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给大家一个实际的建筑
2002年,仲松的工作室中标了大连开发区海洋广场,没有实施。2004年,仲松真正的第一个建筑项目,从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施工到最后完成,是上海五角交通枢纽标志性构筑物下沉广场景观设计,这个项目对仲松以及他的工作室来说非常重要,相比较以前的部分建筑设计,它是个十分完整的过程。
“它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建筑本身。”仲松说其实之前根本就没有这么个项目,他和甲方之间的合作还是雕塑,最后仲松把一个雕塑变成了建筑,甲方的投入也从几百万追加到了几千万。“任务书给我的时候是要一个雕塑,结果我给他们的是一个建筑。”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有意无意提到了规划问题,这之后才能去做实际的工作。这样的想法被一点一点地给了甲方。这并不是仲松异想天开,之前他在那里待过一段时间,自信很了解那个地方到底是需要一个雕塑呢,还是需要一些建筑和景观。
其实项目远比建筑师的想象要复杂得多。
“这个时候,我站在了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五角场这个工业区域内的一部分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需要产业转型,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很多资源型城市中都遇到过,从工业区转到知识型文化产业园区,所遇到的问题复杂、棘手。建筑师访问了很多在当地生活和对当地保留记忆的人,并告诉大家我们要做一些事情,使这里发生变化,是有意义的变化。
尽管最终甲方的投入比预算多了10倍,但是仍然高兴——困惑他们的很多问题,因为这个规划和建筑而被解决了。”
2006年,上海五角地区项目完成,仲松工作室也因此转型成功,翻开了新的一页。
现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仲松的工作室完全在做建筑上的事了,就像上海五角区域那样的项目。仲松的工作室曾经做到了一个规模,后来又有意放弃了那个规模,重新回到了“小国寡民”的状态,他说自己不希望商业太成功,那样会影响他做建筑设计,大规模不是他的初衷。“我宁愿一年踏踏实实地做一两个项目,而不愿意忙忙碌碌地做10个项目。我要把我能控制的尽量控制好,现在是我最好的状态。”
目前,仲松的工作室正在作古建,他想通过这些实践来找寻中国古代建筑保护的手段和方式,包括技术的、行政的。他说中国还没有保护古建的条例,他希望自己的工作室和专家的联合最后能出现像《威尼斯宪章》那样的规定。
从艺术圈走到建筑圈,仲松说他不排除做任何喜欢的事情的可能。而对工作室的运营,他说容易与否都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