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视界:经典离不开创作者的修养
所谓岭南建筑艺术,何先生说,就是在岭南这样一个具体的地域,以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水文、土壤等和传统的社会心理为基础,结合时代进步的表征,尊重使用者的基本需求,精心从事建筑事业,经过时间积淀,就产生了艺术。概念性的描述,离不开创作者自身的修养。岭南新建筑形成三个特点:
岭南特色体现亚热带特点
体现亚热带气候特点、人文和环境特征,以及在新意识、新功能、新条件下,如何创造岭南建筑的新风格。如在江门五邑大学规划与主楼项目设计中,探索适应南方气候特点,采用“位移”的剖面设计和架空手法,解决遮阳、通风、挡雨和“交往空间”的问题。在东莞西城楼文化中心项目中,从设计的角度,吸收岭南文化传统,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空间互相渗透和延伸,使建筑与环境有加强。
协调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
着重研究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三者之间的协调、沟通和统一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综合体现。如在“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项目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建筑创作上突出体现建筑的文脉性、朝代性和文化性,在环境、文化、技术和细部处理上有所创新,是一幢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园新建筑。又如在“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项目中,遵循现代主义原则,结合岭南地方特点,运用一系列古典建筑语言符号,传译两千年前的历史文化,其造型既与历史文物内涵沟通,又体现现代建筑特征而有所创新。
结合现代成就表达成果
研究与建筑创作结合,有理论,有实践,通过作品表达研究成果,努力做到作品、论文、获奖三到位。如在深圳科学馆设计项目中,他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运用以八角形为母体的体形组合,结合现代厅堂建筑功能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综合解决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和学术交流的需要。该项目成为深圳特区对外科技活动的窗口和标志,并完成研究论文《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在《建筑学报》刊登。
大师开讲: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
每个人在从事建筑创作的同时都会认真思考,我们是怎样从事建筑创作的,每个项目,从开始定位、中间取舍、到最后构思成形是怎样一个思维过程的。大家知道,建筑因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来自纵的方面,又来自横的方面,而且是多因素,多层次的重叠,常常是各种因素互相冲突的、矛盾的。建筑本身也有双重性,既有技术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因此,作为一个建筑师,既要有数学家一样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要有艺术家一样的形象思维能力;既要懂得1+1=2的道理,更要学会1+1≠2的辨证思维方法,有时许多好的主意孤立看起来都很好,但叠加起来,不一定是好的。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各种因素作用底下,建筑师懂得如何取舍就决定创作的好坏。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出发点不同,对建筑的评价常常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建筑是没有绝对正确的,对一幢建筑而言,有一半以上的人说它好,已经算不错的了,没有争议和引起评论的设计常常是一些平庸的作品,反过来,在争议中不断改进,这可能就是个很好的建筑。
建筑师要培养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要善于综合思维、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个创作形成的全过程,正是设计各阶段不断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重点,而且有先后顺序的关系。要思路清晰,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从整体到局部,层层展开,不要颠倒顺序。如果第一步走错了,第二、第三步往往就会错,如果第一步走好了,就会为第二步铺平道路,第三步也很顺,而且越走越顺。
建筑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不断自我否定的气量,要重视原创性思维的培养。目前我们相当多的建筑师任务繁重,理论学习不够,比较重视从表面上、符号上、形式上下功夫,碰到问题,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整体地辩证地解决问题,对国外的东西,喜欢搬用,很少分析人家为什么这样做,从中得到启发。近年来,我们国家举办了许多国际设计竞赛,虽然国外有不少方案平平,也有许多方案不如国内,但从总的来说,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空间、城市设计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及思维方法上都值得我们借鉴,要学习他们不断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形式和符号。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个好的设计,从立意、构思到方案的形成,都需要建筑师以满腔的热情全神倾注,在构思过程中,发挥个人的综合才能和创新灵感,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才能创作出好作品。————何镜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