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改造前
老房子的客厅兼餐厅非常窄小,没有任何公共活动的空间。一家六口挤在一起吃饭,基本没有转身的余地,十分拥挤。
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旧工房,墙壁较薄,楼上下隔音也非常差。外面声音一大,震动很明显。
厨房很小,两个人比较拥挤,洗菜盆特别小,柜子也比较陈旧不太好放东西。
之前房主利用厨房旁的小空间做了一个小浴室,狭小的空间完全无法满足一家人的洗浴需求,特别是帮助两个孩子洗浴的时候十分费力。
朝北的小房间目前用作孩子读书的区域,但采光差、又无法保持安静,不适合作为小朋友的独立学习空间。
这套老房子的外侧在历史上整体延伸出了一个小空间,但是因为隔断的不合理,使用非常不便。
全家的洗漱都在厨房进行,不仅早晚拥挤,而且台盆高度对培养孩子的独立使用习惯也非常不合理。
房子的卫生间虽然有对着楼道和小卧室的两扇窗户,自然采光却基本为零。而且,这个卫生间的位置处于全家卧室的“交通枢纽”,使用起来相互影响非常大,晚上全家都无法休息好。
全家的收纳空间仅仅是作为房间隔断的一个立式柜子,虽然整体非常大,但是使用不便,而拥有孩子的家庭又往往需要非常大的玩具衣物等储存空间,因此让一家人非常头疼。
小院落阴暗潮湿,蚊虫滋生,想让孩子在这里阳光健康地成长,需要作出非常大的调整。
Part2 改造后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难施工,这套阴暗潮湿的老房子,终于呈现了全新的面貌。
进门处保留作为玄关,特制的双层镜柜隔离了室外的噪音,既拥有双层巨大的储纳空间,又在视觉上形成充分的延展性,让空间显得十分通透。
为有孩子家庭特别设置的废弃物中转收纳,有效地利用了角落空间。
厨房采用最大化使用面积的U字形设计,确保每一块都有足够的操作台面和转身空间,特设的灯光系统让操作更为舒适。橱柜全部采用隐形拉手,线条简洁,基本储纳都在伸手可及的位置。
厨房与玄关形成一个整体餐厨区,冰箱与折叠台面都巧妙地隐藏在储纳柜中。
北面从厨房开始作为全屋的动区,明亮的采光面,改善了整个房屋的采光通风。
动区南侧为客厅兼孩子的活动室,墙面特别涂刷的儿童漆为孩子增添了额外的保护。整面玻璃墙的落地大窗,配合柔和的灯光膜片、以及墙面明亮的大面积二次反射,大大改善了空间的光照,明亮舒适,利于孩子的眼睛发育。
高低床的设计,下铺未来可以调整成学习区,供一个孩子独立使用。可以调整高度的书桌,为天天未来的学习环境作好了充足的准备。
儿童房充分利用悬挂进行储物,可以让孩子自行收拾玩具和画笔等;另外也用较低的柜子和抽屉明确分类,让孩子养成整洁的收纳习惯。
圆弧型造型相比直线体块,更好地节约了空间。外悬的洗手池,便于全家人随时使用。内部则巧妙利用空间分割实现了干湿分离,有效地在较小的空间内实现了实用功能。专门安装的小型洗手池,方便照顾孩子时随手用水。
南侧入口通向父母主卧室,安排合理的榻榻米式床铺和充分的收纳系统,整个空间虽不宽大,却使用极为舒适。
增加的卫浴空间在父母与儿童房之间,方便孩子夜间使用。特设的光电玻璃,既能保证私密性,也能在日常为室内提供更多的采光。特别安装的淋浴器自动恒温,并设有童锁装置,完全保证孩子和家人的使用安全。
父母房与儿童房之间,由一道隐蔽的静音移门作为隔断。
儿童房与老人房形成了一整个通透的空间,两个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用上下铺共同生活,培养亲密感。在需要分离时,老人按计划回湖南老家养老,则再利用有锁闭功能的移动隔墙,为孩子分别提供独立空间。
老人房采用了地台的榻榻米样式,既与一家人原有房子中的榻榻米遥相呼应,更重要的是利用液压装置提供了充分的走入式收纳空间,可以收纳换季物品。
此外,利用全屋房中大量边角空间增设的储纳空间,多达17立方米,并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区,满足孩子成长中一家人的需要。
墙面上特设的调光玻璃读书角,既带来了额外的采光,也便于家人在客厅时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活动情况。
经过平整铺设后的院子,为全家带来了充足的采光,成了一个孩子们可以自由安全玩耍的小天地。
主卧室柜体利用通道处和阳台区不同大小的区域,分别打造了较薄和正常体量的储物柜,较薄的柜体通过合理分区,可以用于储纳小物品和临时挂衣;厚柜体则通过高度的合理安排,帮助夫妻俩轻松收纳。
儿童房和客厅的智能化中控系统,不仅可以调节灯光,也能够通过对空调和地暖的智能调控,实现对家中温度和湿度的合理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