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如火如荼地开始了,尽管3月26日当天只是预览,你还是能在场馆中看到如潮人群,架上艺术依然是主流,各大蓝筹画廊拿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这也被看作是如今经济下行环境下的“大师经典回归”,一种较为稳妥的策略。
新晋画廊则为展览创造了更丰富的艺术形式,以及与公众的互动。大家似乎都充满着活力,规模相比往年更加盛大,参展数量相比起近五年也是最多。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只持续到3月30日,但城中大小的平行艺术项目仍在发生。从诸多平行展览、同期大展,我们能感受到这样的一个趋势:艺术空间和展览正在慢慢和城市产生关联,而空间艺术与影像则成为与人们精神的重要链接。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展览现场。
01
艺术巴塞尔的多重感官
本次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一层和三层的“艺廊荟萃”共呈现出242家国际画廊,穿插于其间的“策展角落”和“艺聚空间”则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艺术品的新奇模式。在展区中,“空间”概念被反复提及,互动性与参与感为本次香港巴塞尔提供了一层重要的体验。
异化寻常与场地为本
或许以佩斯画廊和其于去年才代理的艺术家Alicja Kwade作为开场最合适不过。
佩斯画廊(Pace Gallery)在2024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首日呈现阿丽佳·柯维德 Alicja Kwade 个展,并聚焦在她的“单一世界”(Mono Monde)系列作品,图片来源自佩斯画廊。
和其它多数画廊以高知名度和经典大师作品开局不同,佩斯画廊(Pace Gallery,展位1D24)在展览首日呈现艺术家Alicja Kwade个展。场地中央摆放数把白色“塑胶椅”,将蓝色石英石球体嵌入。原本再普通不过的白色座椅因为加入其他材质而和其原本的功能相分离,椅子回归“物”的属性,挑战这人类赋予这些材料的传统使用方式,这同时也是对人类自认为在这颗星球上的地位的反思。
“单一世界”(Mono Monde)系列作品局部特写,图片来源自佩斯画廊。
这组作品可以看作一个系列,从在椅子上,到坠入椅子下,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艺术家将这一过程拆解为不同的行为瞬间。当观者看到这些寻常物品以非“常态”出现的时候,对于自然的冥想和哲思便由此发生了。在本次新展中,Alicja Kwade进一步探索了丢球上空间和时间的表现形式,并用雕塑、装置和绘画来探究时空的纠缠。展览中地另一组作品则是将表针陈列在画布上,时间这一主题贯穿着这个展览,也同样蔓延在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中。
如今,她的作品正在更多地去和公共空间产生联系。
Paris+ par Art Basel艺术项目,Alicja Kwade的作品呈现在巴黎的公共空间中。
确切瞬间
卡洛斯·石川画廊(Carlos Ishikawa)本次展览中的重点,即是美国艺术家Rose Salane的影像作品。尽管影像是她的呈现方式,她却只是用这样的方式去表达观念。
Rose Salane“八个誓言”系列作品。
此次画廊呈现的是她“八个誓言”系列作品中的六幅,这是她在路过纽约市政厅婚姻登记处时激发出的灵感,记录的是在登记现场使用的五彩纸屑。在这个在日常不过的场景中,不同背景宗教和地域的人会使用不同的纸屑,尽管对于他们来说这稀松平常,但这些寻常之物却以其背后的文化与纽约这个城市相连。Salane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对她而言,彩屑堆是一组动态的物件堆积,通过仪式反映了承诺、希望和未来的影响。她路过并收集这些纸屑,为它们拍照,以收集日期为这些照片命名。
64,000 Attempts at Circulation, 2022. Courtesy: the artist; photograph: Daniel Terna
这位艺术家的个展也于近期在油罐艺术中心开幕,观看者能从彩屑的照片中感受到某种能量,艺术家也以影像记录着这些生活碎片与城市的关联,记录一个繁忙城市中一对新人开启他们新时代的确切瞬间。
在该组硬币作品中,硬币为艺术家Rose Salane特意回收的废弃硬币,这代表着它们与城市曾经有过的链接。从彩屑到硬币,Salane很喜欢回收身边的物品,并以摄影等媒介为他们赋予更多意义。
重构物性
伊日艺术(YIRI ARTS)本次在巴塞尔艺术展三层展出的台湾艺术家陈松志的三组作品《倒装的语句》、《微弱的美感》与《别镜》,将针对人们与时空之间联系的思索推向了新的维度。在《倒装的语句》中,陈松志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件如灯泡、木板、镜子、窗帘布等进行重构,通过前后、上下的翻转、逆向的摆设等方式,重新诠释了另一种观察平常生活空间的角度。
