发,以当代建筑语言重新演绎中国传统空间概念,参照了北京故宫沿中轴水平递进的空间布局,利用三个中庭空间层层叠加塑造出连贯的楼体,引导访客穿梭各个楼层。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30,000平方米,坐落西九文化区的西端海旁,毗连艺术公园,维多利亚港海景一览无遗。垂直递进的中庭空间设计呼应香港高度密集的城市肌理,巧妙地令地面层得以最大程度保留开放空间和绿化园境,是城市中一片难得的自然桃源。
中庭与阶梯区 Edmon Leong
博物馆内部以波浪形的黄铜天花连贯整个空间,设计让人联想到北京故宫的金黄屋顶。特色天花沿动线中轴一直延伸,由下以上包裹整个楼体,除了加强了垂直连贯的空间感,亦让自然光从顶层充分照进室内空间。
博物馆入口前方设有开阔的平台广场,可供展出大型装置或进行传统节目及舞蹈表演。广场呼应故宫的城牆设计,外侧由回廊包围,一直延伸至博物馆入口。经过广场进入博物馆,访客便置身偌大的大堂空间中,可以稍作停顿,闲聊片刻,并了解展出中的展览。
博物馆内部展区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祖山木佛博物馆位于秦皇岛祖山风景区济心寺,济心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它屹立于半山之上远眺着城市与渤海。现状寺院于2002年原址重建,寺院整体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形成三进院布局,2022年修建的博物馆就坐落在寺庙建筑群的最后一进。
为了加强进入博物馆的仪式感,前区景观被设定为“云台”,设计同时扩大了观音立像所在的休息平台,并将台阶的坡度适当放缓,以便于人的行走与停留。当游客穿过不断变幻的水雾之云拾级而上,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三座大殿才慢慢显露其真身。
从殿外之台到殿中之塔,项目于2022年落成 金伟琦
用于集中展陈木佛像的主殿是一座框架结构的仿宋式建筑,大殿面宽30米,进深16.8米,殿内设有两层环廊及楼梯,围合出中部挑空高度近20米的高大空间。如何结合不同尺度的木佛造像营造多层次的展陈体验,并能够适配旧有佛殿的空间,创造可观、可游的当代精神性场所,是设计考虑的首要问题。
最终呈现借鉴“塔”这一建筑原型,在大殿中创造了一座空心佛塔,作为立体展陈木佛造像的主要载体。佛塔共七层,逐层向上收束,汇聚于矩形的佛殿空间顶端。佛塔内部以曼陀罗作为意向,代表了佛教文化的宇宙模型。
塔内主佛像不同视角 金伟琦/王宁
博物馆两侧的耳殿被定义为讲经堂,是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耳殿建筑近 11 米,设计团队在靠近天花的位置悬置四面发光经文金属板,并利用镜面反射材料进一步拔高了空间,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精神场域。
改造之后的博物馆将成为传统寺庙功能的补充,在这里,人们可以祈福静心,可以观赏雕刻艺术,也可以冥想禅修,感知中华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新的空间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多层次的寺庙游览体验。
讲经堂 金伟琦 /王宁
曲江艺术博物馆位于西安大唐不夜城,大雁塔的南侧。此次博物馆分扩建以“城市纪念建筑物”为设计概念的起始,不仅实现了博物馆扩建所需的文化与商业功能,也成为了城市肌理和社会历史的具象缩影。扩建的建筑体量由四部分组成:下沉基座(Base)、雕塑步道(Sculptural Walk)、观景平台(Platform)和纪念建筑(Monument)。整个基座为现浇混凝土,从原广场的水平面下沉而来,延伸了公共空间。
曲江艺术博物馆扩建 朱润资
本项目由如恩设计研究院操刀,一楼入口处保留了部分原有的宽阔台阶,连接下沉基座。建筑内增加了新的功能空间,如零售空间和公共卫生间,旨在为相邻步行街的活动属性进行功能补充。
从地面层通往博物馆B2层的扶梯,仿佛是隐藏在物理空间中的雕塑式隧道,在压缩与扩展的剖面视角中游走。而三层楼高的采光井,为下沉广场增添了一抹戏剧性。为了增加建筑的透光性,立面采用了菱形的红洞石间隔排列组成,自然光从孔洞中投射,自然与艺术在此刻融合。
剧场入口 朱润资
观景平台悬浮于下沉基座之上,由柱子与门楣的组合。悬浮平台将零售空间囊括其内,分隔了下沉基座的雕刻语言及圆形体量的绘制,让建筑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平衡。
原建筑西北角的通道可直接到达的二层露台,映入眼帘的是碗状的镂空圆形剧场,这里既拓展了博物馆的休憩、餐饮和休闲属性,又可用于演出、放映、讲座等公共项目,为公众提供了开放式的活动场地。
菱形红洞石间隔排列组成的结构 朱润资
“层叠”是中国历史城市的突出现象之一。徐州古称彭城,于198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徐州城址基本未迁,呈现原址叠压状态。近代,徐州“城下城”的奇观因城市开发建设的展开而被重新发现,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仍依稀可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段城市历史被湮没于脚下,仅剩抽象的书面文字。
