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鹀在国内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和东南部赤峰,黑龙江北部大兴安岭、黑河、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部哈尔滨、帽儿山、牡丹江、西部肇东、泰康、齐齐哈尔,吉林东部长白山、延边、南部通化、浑江、中部吉林、长春、西部白城、松源、四平,辽宁东部桓仁、本溪、丹东、山由岩、南部大连、金县、盖县、中部沈阳、西部朝阳、大洼,河北,河南,山东,西至内蒙古伊克昭盟和乌梁素海、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部喀什和天山,往南至长江流域、四川、贵州、云南、东南沿海、香港和海南岛。除在东北地区为旅鸟外,其他地区均为冬候鸟和旅鸟。
国外分布于挪威、瑞典、芬兰北部、俄罗斯北部科拉半岛,往东经西伯利亚到太平洋岸边,北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和科累马河出海口,在北纬70°-72°,往南至叶尼塞河中游、贝加尔湖北部,在北纬59°左右。迁徙经过西伯利亚南部、外贝加尔、蒙古、中俄、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朝鲜、萨哈林岛,到日本、印度、孟加拉国、锡金、尼泊尔和中南半岛越冬,偶尔也到菲律宾吕宋岛、伊朗南部、近东、欧洲南部、地中海和英国越冬。
查看全部内容
小鹀在平原、丘陵、山谷和高山都能见到,栖息于灌木丛、小乔木、村边树林与草地、苗圃、麦地和稻田中。多结群生活,春季多为十数只的小群,秋季一般结为大群,冬季多分散或单个活动。性颇怯疑,虽在迁徙途中也静寂地隐藏于麦田、灌丛或草棵中。
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分散活动在地上,频繁地在草丛间穿梭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有时也栖于小树低枝上,见人立刻落下藏匿于草丛或灌丛中。飞翔时尾羽有规律地散开和收拢,频频地露出外侧白色尾羽。常发出单调而低弱的叫声,其声似‘chi、chi-’,间隔几秒钟才发出1次,而且多是隐伏在灌木荆棘丛中或草丛中鸣叫。繁殖期间则多站在灌木顶枝上鸣叫。鸣声响亮,清脆而婉转。
主要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除吃草子、谷子、糜子和灌木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外,还吃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及昆虫幼虫和卵。
查看全部内容
小鹀在市面上也比较少见,所以价格不确定。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头侧、眼先和颏侧均赤栗色,头顶两侧各具一黑色宽带;眉纹红褐;耳羽暗栗色,后缘沾黑色;颈灰褐而沾土黄色;肩、背砂褐色,有黑褐色羽干纹;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小覆羽土黄褐色;中和大覆羽黑褐,前者羽尖土黄,后者沾赤褐,羽端土黄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而羽缘浅灰。翅上覆羽黑褐色而缘以赭黄色,初级覆羽的羽缘较淡;飞羽暗褐,内侧者缘以赭黄色,外侧者外缘转为土白色;尾羽褐色,具不明显的土白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有一白色楔状斑,从内燫羽尖直插到外燫基部;次一对尾羽仅在羽轴处有一白色窄纹;喉侧、胸、胁均土黄色,具黑色条纹;下体余部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也白色,后者中央发黑。
雄性成鸟(秋羽):头顶羽端赭土色,头顶赤栗和两侧的黑色带有些混杂,不如春羽明显;翼羽外缘近赭色;其它各部的羽色和春羽大致相同。
雌性成鸟(春羽):羽色较雄鸟差淡;头顶中央红褐色,多杂以狭小黑色纵纹和赭土色羽尖;头顶两侧黑色带呈黑褐色;其余各部与雄鸟春羽同。
雌性成鸟(秋羽):大致与春羽同,仅头顶两侧黑色带转呈红褐色。
虹膜褐色;上嘴近黑色,下嘴灰褐;脚肉褐色。
查看全部内容
小鹀(学名:Emberiza pusilla)全长约13cm。属小型鸣禽。喙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雄鸟夏羽头部赤栗色。头侧线和耳羽后缘黑色,上体余部大致沙褐色,背部具暗褐色纵纹。下体偏白,胸及两胁具黑色纵纹。雌鸟及雄鸟冬羽羽色较淡,无黑色头侧线。一般主食植物种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欧洲北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和中国等地。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泰加林北部开阔的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特别是有稀疏杨树、桦树、柳树和灌丛的林缘沼泽、草地和苔原地带。迁徙季节和冬季,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地和小树丛中、农田、地边和旷野中的灌丛与树上,在长白山有时还随河谷与公路进到原始混交林和阔叶林林缘地带。
查看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