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呦呦鹿鸣」揭露自如出租房甲醛超标事件至今,已半月有余。
在沸沸扬扬的新闻事件过去后,我在思考的是,甲醛问题,每个装修的人都无法绕过,却不是人人都知道如何应对。而有些时候,因为认知不足而导致的严重后果,一旦发生便无法挽回。
今天的文章有些严肃,但希望大家认真看完。
01 在源头控制甲醛的量
哪里最多?
胶里最多。
现在家装中使用的粘合剂主要为脲醛树脂(廉价但应用广泛),它的化学构成主要是尿素和甲醛,只要有它在的地方,就有甲醛在缓慢释放,过程长达3-15年。
胶主要存在于哪?
环顾一下家里四周,但凡涉及到两者互相粘合的都会用到胶。
举例几个最大的污染源:
· 复合板材
· 地板
· 壁纸/乳胶漆
· 家具
· 窗帘、沙发套等
……
前几个因为在家居装修中使用面积较大,因而常常有人会觉得我明明材料用得挺好,然而这里加一点那里加一点,积少成多甲醛就超标了。
复合板材
首先,无论是橱柜、地板还是家具,要控制整体空间中复合板材的使用面积。面积小通风不畅的户型更要考虑这一点,比如多增加一个浮夸的吊顶就是多一个甲醛释放源;可以用实木地板/瓷砖代替复合地板;选择二手家具或是铁艺、大理石、黄铜等其他材质的家具。
▲ 北欧表情的铁艺边桌
那么,如何选择复合板材呢:
这涉及到一个板材标准的问题,无论是现场制作还是采购成品,注意商家/装修公司提供的板材等级,以及认准是国标还是欧标,尽量选择预算能力内最高等级的板材。
有时候作为消费者真的很困惑,想选择环保的板材,但又怕所谓的环保是商家的宣传噱头。
近年来我国对装饰市场的政策和标准一直在调整修订,今年五月开始实施的新国标(GB18580-2017)中,取消了原本对E0,E2的标准限制,只规定了一种标准:E1 (0.124mg/m3,气候箱法),这是强制性的标准,以后在家装市场上销售的板材甲醛释放限量必须符合这一标准。
欧标一直以来就没有E0等级,而国标取消E0后,这个标准就越发模糊而难以界定;不能单看数值大小,因为检测方法,检测时候板材是否封边,检测温度,都会影响最后的数值。
▲ 老国标
比如老国标:
E2≤5.0mg/L,E1≤1.5mg/L,E0≤0.5mg/L
这个数值和检测单位对应的是干燥器法。
再碰到商家向你兜售“0甲醛板材”“对标欧洲E0级别”等营销概念时,多留个心眼,问清楚它是基于哪个标准,哪套检测方法下的所谓“E0”。
当然啦,一分钱一分货的祖宗道理在哪里都能行得通,也有一些很贵但较环保的复合板材可以选择:比如进口爱格板/万华禾香板等等。
地板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出于环保考虑,能用实木优先考虑实木地板,而像我这种有地暖的家庭则一般会考虑复合材质的地板,那么选择标准同前文复合板材的标准。
然后这里有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地方:地板铺设的方式。尽量选择不需用胶的铺设方式:浮铺法,地板与地板间以卡扣的形式组合。
壁纸/乳胶漆/木饰面
芬琳漆
在无法避免必须用胶的情况下,请尽量选择有品牌保障和环保标识的胶,不要在这些地方省钱。比如壁纸现在一般用糯米胶,大品牌乳胶漆的甲醛含量基本上也可以做到趋近于0,用于墙面涂装的腻子粉也尽量选择成品环保型。
▲ 大包家吧台木饰面
我家吧台和玄关用了很多木饰面,就是一层几厘米厚度的木皮贴在复合板材上,质感和肌理上都会更接近实木。当时施工的时候,我便询问了师傅的白胶用量,然后自己去装饰市场里挑最好的白胶品牌。不是信不过师傅,只是很多时候不特意强调的话,师傅会在一些方面降低材料标准以达到吸引你的低报价。
自此,看到需要粘连用胶的两个物体,我的脑回路开始条件反射变成:
哦要用胶?—有不用胶就能连接的办法吗—没有?用什么胶?环保吗?—我可以自己挑胶嘛
窗帘/沙发套
甲醛溶于水,窗帘过水洗洗再挂,其他新出厂的布艺同理。
02 如何去除甲醛
无他法,通风尔。
在选购房子挑选户型的时候,窗户多而大的房子通风条件好,相应地,也利于甲醛的挥发。
三个月到半年是一个最低通风标准,最好把抽屉、柜门都打开,如果能过一个夏天就更好了,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甲醛释放的速度是冬天的好多倍。
▲ 你家的“肺”—新风系统运作示意图
那么在不适合通风的情况下呢,比如雨天和雾霾天,我装了新风系统来提高我家的空气流通效率,有时候也用空气循环扇来增加空气对流。但值得一提的是,新风系统的通风效率还是远远不及开窗,所以在刚装修的头几个月以及刚搬进去的时候,开窗通风都是首选的解决办法。
至于绿植、活性炭等等,不是没用,只是和开窗通风比起来,效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03 如何检验我家是否安全
甲醛并非无色无味,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你家一定超标(含量在0.1mg/m3以上就能闻到了),闻不到也不代表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市面上流传的甲醛检测仪都不太靠谱,打个喷嚏就能亮红灯,真正有效的检测仪可能需要几万几百万的精密仪器。
我的建议是在有效通风3-6个月后,请有CMA资质的甲醛检测机构来家里做甲醛测试,安全达标后再入住。
- 本文作者: 家居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