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的胶囊旅馆无论从大小还是造型方面都更符合“胶囊”这个概念。
旅馆单间是用混凝土排水管改造成的,这曾经是乞丐们的栖身之所,但是现在变得更体面了:双人床、储物空间、照明灯、电插座、羊毛毯和轻质棉睡袋让冷冰冰的水泥管看起来更像是个简易却温暖的小家,唯一不便的是卫生间、淋浴、酒吧和咖啡馆都设在旅馆房间外面。
安全问题不用担心,因为每个“房间”都设置了密码锁。
中国也有胶囊公寓,2010年3月,8间“胶囊式”公寓出现在海淀区六郎庄的一栋出租房内,它们的设计者黄日新是一位78岁的老人,他说,设计建造这些公寓不为赚钱,只为找出解决毕业生过渡性住房的办法。
黄日新是2009年在报纸上偶然看到日本的“胶囊旅馆”后,萌发了自己建造“胶囊公寓”的想法。他表示建造这样的公寓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大学生过渡房问题的办法。
然而前后用了两个多月、花费近3万元的胶囊公寓并没想象中受欢迎,建成一个多月仍无人租住,这栋小楼里的一百余间出租房全部客满,只有黄老的这些“胶囊公寓”50元一间。
入住者主要有以下担忧:1、为了保证胶囊内空气流通,每只“胶囊”都没有门,只有一个卷帘保护住客的隐私;2、隔音效果差,只能靠戴着耳塞入睡。
同时,经营胶囊公寓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藏身小区涉及“住改商”问题,难以取得经营执照,二是空间密度大防火性能差,存在火灾隐患。
胶囊公寓在日本被认为是时尚潮流的代表,在我国却道出了心酸,首先胶囊公寓就是为经济不宽裕的毕业生或者流动人口而设的过渡性居住所,其次由于公寓面积实在太小,居住多为不便,看过之后难免让人有种憋屈、心酸之感,让人不禁感慨,中国何时能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解决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
凡本网注明“出处:其他”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本网站,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的准确性由原内容提供者独立承担完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