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现场】
(一)
关于成名作:改善的是两家人的生活,探索的是旧城改造的新视角
青山周平在微博拥有25万粉丝,就设计师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如此的高人气,很大程度源于一档家装真人秀《梦想改造家》。2015年和2016年,青山周平接受节目组邀请,完成了两个北京胡同老百姓的房屋改造(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和灯市口L型之家改造),一炮而红。他的设计,被赞为是“逆天”。
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 /3.1平小户/ 2015
在2015年的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里,3.1平的杂物房,改成了兼具厨房和餐厅的空间,最多可供8人同时用餐,外观也从脏乱差变身为院子里的明媚风景;3.7平的临街小屋,可以根据需求,用作餐厅、书房、卧室或商铺。
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 3.7平小户 / 2015
这还仅仅是改造过程中解决邻里问题的“加戏”,真正的委托人其实是院子里的另一户人家胖大婶, 在青山周平的巧思下,三代同堂挤住于35平的一家五口,第一次拥有了各自独立的起居空间,藏匿于空间各处的大小收纳柜,为原本无处安放的杂物找到了“家”。
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 /35平大户 / 2015
为老房重焕活力的同时,青山周平不忘保留这个家最珍贵的内核——家人共处的亲密感:尽量不用门制造人为隔断,而是用帘子和断层作为空间的分区;楼下在谈天说地,楼上既可以安静地看书喝茶,愿意的话也能从半开放的书房里接两句俏皮话;共享美食的时刻再也不用为厨房的油烟入侵而扫兴,但巧妙的推拉式传菜口让做菜的人和吃饭的人产生了趣味的互动……
“家庭成员之间那种密切的关系是家庭生活很有魅力的地方。所以这次改造我也不想让家庭成员间的这种亲密感失去,另一方面也需要给每个人独立的空间。所以最基本的想法就是给每个成员提供相对来讲独立的生活空间,但同时在细节上保留人与人交流的机会。”青山周平如是说。
参加这档节目的设计师,各个都是行业翘楚,青山周平之所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出色的专业能力,也因为他的亲和与体贴。
在改造现场的青山周平
两次参加改造,他都提出和屋主同吃同住24小时的“过分”要求。他认为自己虽然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十年以上,但毕竟是外籍人士,并不了解当地家庭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同住是设计项目所必须的前期调研。
在憋闷的厨房体验油烟的呛鼻,在简陋的卫生间遭遇洗澡的尴尬,在逼仄的卧室感受入眠的困难……观众看到了青山周平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的可爱,青山周平看到了屋主的动线轨迹和需求痛点:“虽然他们原来的生活看起来很不方便,因为是三代5个人挤在那么小的空间,但是同时感觉到他们家庭生活里密切的交流很有魅力。这是大体感觉上,细节上可能是发现洗澡时没有更衣间等不方便的地方,这些是如果不在他们家洗澡的话没有体验到的东西。”(南锣鼓巷大杂院改造)。
灯市口L型之家改造 /2016
就连邻居日常的串门,也逃不过青山周平的敏锐观察,化为设计里的神来之笔:“设计中引入了胡同的概念,整个空间像是胡同街道的延伸,是一个可以穿行的连续空间。这个想法源于我去他们家做客时的亲⾝身经历。我们在客厅的时候,邻居没有敲门就突然直接从后门走进到客厅和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像来到自己的家一样。这样的体验让我感到这个家不是一个普通的封闭的房子,而是属于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也是胡同生活的一部分。”(灯市口L型之家改造)
有段时间网络盛传“设计师的好作品被屋主糟蹋”的话题,南锣鼓巷的改造赫然在列。因为主人习惯和客观原因的影响,节目中呈现的惊艳设计在现实中未得到善用,引起网友激烈讨论。对此他的态度反而很开放。
他认为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解决业主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设计师的态度,空间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不应执着于固守当下某一刻的设计效果,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应该被尊重。
在此之前,他还在微博上为被网友责难的邻居夫妇辩解:“他们本来要求没有那么多,后来我们设计中加了很多功能。为了节目效果更好,他们在节目里提出了很多功能。他们是很亲切的年轻夫妇,已经成为好朋友了。所以请不要再在这个问题上讨论,一起讨论改造后效果就好。”
电视节目的热播让青山周平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但也因为电视节目的关系,不少人误以为青山周平是一位室内设计师,纷纷要求他来为自己的家做设计。而事实上,B.L.U.E.鲜有私人住宅的项目,对于青山周平而言,单纯的从个人需求出发,或者只停留在好不好看的项目,并不是他希望专注的设计方向,他在设计中思考的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城市、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他来说,两次参与私人住宅改造,不仅仅是为了改善某户人家居住条件本身,通过老胡同改造的具体实践,令人重新审视北京老城区的改造,思考传统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如何相融,这才是他接下项目的意义:“很多人认为,胡同是有意思的生活的地方,但是胡同空间跟现代生活有矛盾,生活上不方便。 我希望通过这次的改造案例,让更多的人再认识胡同的居住环境,让胡同变成更活跃的生活场所。 ”