伊日艺术(YIRI ARTS)本次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三层展出的台湾艺术家陈松志的作品《倒装的语句》。
艺术家的作品常与空间产生联系,通过破坏、掀开、翻转等手法剥离物件的原有面貌,而留下单纯的物性。U型挂钩统一朝上摆放,并被铁丝缠绕;挂在墙上的壁灯却像落地灯一样光源向下……时间和空间、二维与三维的交织被他创新演绎,引发观众对真实世界的思考与抽象联想。
伊日艺术(YIRI ARTS)本次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三层展出的台湾艺术家陈松志的作品《倒装的语句》。
陈松志在每次展览过后,都会将自己的一些无法带走的作品留下一个切片,并用玻璃外壳罩起留念。他是台湾空间与观念的代表性艺术家,通过刻意的组合,观众面对的造型装置转化为与众不同的、非寻常且难以琢磨的实体,映射出空间与人类间的微妙联系。
陈松志作品“別境系列-穿越” Another Place Series - Gate 02, 2014。
身体之外
在德国视觉艺术家Rebecca Horn的早期职业生涯中,探索身体与空间关系的表演形式是她主要的艺术手段,后来,她选择用机器代替人体去进行重复而规律的动作,这一改变也让她的创作进入了新的维度。这当然不是她唯一的创作途径,身体表演、电影导演、人体改造艺术......她试图从人这一本体出发,以置换、扩展和虚拟的叠加,来探讨人与周围环境间的“空间”存在多少可能。
White Body Fan 的呈现方式
The Feathered Prison Fan, 1978
户尔空间(Hua International)此次与托马斯·舒尔特画廊(Galerie Thomas Schulte)共同呈现联合主题展位“新刊 The New Publication”,将Rebecca Horn的装置艺术作品放置展览空间的中央。当人们为让着它进行观看的时候,发问也就产生了。机器可以代替人类么?当机器去进行大量重复的运动,它会是完美的么?它如何与空间产生联系,又如何与观看者产生联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Horn的作品更加迷人。它是有电线组成的机械生物,相比起Horn其他的艺术作品,它显得如此独特而温柔。
Rebecca Horn力作《燃烧的灌木丛》,由户尔空间与托马斯·舒尔特画廊共同呈现,作为两家画廊展位的交织之重。
除了最受关注的“艺廊荟萃”(Galleries)主题单元外,主展厅中,“艺聚空间”(Encounters)与“策展角落”(Kabinett)则为观者提供了不同以往的体验。巨型的织物作品、涵盖艺术家思想体系的空间场景塑造、引人深思的互动装置......这两个特别策展单元也让更多元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在这个展览空间中。
并非儿戏
由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呈现,中国艺术家黎薇以政客们虚拟为七岁孩童为灵感的大型装置《很久很久以前》一定是此次“艺聚空间”最受热议的一件作品,甚至成为整个巴塞尔艺术展展区的“地标”。透过天真的乐园,对现实世界的隐喻更加辛辣。
黎薇以政客们虚拟为七岁孩童为灵感的大型装置《很久很久以前》,图片来源自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她用硅胶塑造了六位儿童模型,让他们在特意布置成的儿童游乐场中“滑滑梯”或“玩旋转椅”……他们虽然在玩耍,气氛却如此寂寥。然而,再仔细看他们的面容,会发现他们看着非常眼熟——他们都是举世闻名的政界人物:奥巴马、普京、默克尔……
他们曾经的一举一动,每一次决定,都左右了我们当今所处世界的局势。而倘若我们将时间拨动回他们曾经所处的童年时期呢?据说七岁是人格完全成形的年龄,而长大成人则被认为是退化的开端。当成年的我们遇见童年的他们,这一戏剧张力将被无限放大。他们是否会意识到未来的自己做出的决定会影响着“大人”一般的我们?在这个空间中,未来与过去交织,而我们所凝视的客体究竟代表着过去还是未来?在这些人物还尚处于什么都不是,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们的未来又是否会按照既定的轨道书写?艺术家也以感应式的野鸟的鸣叫警告我们全球政治并非儿戏。
黎薇装置《很久很久以前》。
仿制游戏
香港艺术家麦影彤二(Mak2)的《Copy of Copy of Copy of Copy》(2024年)专门为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而创作,破天荒的将整个展位做成一整个作品,里面的放置的挂画也复制于她自己在隔壁展区(由德萨画廊(香港)呈现)的真实作品,令人瞠目结舌。两个近似镜面的作品一上一下顶端相连,尤其是中间的镜子,将两个作品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需要总是墨守陈规吗?麦影彤二以此来给出自己的解答。戏谑感在这个作品中如此明显,探索复制、演化与模拟的概念,这也体现了麦影彤二对抄袭文化和自身作品的三重嘲讽。
