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意思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前是大雪,即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即翌年1月4-6日交节,而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冬至又称为冬节,亚岁等,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利用土圭观测太阳从而测定出冬至这个节气。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素有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的说法。
2、“冬至大如年”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从这句话即可看出,其实这句话是从前开始有的,在我国古代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或“肥冬瘦年”的俗谚,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冬至的礼俗隆重如同新年(春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曰“冬至节亚赛年节”;“冬肥年瘦”则指而在春节时各种饮食已消耗不少,“肥”不如冬至。到了唐代,冬至由原本大于春节,发展成冬至与岁首(春节)并重。冬至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它不仅仅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更多的是预示着准备进入寒冬,要国人屯好衣服等预备迎接,而在这个节日,很多家庭会选择吃团圆饭,一家人聚在一起聊聊春节如何安排,最近的状况等,是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节日。
冬至的由来:
1、根据古代历史记载,古代人认为冬至是能自然转换阴与阳的节气,是一种福气。据说是由祖冲之利用类似“立竿见影”的土圭观测太阳方法得出的,他不仅是观测中影,而且运用数学归算的方法,并且,中影观测不在推算冬至前后几日连续进行,而是选择在推算冬至以前二十三日和以后第二十三、四日进行(共计三天);根据这三天的中影观测数据,通过比例内插,求出推算冬至前后才最终得出,并命名为冬至。.冬至真正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是源自汉代,汉朝时代认为冬至即为冬节,是要由官府祝贺举行仪式来感谢上苍赐予的福气的,古史记载中表明在冬至前后,皇上要休养身体安静思考,不可过分操劳,而文武百官要例行假期,不得向汉朝皇帝提议,不得上书请皇上定夺事情,采取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的做法,而对于军队,择药在边塞以及城内待命,采取轮岗,站岗者要严守地区不可疏怠职责,边塞闭关,不轮岗者可与将士共同庆祝节日,而黎民百姓则要将店铺关闭休息一天,不可开铺做生意,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庆节日。冬至最开始就是这样来的。
2、而在唐宋时期,官府要求这天作为祭天祭祀祭祖的日子,古代人们历来认为冬至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在这个日子里要感恩上苍这一年对其丰收生活富足的无私赐予,并希望来年也能得到上苍的保佑,而皇帝作为天之骄子,更是信奉这个看法,而祭祖是由于要古代人觉得能到到上天保佑是祖先积善积福得来的,要在这个节日里感谢祖先保佑,更是显示了对祖先的尊重。
查看全部内容在冬至,它被誉为可以养生,又可以补充元气的日子之一。使用在此时,人们需要掌握一些正确的调理方法进行艾灸,这样可以消灭很多疾病。距离冬至越来越近,大家要注意调养身体的方法。平时一定要注意保养方式,尽心的呵护自己的身体,避免压力过大,而且要经常的进行调节身心有效的进行按摩。
如果只有艾条,没有艾灸盒,也可以用手拿着艾条,进行悬灸。把艾条点着,以肚脐为中央,手持艾条,沿着肚脐周围熏灼腹部。
古人说这个节气要商旅不行,其含义是此时不要触冒严寒出门,这就《黄帝内经》里面讲的冬天养生要“去寒就温”的意思,此时如果被寒气伤到,则阳根被伤,则阳气的起点就会比较低,那么,这一年里阳气的生发则可能受到影响的。
在冬至,人们都要进行补充阳气,这个时候的阳气,就像一个小火苗一样,此时,开始逐渐旺盛,因此,这个节气的阳气的保护,非常关键。所以,我们尤其是要提醒阳虚体质之人,平时本来就手脚冰冷,怕冷怕风,身倦嗜睡,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更加注意保护阳气,不要令阳气受伤。
此外专家也介绍到,老年人可以在冬至前后一定要给自己找乐。因为这类人面对万物肃杀的寒冬,往往情绪低落,产生悲观、抑郁、失望的心理。这对于防治疾病十分不利。所以,人们也要像古代人一样,在冬至这一天调节情绪多参与一些群体活动。
查看全部内容古往今来,冬至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宋代,冬至的重要性更是无出其右。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到了冬至这一天,无论是谁,都要穿上新衣服,将自己好好打扮一番。哪怕是倾家荡产,或者出门管别人借,也要有-身体面的衣服。在打扮好之后,人们可以出门祭祖,也有三五成群享受美食的。
在冬至的传统习俗中,吃面食是最关键的一环。无论是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老百姓要么吃馄饨,要么吃饺子,总之离不开面食。其中的馅,大体上以羊肉为主。这样的习俗源于汉代,最初是为了纪念汉代医圣张仲景。