在他看来,如果老城区改造只依靠政府和开发商牵头,因为拆迁、施工的成本叠加,重建后的造价会非常昂贵,令传统建筑成为奢侈品,设计上也仅仅保留一些传统的外观,内部的布局规划和建筑原有的风貌大相径庭,与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居民的生活更是相距甚远,这样的做法实在有些遗憾。
而未来,民众自发改造老旧房屋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做法会越来越普遍,建筑师应予以支持。目前B.L.U.E.在北京、苏州等城市都有老城区改造的项目,他透露其中一个有趣的项目是“把北京某胡同整个的院子改造成共享概念的胶囊酒店,顺利的话2017年会完成”。
另外他认为,就北京的旧城改造而言,地下空间的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今年我们北京设计周的参与的项目是什刹海的院子改造,改造时整个院子都做了地下空间。这样,北京的城市一方面保留原来的城市的风貌,也可以增加现代人需要的面积。”
(二)
关于胡同情结:胡同的生活方式接近理想中的家的状态
胡同里的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喜欢胡同,即使回答了无数次关于胡同的问题,他仍能兴致勃勃地将胡同之妙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在大学时代学习建筑时,青山周平便对老北京的传统四合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5年从东京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以后,因为机缘巧合,他留在了北京工作。
刚来中国的青山周平,既不会讲中文、也不具备独立生活的技能,甚至连电费都不知道怎么交,只能和同事一起住在和东京差不多的公寓里,随着中文越来越好、中国朋友越来越多,青山周平的北京生活也越来越地道。他开始尝试着搬离公寓,来到真正的老北京胡同居住。
从观察者到居住者,青山周平对胡同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他更多是对胡同的建筑结构感兴趣,而身居其中,胡同的环境状态更令他着迷:“胡同环境的决定因素不是说只有建筑本身,而是由建筑、胡同、树,等几个因素合在一起实现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的。这种感觉也是我住在胡同里后才意识到的。”
在胡同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前所未有地亲密:邻居家的小孩可以在他家玩耍,偶尔还会闻到隔壁的饭菜香味,这些在公寓时代视为打扰的居住体验,因为胡同特有的暧昧空间形态,竟成为一种别具人情味的相处方式。
由对胡同生活的观察出发,青山周平开始重新审视城市里人与人的关系,也带来了不少灵感的启发:“对我来说家的概念不等于房子,胡同里的家面积不大,人们大部分活动都是在室外的胡同进行的,这样很多人的生活重叠在了一起,这种开放的状态接近于我理想中的家的状态。我认为的家应该是开放的,城市生活融入进家中,家的概念也延伸到城市空间里,同时我理想中的家也应该是和自然融合的。”
青山周平的家
青山周平现在的家位于南锣鼓巷的大杂院里,房子是租来的,面积只有40平米左右,由自己亲手设计,但只是对房屋做了一些简单的处理,全部装修费用共花了10万左右,大部分用在对生活必需的设施如卫生间、厨房的基建上,室内的装饰简单而克制。
这样朴素的生活方式,和人们想象里,名设计师的生活相差甚远,青山周平却十分怡然自得。
在某次活动演讲里,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将“小家”住成“大家”:厨房很小,但步行距离两三分钟的菜市场就能买到最新鲜的食材,这里就是他的大冰箱;既然在附近的酒馆食肆也能尽享各地美味的话,客厅没有足够的用餐空间也没那么重要了;家里没有书房的位置,但离家不远的咖啡馆也是一个安静工作的好选择……
“人本过客无来处 ,处处无家处处家”青山周平这样写道, 配上了一张有趣的照片:一个赤膊男子呈大字状躺在马路中央,酣然入睡。
青山周平与“400盒子的社区城市”模型
2015年青山周平参与了由原研哉主持发起的“CHINA HOUSE VISION 2025”项目,探索未来10年中国的居住趋势,他交出的作品正是基于对胡同的观察而衍生的共享生活模式。在这个名为“400盒子的社区城市”项目中,他设计了一个城市单身青年居住的共享社区模型。
不同于通常公寓住宅用实墙将房间隔开的做法,青山周平的设计把空间变成了像家具一样的盒子,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自由将盒子组合为不同特色的房间,除去核心的睡眠隐私区域,其余的盒子空间是对外开放的,大家可以共享各自的书房、餐桌、衣柜……通过IC标签实现个人财产的管理和查询。
盒子底部装有滚轮可以自由移动,给予居住者最大程度创造空间的自由:天气晴好的时候可以把盒子推上屋顶,变成阳光房;大家合力将盒子拼在一起,就成了大型聚会的礼堂;通过移动盒子拓宽走道,甚至可以来场马拉松……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超现实,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共享社区、共享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买车,有滴滴、优步;同样有各种外卖的APP,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我们居住的地方还是这样子?”青山周平问。
除了概念性的探索,青山周平在现实中的设计里也融入了他对未来家的理解。
失物招领国子监店/ 2016
在“失物招领国子监店”的设计里,他将售卖家具的场所变身为胡同里的家:进入大门便能看到一个小小的庭院,屋顶的天窗可以将阳光直透于空间的中心,有点像住宅里的入户花园,店铺的左侧是客厅,右侧是厨房,一边拐角处有一个聚餐喝茶的小空间,二楼则设计为书房和卧室。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买点什么,而可以是在这里发呆、小憩、感受家的味道。
未读书店/ 2016