麦影彤二装置作品《Copy of Copy of Copy of Copy》,图片来源自网络。
通过对比上下作品的对立,探索它们之间的差异,人们可以更深一级去思考何为真实、何为虚假、何为对立统一的系列问题。她所创造的美感体验,以幽默与好奇来连接。她的创作包括装置、绘画、素描、视频作品、Youtube 视频、脱秀和滤镜等。
麦影彤二标志性作品《美好家园》(Home Sweet Home)系列的新作《美好家园:时间与空间2》,2023。
致命诱惑
由布朗画廊(Ben Brown Fine Arts)带来的古巴艺术家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装置作品在一层的“艺聚空间”展出,由尺幅巨大的四联画作《岛屿(漩涡)》(2024)与地面装置《安魂曲(大海无际)》(2021)共同组成。作品所勾勒的海洋景观壮阔宏伟,使人身临其境,卡波特以此表达对于移民及其致命诱惑的深刻关怀。人们走在作品前仿佛会被吸纳进去。
尤安·卡波特(Yoan Capote)的装置作品,图片来源自布朗画廊。
同样式“艺聚空间”,在三层,该画廊带来另一位影像艺术家康迪达·赫弗(Candida H?fer )的精选影像展览“缺席的在场”。艺术家倾其一生拍摄记录世界各地最为壮观的文化中心。在赫弗的影像里,这些场所褪去往日的喧闹,更突显其体量之宏伟,建筑之繁复。你能从中感受到对空间最原始的热爱。
影像艺术家康迪达·赫弗(Candida H?fer )的精选影像展览“缺席的在场”,图片来源自布朗画廊。
02
香港穿梭
画廊也将属于午夜
如果说香港巴塞尔是一年一度的艺术盛典,那么这个盛典则开启了整个香港艺术展览的全面狂欢,城中新锐艺术展层出不穷。艺汇(Supper Club)在香港历史建筑艺穗会(Fringe Club)首度推出其艺术项目,和以往的艺术展有所不同,这里更像是艺术家与爱好者们的clubbing house,从温度有点高的香港午后开始,每天展览都将持续到午夜。在这里能够感受到一种热情和躁动,这是独属于年轻画廊的特质。Fringe Club空间的特有属性让这种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形式成为可能。
Supper Club是一个集艺术博览会、聚会空间及当代艺术交流中心为一体的混合体,本次展览呈献超过20所国际及地域性画廊的艺术作品,涵盖新兴与实验性艺术群展项目,亦包括现场表演和嘉宾对谈。
香港历史建筑艺穗会(Fringe Club),图片来源自网络。
何为本质
时隔多年,卓纳香港再次为Wolfgang举办个展“本质为重”(The Point is Matter),标题源自Wolfgang长期以来对作品的理解,以摄影唤起对广阔世界的共鸣,这一观看过程也同样被精心布置。
香港历史建筑艺穗会(Fringe Club),图片来源自卓纳画廊。
正如Tillmans和我们描述的,当你走过没有音乐的前两个展览空间,进入一个有环境声音的影像播放空间,在进入最后一个空间时,这些声音就伴随着你了。展览由主题各异的作品和空间串联,呈现了提尔曼斯对所身处的世界之物质现实和存在的兴趣。从水的形态变化、时间线索、静物、肖像,及拍摄于于非洲、中亚——和香港和深圳等地的作品,提尔曼斯通过图像反映和发掘了世界的本真之处。
《乌兰巴托静物》(Ulaanbaatar Still Life),2023,图片来源自卓纳画廊。
悠然长影
说起波普艺术,没人会不提到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3月25日,高古轩香港新展“安迪?沃霍尔的悠悠长影”开幕。此次展览由曾任职于匹兹堡安迪?沃霍尔博物馆的洁西卡?贝克(Jessica Beck)为画廊筹划,展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重要画作、摄影作品及影片,亦会同场展出与他同代和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探究沃霍尔对文化的深远影响。
Andy Warhol,Self Portrait in Fright Wig, 1986, Polaroid, 3 3/8 x 4 1/4 inches (8.4 x 10.8 cm) 2024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Ed Mumford
这位20世纪的艺术家十分多产,他的作品至今都具有着深远影响。从上世纪50年代那些充满个人情感的素描作品,到后来以名人、消费品和灾难为主题的经典波普艺术丝网印刷画作,再到70年代的社会精英肖像作品和80年代的电视剧集、合作项目和摄影作品,他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沃霍尔的创作方式与形式多种多样,至今仍然为其他艺术家带来了无限的灵感。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经久不衰,持续地激励着当代艺术创作者。