近年来,以地下商业和地铁2号线的开发建设为契机,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落成,以原址展现层叠的城市历史,同时也展示周边出土的重要文物。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 秦伟
博物馆的展品是城市本身,层叠的城市文脉由古今徐州共同组成。因而,博物馆并未采用常规的线性路径来回应“城叠城”的历史过程,而是通过时空交错,为参观者营造出在古与今之间穿梭的空间错觉。
遗址大厅主要展示挖掘出的明代文化层遗址,是古代徐州最繁荣的历史片段,北门大街、铁匠铺、古井等将明代徐州城的生活状态铺展于游人眼前。与之相对,在博物馆东端、平行于遗址大厅处插入了落瀑庭院。
遗址大厅 秦伟
借助庭院的空间渗透作用,博物馆建立了地下城市遗址与周边都市环境的联系。通过控制路径中的光线,以明暗对比加强博物馆的空间组织中古代城市遗址与现代都市环境的时空转换,从而调动参观者的身体知觉,沉浸感知“城叠城”奇观。瀑布的水声隐喻与河流紧密相关的城市历史,随自然光线一起引入博物馆,与展厅中的明代城市遗址空间并置,链接徐州的过去与现在。
落瀑庭院 秦伟
科学博物馆,往往承担着串联起大众与科学,传播追求发展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责任。西藏代表着美丽却神秘的自然神话,地理限制了西藏本土科学知识的传播,而西藏自然博物馆的则补缺了这一空白,建立起到纪念本地智慧和知识的作用。
在设计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中,设计改造、工程实施与本土适应,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挑战,也是自然与科学的关键词。
建筑外观 存在建筑
至今,西藏纯粹的区域文化不曾受外部社会影响。设计团队从曼荼罗和吉祥结中提取几何纹案,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覆盖于建筑表面。当阳光射进博物馆大厅,观者还能观察到此图案投影在建筑的内部结构。曼荼罗代表着宇宙中心,吉祥结则代表了民间和平。
与此同时,设计的整体表达还借助了建筑形体的象征意义。鸟瞰图上看,博物馆的洁白形体像一条哈达一样几次翻折。哈达所代表的西藏人民的热情和礼节被运用到山鼎设计理念中,邀请人们去了解藏域文化。
室内构造 存在建筑 / 舒赫摄影
考虑到西藏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始终是实施与运用中的重点。建筑的能源使用上,利用了西藏高原的地热和太阳能资源,通过计算建筑内的阳光照射量,控制理想的室内温度,减少能源使用。在结构方面,项目进行了超高难度的弹塑性研究,实现了钢结构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
室内外不同时段的景象 存在建筑 / 舒赫摄影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千百年来,乡愁不变。顺昌博物馆所处的城市位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研究项目与城市的内在联系,以在地性思考与隐喻性创造为平衡点,以融入市民日常与承载游子记忆为切入点。在地,为人,博物馆不单是一个用来收藏与陈列展品的空间,更是一处平台、一个符号,寄托着百姓游子的乡愁情感,阐释着一方文化过去未来。
建筑承载乡愁记忆 赵强
以城市客厅为空间序列的起点,组织博物馆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的主入口,并考虑临时展厅及报告厅独立使用的可能性。博物馆及城市规划展示馆的参观流线都是以各自的综合大厅为核心,推陈出新,串联起完整的参观流线。
结合滨江步道设置拾级而上的大台阶延伸至建筑屋顶,打造出一处可观山城美景的阳台。内与外的互动,真正实现人与建筑、城市的和谐关系。
室内到阳台 赵强
顺昌博物馆的基地位置是整个城市沿江慢行系统的重要节点,将建筑底层抬起,形成具有相当尺度的城市灰空间,可供大量人流停留,并延伸至富屯溪边。作为一座城市客厅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城市环境,设计将场地内原有的树木保留并移植至城市客厅的中央,沐浴阳光的同时,成为城市客厅丰富空间关系的视觉焦点,让公众感受建筑界面的亲和宜人。
这里有滑板少年的身影,街头艺人的歌声,歌舞剧团的舞姿,它为市民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提供了空间,也被市民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场所意义。
拥有大树的城市会客厅 赵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