“未读书店”的设计则更为前卫大胆:这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每周只售卖一本书,书店传统的浏览查找和收银功能被放在了线上。接到委托人这样的设定,青山周平在反复思考后放弃了传统的书架的形式,将整个空间处理得十分简洁,只有18把可以旋转的椅子和一面18个明信片投递口的“信息墙”。他认为书店是城市人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可以是共享知识的书房,也能成为人相遇和交流的客厅。
或许青山周平关于家的理念无法被所有人接受,但在房价持续高涨,城市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他的设计,令人触摸到了家的更多可能。
(三)
关于日常:设计不是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青山周平在工作室里
青山周平的事务所B.L.U.E.还有个诗意的中文译名:“步麓” 。寓意举步于山脚。这既与青山周平的名字契合,也代表了他对当下状态的解读,他觉得自己的设计生涯正刚刚开启,未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步履不停”正是青山周平的贴切写照。
如果没有活动或授课,他的一日通常这样度过:早上九点前起床,天气好的时候就骑电单车上班,大约会在路上花费半小时左右,边骑车边观察城市和城市的生活——对他来说,对周遭环境保持敏锐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上午十点到晚上八点是他集中处理对外事务的时段,比如和同事讨论方案、勘查工地、和材料商开会等等。八点以后同事陆续离开公司,他才有机会静下来思考自己的设计,往往会持续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才回家。周末也没有什么节假日的概念,常常选择在工作室度过。
他笑言因为事业刚起步,可能还没有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和太太也是处理工作事务的时间更多,没有什么私人生活的感觉,但也并不觉得痛苦:“对我来讲设计不是工作嘛,我一直没有觉得设计是工作。设计是生活的一部分,既是工作也是爱好。”。
大学时期青山周平曾休学一年旅行游历亚欧大陆,现在因为太忙,私人性质的旅行已经很难了。出于工作原因他经常会去中国的各个城市,对他来讲,“虽然是工作的出差,但也是有点像旅游。所以跟出差结合在一起,看中国各地不同的地方是可以说一种业余生活吧。”
如果不考虑现实因素(时间、金钱等)的话,他最想去的旅行地点是纽约,因为“纽约是世界创意的中心之一,其他的主要的创意城市都去了,唯一没有去的是纽约,所以很想去。”
作为设计师的青山周平很严谨,但作为老板的青山周平又十分老好人:“我也知道很多建筑师是更严格的,比如说,就是一定是这样,一定是那样,而其实我是更随性更开放的。”比起规章制度的硬性规定,他更倾向于员工的自我约束,但也坦率承认“有时候也很难,自己觉得也是一个我的缺点吧,但是这个是我的性格,很难改变”。问及对下属是否有不允许犯错的的底线时,他有些意外,思索后表示“目前没有”。
目前B.L.U.E.有20位左右成员,职务都是设计师。青山周平觉得B.L.U.E.只是一个小工作室,未来团队里的大部分人未来都会成立自己的事务所,所以希望每位成员都具有独立处理工作的能力,所以会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到设计的每个环节中去。
虽然他知道不少设计公司并不让设计师清楚项目的设计费用,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工作伙伴知晓,原因是“所有的设计师,他负责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可以当自己的作品,或者当自己的工作,而不像是在公司里面就负责一个小部分的概念。”
随着B.L.U.E.业务发展,希望加入的设计师也不断增加,除了作品是否体现专业水准外,是否善于沟通和应对问题,也是青山周平在挑选团队成员时非常看重的标准。
青山周平还有一个身份是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目前正在带三年级。作为老师的他,认为建筑专业的学生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思考的能力,虽然中国的建筑学教育更偏向实际,但在学生阶段,思考十分重要。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关键点、寻找灵感、并多动手做模型进行反复揣摩,灵感的想象空间也会因为多次尝试变得越来越多。
(四)
关于居住的建议: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青山周平家的猫
不做房奴的青山周平,却是猫奴一枚,爱猫Cino长得十分霸气,举手投足俨然一副正主模样,连他自己都幽叹:“这(南锣鼓巷的房子)是它(Cino)的家……”
养猫除了因为喵星人性格独立,不需要太过于依赖与人接触这个原因之外,观察猫的生活也可以为他思考家的形态带来启发:“猫的生活很自由,随着空间中最舒服的位置的变化,猫的生活方式也会变化,而人的生活却相对而言更固定,无论四季或早晚都在同一个地方吃饭、睡觉……这些方面可以向猫学习。”
在他看来,家的形态不应该是僵化的,比如很多过去的中国的房子往往主卧很大,而且是整个房屋光照最好的空间,但实际对这个空间的利用又并不高,虽然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但习惯性地觉得房子就应该这样布置,观念的陈旧造成了空间的浪费。
青山周平擅于在日常中捕捉吉光片羽。一位伫立于窗口的中年妇女,边端着饭碗边眺望街景,旁人只道是再寻常不过的生活琐事,他却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自由的。她这样吃饭一定是很开心,很舒服。我们的生活方式本来是跟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这种户型没有关系。 ”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道。
他建议,当房子面积并不大的时候,不如先把固定的概念都先抛掉,“先从空白的地方开始,到底我需要什么?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抛开套路,基于真实需求出发对家进行规划,是针对小空间的非常重要的居住思路。
【美的中央空调特约Q&A】
【PChouse】怎样看待空气质量和居住空间的关系的呢?