Andy Warhol,Dollar Sign, 1981, Acrylic and silkscreen ink on canvas, 90 x 70 inches (228.6 x 177.8 cm) 2024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Photo: Rob McKeever
影像作为城市与空间重要的记录手段,今年更是被反复提及,亚洲范围内的影像艺术机构及相关活动频率也正在不断攀升。今年在香港,除了各个知名画廊将展览的目光放在了这种艺术手法上,一些大型的艺术机构也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季期间同期呈现大型的影像艺术展览。
黑白显影
M+美术馆近期开幕了大型影像展览“香港赛马会呈现系列:黑白——摄影叙事”。展览将展出逾250幅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珍贵照片,以及三十多幅来自M+馆藏的作品,审视黑白摄影这个历久弥新的艺术媒介。
马里奥.贾科梅利 ,《我没有手抚摸我的脸》,1961至1963年摄、约1971年印,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 Mario Giacomelli Archives,图片来源自M+美术馆。
这个专题展览将展出超过170位国际知名摄影师的作品,当中包括曼· 雷、黛安娜· 阿尔比丝、马里奥· 贾科梅利、罗伯特· 法兰克、威廉· 克莱因、森山大道、瓦莱丽· 贝林和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另外,展览亦展出三十多幅出自著名亚洲摄影师和艺术家之手的M+馆藏作品,包括张照堂、何藩、郎静山、刘香成、纳里尼· 马拉尼、石元泰博和邱良,追溯他们的创作如何影响这种深富表现力的艺术媒介。
吉尔伯特·法斯特纳肯斯《夜曲——避难所》,1982年摄、1983年印,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Gilbert Fastenaekens,图片来源自M+美术馆。
何藩 ,《迷离世界》 ,1959年 ,M+,香港 。 何藩,图片来源自M+美术馆。
03
城市偶遇
展览不止于房间中,香港这座城市使尽浑身解数,在户外也以艺术来充盈居民与游客的生活,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维港夜晚的流光
M+及巴塞尔艺术展联合委约创作,并由瑞银集团呈献的作品《雍雀》在夜晚的维港上映。该作品是艺术家杨福东所创作的流动影像作品,也被他称为一部“建筑电影”。
杨福东作品《雍雀》在夜晚的维港上映,图片来源自M+美术馆。
杨福东将流动影像与香港的城市景观、建筑和声景细腻地编排在一起。M+及巴塞尔艺术展在亚洲唯一的展会都以香港为家,这部黑白电影于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取景拍摄,让海滨村庄的明媚风光与夜幕下城市街道的诱人魅力穿插交织。视觉符号和格调则汲取自197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经典电影的,旨在唤起一种深刻而熟悉的怀旧感。
杨福东,《雍雀》,2024,黑白,60′10″,截帧,图片来源自香格纳画廊。
这个作品是一首献给香港的诗歌,模糊现实与虚构,猛然间,是否会让人想起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播放电影的那种激动与惊心?
城中偶遇
城市空间不能没有影像艺术,城市空间也不能没有装置雕塑的点缀。而巧合的是,当你游走在香港街头,可能你看到的作品正和巴塞尔艺术展的某些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馆的路线拐角,摆放着贝浩登香港最近正在展出的艺术家Izumi Kato加藤泉作品,这种亲切感会在你已经在贝浩登画廊看过加藤泉作品的情况下激增。
贝浩登香港加藤泉个展展览现场,图片来源自贝浩登画廊。
而K11 MUSEA海滨所搭建的户外装置艺术则出自用“塑胶椅”的艺术家Alicja Kwade。该项目由K11集团与佩斯画廊合作,带来艺术家的雕塑《世界的秩序(图腾)》。这件作品展现艺术家对时间、空间及科学的浓厚兴趣,以云石球象征行星,放置于高耸的椅子结构中,遥遥对比现实中巨大无比的星球,借以探索人类存在与浩瀚宇宙之间的关系。
《世界的秩序(图腾)》局部,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怎么能不算是一种美丽的“巧合”呢?在街角,你会遇见才见过的“朋友”。影像、艺术与空间,在香港交织,因为巴塞尔艺术季,这个城市的空间中多了一些奇妙互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