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血封喉(学名:Antiaris toxicaria Lesch.),又名箭毒木,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雨林中,乔木,高25-40米,胸径30-40厘米;具乳白色树液,树皮灰色,春季开花。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 是一种剧毒植物和药用植物。箭毒木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一经接触人畜伤口,即可使中毒者心脏麻痹(心率失常导致),血管封闭,血液凝固,以至窒息死亡,所以人们称它为“见血封喉”。分布于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云南南部。。斯里兰卡、印度(包括安达曼群岛)、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乔木,高25-40米,胸径30-40厘米,大树偶见有板根;树皮灰色,略粗糙;小枝幼时被棕色柔毛,干后有皱纹。
日用
见血封喉树皮特别厚,富含细长柔韧的纤维。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常巧妙地利用它制作褥垫、衣服或筒裙。取长度适宜的一段树干,用小木棒翻来覆去地均匀敲打,当树皮与木质层分离时,就像蛇脱皮一样取下整段树皮,或用刀将其剖开,以整块剥取,然后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再放到清水中边敲打边冲洗,经这样除去毒液,脱去胶质,再晒干就会得到一块洁白、厚实、柔软的纤维层。用它制作的床上褥垫,既舒适又耐用,睡上几十年也还具有很好的弹性;用它制作的衣服或筒裙,既轻柔又保暧,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查看全部内容
1、种子采集及处理
每年5月上旬,待果实的表皮变红至紫黑色,大量果实脱落掉地时采集种子。结果的见血封喉树龄大都在100年,树干高大,上树采集果实较难,因此需脱落时在地上收集。人工清洗收集起来的果实,去掉果皮,得到近卵形的种子,再用水浮出不饱满的种子,然后把饱满的种子晾干,待播种。
查看全部内容
见血封喉多生于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热量丰富,长夏无冬,冬季寒潮影响微弱,年平均温多为21-24℃,最冷月平均温在13-17℃以上,极端最低温在0-5℃以上,大寒潮南侵年份桂西南至粤西可出现短暂0℃以下低温,年降雨量1200-2000毫米,于湿季分明或不太分明,空气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在花岗岩、页岩、砂岩等酸性基岩和第四纪红土上,土壤为砖红壤或示红壤,pH值6.8-7.7。见血封喉可组成季节性雨林上层巨树,常挺拔于主林冠之上。根系发达,抗风力强,风灾频繁的滨海台地,孤立木也不易受风倒,但生长往往较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