在访问过著名中医养生专家罗大伦之后,它介绍到古代名医张仲景素来体会民间疾苦。有一次,他辞宫回乡,正值冬季,发现当地百姓一个个面黄肌瘦,而且大多身患冻疮,有些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见此情形,张仲景支起大锅,在里面放入羊肉和能够驱寒的药物一起煮,随后将羊肉和药物捞出来用面包好,分给老百姓吃。这样一来,有了驱寒食物和药物的帮助,百姓们的冻疮好了很多。为了纪念张仲景,冬至吃羊肉、面食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罗大伦表示,对于年纪大的老年人,在冬至更要注意身体的保护,要防止因为低温而导致的各类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另外,由于面食容易消化,所以在冬至前后脾胃虚弱的时候吃一点,可以减轻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起到温养脾胃的作用。对于怕冷、乏力、没有精神、腰膝酸软的老人来说,吃羊肉大葱馅的饺子,最为合适。
查看全部内容“冬至到,吃水饺”、“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饺子作为最具有中国特色是食物之一,为什么在冬至也要吃饺子呢?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在冬至,我国记录着各种说法,在《清嘉录》就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 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另一方面,《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 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在冬至节,北方会吃饺子,但是南方却有吃汤圆、粉糍粑的习俗。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 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查看全部内容
1、狗肉炖萝卜:
[配料] 白萝卜500克,狗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 白萝卜、狗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狗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狗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狗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既符合冬至吃狗肉的习俗,又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2、北京馄饨:
[配料]皮子,肉馅,蛋2个,香菇,木耳,青菜,香油,盐,鸡精,白胡椒,芝麻,海苔
[做法] 把香菇和木耳也切碎,加入肉馅,又打了两个蛋进去,据说这样可以让馅来的嫩一点,加料拌好后锅里把肉馅炒至八九成熟,关火;青菜要剁碎,我刀工不好,而且美国的长柄刀也不好使,所以我就用搅拌机招呼了一下,青菜搅碎后拌入肉馅,然后开始包;下了馄饨,准备好汤料。我的汤料太简单了,就是香油、少许盐、鸡精、白胡椒,然后把下好的馄饨连锅里的水一起倒入碗里,最后再洒点芝麻海苔碎。
3、红豆糯米饭:
[配料]红豆,糯米,瘦肉,姜,酱油,盐
[做法]热水泡软红豆,姜瘦肉切小,加入盐,酱油腌制,锅内烧热油把肉倒进炒两分钟,然后把糯米洗好,最后就是把泡好的红豆和炒好的瘦肉倒入加水一起煲。
4、汤圆:
[做法]将熟黑芝麻、熟花生、核桃全部发成粉,加入蜂蜜,橄榄油,团成小丸子备用,接着用温水和糯米粉,等它差不多成团时去下一块,水烧开,讲那团面放里面煮至浮起,捞出,将煮好的面与其他剩余的面混合,揉成面团,加盖保鲜膜省面15分钟,将面团分成若干小份,取一份按成面皮狀,包入馅料,最好将其包住收口,滚圆即可开煮。
查看全部内容
1、冬至一般需要祭祀祭祖,像家人团聚在一起先拜拜祖先再吃团圆饭,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
2、最为突出的是冬至的饮食习俗,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为北方吃饺子,南方煮汤圆。
北方之所以有吃馄饨的习俗是因为一个关于匈奴的传说,因为当时匈奴首领名字与馄饨音相似,北方百姓受其骚扰甚多,百姓恨他,于是有了这一在冬至这个祈求团圆平安的节日吃馄饨,希望能避开匈奴干扰的习俗。另外北方还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于是后人仿效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而在南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人们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当然饺子和汤圆也是南方庆祝冬至必不可少的习俗,还有“冬至丸”即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有的地方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
3、另外还有贺礼(拜贺、送寒衣)、数九的习俗,所谓的数九就是冬九九,一般认为从冬至日起数到九九八十一日,天气就暖和了。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