【青山周平】采光、空气的流通,这是我们设计师很重视的地方,拿“灯市口L型之家改造”来举例的话,因为北京胡同的房子其实很潮湿,通风不够,而且开窗的面积不是很大,所以对我来讲,改造这个房子最关注的,就是采光和通风,通过增加⼏处不同形式的天窗以及对立面的改造, 原来阴暗潮湿的房子变成了明亮通透充满阳光的家。
【PChouse】可能之前老百姓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并没有特别关注,但现在随着大家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和城市环境的恶化,对中国家庭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空调产品,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省空间、避免空调病、过滤雾霾都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空调功能,作为专业人士,您对消费者选择空调产品有什么建议呢?
【青山周平】我觉得普通家庭在选择空调产品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有些空间不是是很宽敞的家庭,却在房间里摆放一个很大的柜式空调,位置摆放也不是很合理,风格上看起来也很突兀。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采用中央空调。
除了节约空间以外,中央空调的气流循环更合理,室内温度更均匀,不仅能避免空调病,跟室内的风格也比较容易融合,而且现在中央空调也有针对不同空间的产品,而不是之前大家想象的只有大房子或者是大商场才能用,可以多比较,多了解,从而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另外现在对大家对雾霾谈论比较多,对老百姓而言可能当下最现实的就是如何有效的保护自己,大家在挑选产品的时候可以多留意推出空气净化功能的产品,就中央空调而言,如果有空气净化的功能,结合省空间、出风均匀的优点来考虑,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PChouse】随着现在中国人对居住品质要求的提升,市场上推出新概念的产品速度也非常快,可能消费者面对新产品的时候会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不信任新技术,不愿意尝试;一种是盲目的去跟风。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空气能热水器,这个概念对普通家庭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新概念产品,作为设计师的您,有没有一些好的支招,帮助消费者判断这个产品是否适合自己呢?
【青山周平】我觉得和十年前我来中国时相比,现在的中国人的消费观越来越理性,也更加的开放,很多十年前无法接受的产品、理念,现在也慢慢被大家所接受。
空气能热水器作为一种比较新的热水器产品。和传统的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相比,它在省电、安全、舒适度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我觉得市场上能多一种这样新类型的热水器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好事。
其实消费也是一种学习,面对新产品的时候,可以抱着先了解看看的态度,大概明白了这个产品是什么回事,适不适合自己也就知道了。我相信只要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好产品,一定会被市场所接受。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美的中央空调资讯
【采访手记】
和中文造诣堪称十级的青山老师交流,完全没有任何语言障碍,他也笑言:“除了母语之外最流利的应该就是中文了,英文也还好,但最近有时候用英文和别人交流也会冒出几句中文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是闲话家常还是陈述观点,青山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气质温润性格平和的他,既有随遇而安的淡然,又总对周遭保持着敏锐的好奇心和新鲜感。
采访当日北京天气晴好,湛蓝天空与一身蓝衣的青山十分相衬——“我还是挺喜欢蓝色的,因为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青嘛,这也是蓝色的意思”。问及是否会因为现在越来越严重的雾霾问题离开北京,他大笑然后摇头表示不会。生于“中国”(青山的家乡广岛位于日本的中国地区)的他,机缘巧合下又来到中国北京开启事业。在这里,他成了家,并藉由对周遭环境的感悟,用设计重新审视家的意义。青山周平与北京,来日方长。